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桥:“诗路源头”再现诗词文化盛世精彩

2022-03-15 05:04冯洁王伟
浙江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诗路诗词文化

文/ 冯洁 王伟

凭借诗词文化的优良基因,打造一个又一个文化新地标,培育一个又一个文化新载体,让诗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出一条以文带富、以文兴镇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由远及近、由古至今、由诗及画,一个个名作荟萃的诗画篇章,在声、光、电元素的叠加之下,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渔浦诗词的独特魅力。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渔浦》,道尽了诗人对渔浦山水的向往之情。诗中提及的“渔浦”,正是今日的萧山义桥镇。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钱塘江诗路的重要节点、大运河诗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义桥镇不仅在全省诗路文化带版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是承载着跨越千年的诗词文化。如今的义桥,凭借着诗词文化的优良基因,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文化新地标,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文化新载体,让诗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出了一条以文带富、以文兴镇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以项目为载体打造诗词文化新地标

地处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的义桥镇,自古以来就与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有着不解之缘。自南北朝开始,谢灵运、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一批文人墨客在此开启诗路旅程,黄亚洲、叶延滨等当代诗词名家用笔墨渲染出“渔浦诗词”的文化新气质,留下了近千首诗篇名作。

新时代的义桥,如何续写诗词文化新篇章?“为打响诗词文化品牌,我们以项目形式在全省率先推进诗路小镇建设,聚焦诗词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创新打造诗词文化的空间载体、人员载体和活动载体,让诗词文化成为义桥最亮眼的文化标识。”义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义桥老街的里河边,历时三年打造的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成为吸睛之作。秦砖汉瓦的仿古建筑,古朴雅致的白墙,与书法名家、文学大家题词的门头融为一体,瞬间将时光拉回到千年之前的诗词盛世。“印象义桥”“云起三江”“渔浦义桥”“最忆渔浦”……由远及近、由古至今、由诗及画,一个个名作荟萃的诗画篇章,在声、光、电元素的叠加之下,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渔浦诗词的独特魅力。

“在乡镇范围内建设一个诗词展示馆,在全省乃至全国尚不多见。”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造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诗词意境的展示馆,除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新和数字化元素的运用,诗词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才是“重头戏”。“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征集到600余册珍贵的古籍图书和字画、线装书等诗词作品,涉及5000余位作者,有不少还是孤本,这些作品系统地展现了义桥诗词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华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一批当代文学和书画名家,以当代之诗词咏颂渔浦风光,以今日之笔墨再现历史名篇。”

“无处不诗词”,已成为今日义桥的真实写照。诗词公园、诗意林、诗词文化中心、里河文化街、当代油画院……一批满载诗词文化的网红打卡点与义桥山水、乡村生活有机相融。诗词公园里,既有贺知章、苏轼、陆游等诗人雕像,亦有四条诗路长卷图、诗词石等特色元素,诗词文化氛围在这里充分显现;诗意林里,主打自然、原生态的林道、栈道、绿地有序布局,“诗意”在这里尽情“抒发”。

除了空间载体和硬件设施的打造,充分挖掘整理诗词文化、推动诗词文化交流传播等举措,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渔浦诗词文化生命力的不断焕新。近年来,义桥镇立足渔浦诗词文化的深厚积淀,策划出版了《渔浦诗词》《渔浦新韵》《从渔浦出发》《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的论文集》《义桥文物》《中华诗词渔浦专刊》等一批高质量书籍,组织举办了渔浦文化节、钱塘江诗词大会、重走浙东唐诗之路采风活动等一批创新性活动。持续打响的渔浦诗词文化品牌,正让义桥这座文化名镇成为诗词文化的新地标。

以普惠为导向培育诗词文化新气质

早在2008年,义桥镇就通过镇级资产经营公司,注册了“渔浦”等9个商标,将渔浦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固化在义桥的文化建设中。近年来,随着诗词文化挖掘和保护渐入佳境,义桥收获了“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书香城镇”“全省第一个乡镇级的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词渔浦创作研究基地”等一批响当当的名号,也肩负了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使命。

为了让诗词文化的传承更进一步,在推动诗词文化交流传播的同时,义桥镇着眼于推动诗词文化的“普惠”传承,让诗词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浸润在义桥人精神生活里的文化基底。以镇文联为基础,当地成立了“三团”“三社”,即乡村艺术团、合唱团、曲艺团、渔浦文学社、书画社、摄影社,不定期开展各类乡村采风活动。由镇政府主管、文化广播站主办的《渔浦文学》杂志,已成为当地群众发表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

