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芬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广西南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进入高校财务管理实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对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预算管理在新时期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水平将会对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不仅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能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运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堵塞经济管理漏洞,促使资金发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高校健康长远的发展。
预算是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包括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部门预算是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完成的,具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固有的编制模式,是对外公开使用的一种预算形式。在预算管理一体化下,部门预算仍旧是采取之前的“二上二下”编制方式,只不过编制系统有所变化。内部预算则是高校自行组织开展,一般由财务部门主导,各院系、职能部门参与编制的,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完成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只在高校内部使用的一种预算形式。鉴于部门预算的约束性和规范性,本文探讨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从高校的内部预算方面考虑。
预算管理是确保高校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一系列的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科学合理的预算关系到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可以促进高校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而提升高校办学综合实力。为保证高校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合法合规,有效发挥预算的调控和监督职能,高校有必要实行和强化预算管理。同时,加强预算管理还有助于高校构建整体收支框架,规范财务行为,增加财务透明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保障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稳步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在编制预算时,有些部门基本是以上一年度的预算为基数稍加修改,甚至原封不动直接上交财务部门;有些部门则是夸大预算支出,尽量给自己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没有结合部门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而科学编制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门负责人没有发挥科学统筹资金的作用,只关注年底时预算是否执行完毕,不考虑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果。各部门对预算管理的不重视、不积极导致高校资金作用发挥不到位,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具有规范预算行为、监督预算执行效果的作用。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高校缺乏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有些高校即使制定了预算制度,大多也只是停留在预算编制的程序上面,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监督评价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相继出台,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给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指明了前进方向。但许多高校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并将预算绩效考核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致使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预算,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大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大大减轻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压力。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财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财务管理逐渐向智能化、数智化转型,但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的财务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现行财务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比如,某高校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仍以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收入和支出的测算、统计,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错,大大影响工作效率。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地方普通院校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远远不及那些知名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可想而知。再者,许多高校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太多资金,财务部门只能以较少的成本购买现成的财务软件。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系统的使用功能也有限,导致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不仅能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率,还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效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稳步发展。在实务工作中,财务部门往往因为日常工作繁杂,很少主动到各部门进行调研交流,以至于不了解他们的实际诉求,容易导致在编制预算时,资金分配不够合理。再加上没有提前将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宣传到位,致使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重编、漏编、少编的现象,预算编制效果不太理想,大大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进度。预算下达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反馈给各部门,或者仅仅是将支出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不重视收入执行情况的反馈。而高校通常是以收定支,收入得不到保障,支出就变得很被动,这不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由于高校教学实行学年制,而高校预算则是以年度为单位,并且高校预算一般都于每年5月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才能正式确定,就造成每年1至4月出现预算空窗期。在此期间,为了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财务部门会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预拨一部分经费,但由于预拨经费有限,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是瞻前顾后的,导致前面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率普遍偏低。预算正式下达后,又正值期末,各部门为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往往会突击花钱。年底时,为了预算执行率能达到100%,各部门突击花钱的现象更加严重,这一方面也是由于财务部门没有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军训经费、奖助学金、基建项目等都是临近年底才支出。虽说财务部门有监督预算执行的职责,但由于财务部门与各部门属于同一等级,在预算执行监督上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团队对于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是主体,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质量。在预算管理方面,许多高校没有配备专职的预算管理人员,而是由会计核算人员兼职预算管理工作。首先,由于财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需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使得财务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再者,财务人员参加预算管理工作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一般都是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把工作传接下来,但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的工作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管理需要。落后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增强业务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
高校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提高学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意识的提高源于思想上的重视,不仅要重视预算的编制过程,更要重视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果。高校应努力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让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预算编制时,高校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引导部门负责人立足学校、本部门发展大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从而促进高校资金的合理分配,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要强化部门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部门负责人足够的重视,促使他们自觉努力提高预算管理意识,科学统筹资金,合理规划使用,切实把高校资金落到实处。
预算管理制度是规范预算行为和监督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一套成熟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要明确预算编制的程序,还应明确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评价机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而言,高校要加快速度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方面的规章制度,避免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预算,影响年初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并将预算绩效与部门绩效进行挂钩,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在健全预算执行效果奖惩机制的基础上,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效果较好的部门可以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时适当倾斜,对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的部门可以扣减相应预算,有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确保高校各项事业有序、顺利开展。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毫无疑问给众多的财务人员带来了福音,也给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但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资金和技术二者缺一不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高校领导要转变现有的思维模式,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一套较为先进、功能相对齐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既可以满足日常核算和各类数据统计需要,也可以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及时提供有效数据,避免了人为统计造成的失误,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引进系统后,高校还需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同时,高校还应与时俱进,及时升级、完善系统相应功能,使系统在满足日常工作的同时发挥出最大使用效益,从而促进高校长远发展。
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对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作用十分明显。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助力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财务部门在平时工作中要主动到各部门走访调研,了解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尤其是那些资金需求量较大、业务众多的重点部门。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助于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在保证重点、兼顾公平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金,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大预算编制相关政策和要求的宣传力度,明确各项业务具体编制部门,涉及基建维修、人员经费、固定资产采购等专项业务指定相应归口部门统一编制,避免出现重编、漏编、少编的现象,影响预算编制结果,进而影响后期学校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最后,财务部门要定期反馈各部门的收入、支出执行情况,对于执行进度缓慢的项目要分析原因,及时了解项目主管部门在预算执行方面的困难,以便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有效推进预算执行进度。
合理执行预算是确保高校各项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厅、财政厅的硬性考核要求。根据高校业务的特殊性,财务部门应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安排预算资金,预算正式下达前,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重点业务、重点项目稳步进行,避免临近期末聚集性支出。预算下达后,财务部门要每月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重点项目要全程跟踪,精准掌握相关情况,对于执行进度缓慢的项目及时召开推进会,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有序、稳步推进,避免年底时突击花钱却无实效,对高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高校应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会同财务部门定期督查预算执行情况,必要时问责相关部门和人员,有力推进预算执行进度,切实发挥预算监督作用,为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高校想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是重要手段,但这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相应科室,配齐预算管理工作专员,负责高校各项资金的划拨、使用、调节等具体工作,定期统计、反馈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并分析原因,及时提供合理建议。其次,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互相分享工作经验,梳理业务流程,帮助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建言献策,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最后,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预算管理工作相关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转换工作理念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为高校事业稳步发展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想要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是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在提高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建设程度、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和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六个方面继续努力。通过上述措施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进一步增强高校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