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思考

2022-03-15 05:07李克辉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人才

冯 多 ,王 磊 ,李克辉

(1.大连海洋大学 学校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海洋大学 组织人事部,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纵深推进,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热潮持续兴起,“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新工科等“四新”建设行稳致远……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日新月异、千帆竞发的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主动顺应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大势,主动对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需求,探索一条符合高校自身情况和特色的改革路径,根本遵循就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使命,牢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牢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将党的领导全方位地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教书育人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唯有找准党建与内涵建设的“契合点”,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提升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以管党治党新成效引领和保障办学治校取得新进步。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年来,从坚持党的领导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理念的升华,又是实践的深化,更是现实的需要。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让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只有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而且是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指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一)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当好“掌舵者”不跑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1],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方向是永远不能变、不能倒的。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学习传达精神、第一时间贯彻落实要求,全面把好学科专业设置、本科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政治方向,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要坚定政治信仰,站稳党的政治立场。切实坚持好校院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学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师生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加强政治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特别是处理好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书记和校长的关系。要严格遵守“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高校党委对学校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要提高政治能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实际,紧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双侧深度融合,在人才和科技供给的大棋局中校准自身定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停歇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高校党委要始终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为最紧迫、最现实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各项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丰富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营造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浓厚氛围。

在责任体系方面,要切实履行好“两个责任”,强化责任落实,将高校党委责任、党总支责任、党支部责任、党员责任一一细化、一一落实,把任务分到每个人头上,把责任按到每个人身上,建立一整套日清周结、调研监督、跟踪问效、问责追责体系。在工作机制方面,要以年度党的建设会议、日常专题会议为抓手,开展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党总支、党支部等各个层面的专题述责,把工作沉下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调研和专项谈话,形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点任务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特别是要以巡视巡察整改落实为契机,进一步堵塞漏洞、扎紧“篱笆”,把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固化,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始终力度不减、务实管用,构建一个全面从严治党共同发力的大格局。在风险防控方面,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情况和形势,特别是近年来高校腐败典型案例频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这些密集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一再警示,高校既非清净之地,也非清水衙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财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堵塞廉政风险漏洞,营造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坚持党管干部人才,坚定“主心骨”不动摇

治校之要,首在用人。高校党委要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和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在年轻干部工作方面,要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实现“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坚持干部队伍“固本强基”和人才队伍“创新发展”协同推进。

要坚持原则,德才并重,切实“选”好干部。坚持和遵循正确的选人用人原则和政策,是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量才任用,能职匹配,要坚持培养,知人善任,切实“用”好干部。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把“好干部”用好,关键在知人善任。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鼓励年轻干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舞台展示自我,脱颖而出。特别是要大胆容错,将严管与厚爱有机结合。要坚持操守,内外兼修,切实“做”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2],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遵循。要教育引导学校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转变新时代本科教学改革新观念,掌握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本领,做师生身边的“好干部”。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培养的是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确保党的事业颜色不改、旗帜不倒、路线不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到底是举什么旗、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其中关键所在。高校要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牢思想基础的需要。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

要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规范体系,完善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评选表彰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师德优秀典型,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考核优秀的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和表彰奖励时优先推荐。要创新形式,突出示范引领。不断创新举措,通过开展诸如演讲比赛、专题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忘教育初心,勇担时代重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要师德把关,树牢红线意识。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强师德师风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注重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实现教职工全覆盖。要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深入查摆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巡察,推动实现理论学习、警示教育、师德把关“全覆盖”。

(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抓手,注重统筹规划、分类建设、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要科学构建教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问题。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聚焦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价值性,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立项研究,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力争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一体化,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水平及育人成效。要注重教师能力提升,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学科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有关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融入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内容,切实提升教师能力。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要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化政治功能,切实发挥好育人引领和保障功能,尤其要发挥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努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协同。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任务,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方面协调互动。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建立党政协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避免出现注重“思政课程”而忽视“课程思政”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将立德树人渗透到课堂中、课程中、学科中,形成“课程思政”对接“思政课程”,二者协同发展的互动局面。要坚持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协同。高校根据专业特点,打造优秀文化教育成果,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这既是高校发挥自身社会职能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当今社会,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既是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阵地。高校要注重实效,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多措并举,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争成为优质人才的“聚宝盆”,切实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而言之,高校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形成与地方互为支撑的良好局面,成为发展共同体,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地方发展,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之路,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锻长板补短板、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探索创新合作共赢新路径。

要坚持供需导向,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把准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聚焦高等教育供给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对“卡脖子”技术及产品进行攻坚,将产品、将技术送到企业一线,送到田间地头,着力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特色发展,根据高校办学实际,校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发展的比较优势,围绕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五个方面,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职能,由单纯服务于行业产业升级向服务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实现“小而精”发展,满足“大而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的“坐标系”里实现功能发挥。要坚持协同融合,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通过组建优势学科团队,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增强人才和科技供给活力,努力培育“大团队”,培养“大专家”、打造“大平台”、锤炼“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合作共赢,既有“高原”,也有“高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以优化高层次人才环境为基础,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到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把人才强校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要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明确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定期研究部署人才工作,统筹配置经费、人员、政策、用房等核心资源,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成长环境,要坚持资源统筹,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在职称评审指标、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核心资源向引进人才倾斜,对引进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实行单列计划,单独评审。同时对于引进人才单设聘期考核期限和任务,以一个聘期为周期,按团队进行任务考核,其团队成员由带头人负责核定任务并进行考核,充分给予带头人学术自由和权力,要坚持尊重规律,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鼓励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人才建设经费投入,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保障,探索建立阶梯合理、层次明晰的各级各类人才薪酬体系,构建人员、项目、资金等向优秀人才聚集的资源配置模式,让优秀人才在学术成长的关键阶段、重要节点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压担子、加任务,从而实现快速成长。

(三)以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要积极推动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引入创新机制,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从机制、模式、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有效推动科研力量和资源整合优化,激发科研内生动力,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要坚持机制创新,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探索设立“人才特区”,从管理体制、考核方法、人员聘用、薪酬福利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推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队伍建设模式,拆除体制壁垒、释放创新动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潜能。要坚持模式创新,进一步改革科研组织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企业无缝对接,用好用足各项激励政策,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为他们搭建能够发光发热的新模式、新平台,逐渐形成科学合理、支持有力、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管理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构建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要通过科学决策、科学布局、科学管理,优化投入方向、方式和重点,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科研质量和绩效。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