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璐芸 丁玲
萧山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三条诗路的交汇处,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是历代诗人的行旅寄情之所,更是诗词歌赋的孕育吟唱之地。一曲一气象、一湾一景色,在这片文化热土上,历代文人留下了近千首隽文美篇。今日萧山人,则以传承之手笔,续写着诗路文化的新篇章。
如果说山水胜景是义桥的禀赋,那么文化传承就是义桥的使命。近年来,义桥镇结合渔浦文化、运河文化、唐诗文化、产业文化重点打造四座主题公园,成功举办钱塘江诗词大会、渔浦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相继出版《渔浦诗词》《渔浦新韵》等丛书,全面唤醒义桥千年文化记忆,深入挖掘渔浦文化基因,着力打造钱塘江南岸文旅金名片。2018年,义桥镇被授予“浙江诗词之乡”称号,两年后又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包四崇”渔浦文化发源地。
湘湖形似葫芦,一座跨湖桥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分为上湘湖和下湘湖。烟波浩渺的湘湖四周环绕着青山和村庄,形成了山绕湖转、湖傍山走的独特风貌。明代钱宰在《湘阴草堂记》中记载,“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然。”湘湖之美,在水明净如涵虚天境,在源充盈铸钟灵毓秀,在文底蕴守千年传承。
乘坐小船沿着湘湖最美红色风景线,可见党群服务驿站“湘湖驿”。本着“还湖于民、还景于民”的原则,这些红色驿站配备了休闲便民、旅游咨询、党群活动、志愿服务等四大类28项服务,润物细无声地讲述并践行着关于“红色”的初心与使命。
“煙水藏七百年村落,金阳映两三点汀鸥。”下孙文化村见证了湘湖一带的沧桑变迁,为其形成了一座地域风情浓郁的历史文化村落。2020年,湘湖入选了杭州“夜间经济集聚的夜地标”,陆续推出了年鱼节千灯会、漫游湘湖夜、治水研学等活动,精心打造了湘湖夜玩、夜购、夜味等多种“夜”态。
衙前,是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发祥地,被誉为“农运胜地”。凤凰山下,青瓦白墙的农民运动纪念馆、官河历史文化街区、凤凰村村史馆等建筑,朴实而又肃穆,缓缓讲述着衙前的人文历史和红色文化,红色根脉在这里代代相传。
梅里探柿,彩稻千亩。横一村种植彩色创意水稻1700余亩,建成萧山区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标准稻田;引入专业运营和品牌策划团队,依托千余棵百年古柿树,因地制宜打造清昼茶苑、如意山房等美丽产业,用“降围透绿”换得全村“秀色”,把农家小院打造成农旅融合的乡创载体,实现农文旅相促相生。未来,横一村也将持续带动全村村民一起撬动共同富裕的杠杆,打响“绿色+农文旅”特色品牌。
如果说萧山是江南一块美丽的织锦,那欢潭古镇就是这块锦布上闪耀的珍珠。“三面环山、四水归塘”的欢潭村,以“一湖、两街、三溪、四塘、五桥”的村落布局为基础,坚持环境塑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三管齐下,提炼出“五义之乡、宋韵欢潭”品牌,描绘出宋韵文化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的共富画卷。
未来的萧山,将不断赓续千年文脉,与诗路建设同频共振,深入挖掘贺知章等历史文化名人优质资源,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充分挖掘萧山在钱塘江诗路文化、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建设中的独特文化资源,推动萧山诗路文化带建设迈上新台阶,以精神文化富裕推动全面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