着眼于推动诗词文化的“普惠”传承,让诗词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浸润在义桥人精神生活里的文化基底。

今日之义桥,读诗、写诗、爱诗已成为一种文化新风尚。义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调侃,“写诗作赋,已经成为我们镇党委干部的一项新技能。”在义桥镇集镇所在地义桥村,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创作队伍,一批民间诗人也随之涌现。走进村政府二楼一角的优罗草堂,义桥诗人韩建国正手捧诗作《优罗草集》,和几位诗友交流创作心得。说起自己与诗结缘的经历,韩建国侃侃而谈:“我从高中阶段开始就酷爱文学特别是诗词,2012年那年,政府请来萧山诗词楹联协会,开设了一个古诗词培训班,再次勾起了我对诗词创作的热情。这些年和一群诗友一起,在学中写、在写中学,不知不觉已经写了250多首诗。”同样是诗词爱好者的田永梅,退休之后也加入了村里的诗词创作队伍,一边走进美丽乡村参与采风活动,一边学习诗词创作,如今也集结印制了个人作品集。义桥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村里诗词创作的队伍不断壮大,不仅仅是年纪大的退休人员,不少年轻人也对诗词创作开始感兴趣。最近村里刚刚成立了诗社,已经有50多人加入。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正不断得到提升。”截至目前,义桥镇已有4个村创建成为浙江省诗词之村,9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人成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

义桥镇对诗词文化的“普惠”传承,不仅体现在乡村生活的点滴中,更体现在诗词教育的体系化推进中。近年来,义桥镇在各级学校开发多样化诗词文化课程,做到“人人颂经典”。截至目前,已有2个单位创建成为中华诗教单位,义桥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步入这座百年名校,诗苑、灯柱诗排、植物诗牌等一批诗词文化“符号”尤为引人注目。“诗苑既是学生课间休闲的空间,也是校园诗词文化交流的园地,学生的诗画作品也会不定期在这里展出。”该校校长介绍,“除了诗意盎然的校园环境,常态化的诗词教学也是一大特色。学校每周三下午都会开设诗路文化拓展课程,平均每个年级有30-40名学生参与。”与此同时,诗词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丰富多元的校园诗词文化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

以诗词文化为核心、以普惠为导向推动乡村文化优质共享,义桥的文化兴镇之路正越走越宽阔。正如义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文化兴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坚持不懈,文化的力量将会全方位地带动乡村共富,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

在持之以恒的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之下,文化的力量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义桥奔赴共同富裕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以传承为底色绘就文化润富新图景

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场景下,义桥以诗路文化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传统人文优势,以特色文化产业、农文旅融合等为抓手,跑出了文化兴镇的加速度。

“义桥羊肉”“公泰朝糕”“古宣纸印艺”等一批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润富的特色符号,也成就了独具义桥特色的文化产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企业,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成立近40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宣纸印制技艺的研究与传承,已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企业。不过,古籍印务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其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创造出的不俗社会价值。

“浙江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杭州市十大产业重点企业”“杭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保护单位”“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在企业大厅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荣誉牌。走进600多平米的古籍线装本展厅,还以为误入了哪个古籍博物馆,各式各样的线装古籍有序堆叠排列,墙上也布满了书画名家的珍品。“展厅内的很多展品都是翻印的古籍善本、孤本、珍本,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传承是古宣纸印制技艺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未来,我们将继续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华夏历史精华的传承。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加入我们的行列,将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除了古籍印务、东方文化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领航者,义桥的乡村文化润富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打造人文艺术诗路和山水田园诗路两条旅游线路,串联起美丽乡村特色文旅资源;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诗词文化、义孝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了“荷塘月色”“女兵雕像”等一批特色文化节点;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了民望蓝莓节、三江开渔节、南坞乐笋节等一批充满“共富味”的乡村文化活动,让当地老百姓鼓起腰包也富了脑袋。

在持之以恒的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之下,文化的力量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义桥奔赴共同富裕新征程的不竭动力。一个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文化强镇,正在全省诗路文化带上显山露水。

猜你喜欢
诗路诗词文化
奔赴“诗和远方”新征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旅融合视角下浙江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谁远谁近?
诗路历程(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