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嵌入型乡村振兴基本机制研究

2022-03-15 03:11冯润兵宣朝庆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鸭蛋农业产业养殖户

冯润兵,宣朝庆

(南开大学 社会学系,天津 30035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是其中的必然内容。现在到二○三五年还有不到14的时间,到二○五○年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其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二十大报告对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了全面部署,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其中,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虽然乡村产业振兴包括的面向广阔,不过其重点应该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将分散小农户整合起来,使其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当中,从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构建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施乡村经济振兴,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选择。同时,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群发展建设乡村,进而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当前主要有政府干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和资本推动发展模式等。持政府干预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者认为,政府干预农业产业发展能够较好整合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产业化经营,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土地流转和项目制等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进行的[1],这类农业产业发展典型就是地方政府着力推行的“一村一品”项目,然而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农业产业发展,也导致少数“逼民致富”情况的发生[2]。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基层政府在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上,更倾向于通过农业发展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发展[3],以项目资金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使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以期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4],其结果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承担者[5]。

从市场和资本视角解释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者则认为,市场和资本进入农业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小规模的家庭农业转变为各种形式的资本化农业[6]。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熟悉市场规则和资本雄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的组织模式也应该以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为主[7]。然而,现实是政府希望通过扶持资本较充足的企业等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多数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后产出没有增长,相反获取政策补贴成为这类企业的目标[8]。也有研究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客观地揭示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既有资本下乡的推力,也不乏自下而上从农民内部分化产生的专业大户,成为一种推动力量[9]。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发展农业产业的路径。故而,对于资本下乡经营农业产业对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综上,无论是对政府干预促使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还是对市场和资本促进发展农业产业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乡村外部力量主导下促使农业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了乡村振兴。这些通过政府或者市场等外力推动发展的乡村产业,其中不少案例并未刻意考虑乡村社会基础及需求,造成产业与乡村的脱嵌[10]。有研究者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强调,发展乡村产业应坚持农民主体和乡村载体的原则,任何排斥农民和乡村的做法都与产业兴旺的政策要求相背离[11]。农村产业的发展若是脱嵌于乡村社会,则会弱化其乡村振兴的社会功能,需要通过企业或村集体组织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回嵌乡村社会,实现产业融合于乡村的发展[12]。因此,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有效结合,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方面,随着近年电商经济活跃发展,有研究者探讨了相关农业电商资本嵌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与机制[13],包括电商产业如何通过整合土地秩序实现从脱嵌到嵌入乡村社会的发展过程[14]。

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就农业产业发展融入乡村社会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乡村以外的产业如何嵌入乡村社会,或者政府干预性的产业[15]如何嵌入乡村社会的分析。这些研究的关注点聚焦于以产业为代表的经济领域如何与乡村社会领域的融合问题,二者融合与否的结果就是产业嵌入与脱嵌乡村的问题。

“嵌入”是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概念。卡尔·波兰尼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以说明经济社会变迁,他认为:“经济体系,从原则上说,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的。”[16]后经过格兰诺维特的阐释,“嵌入”成为新经济社会学里最常被引用的关键性概念。他认为,特别强调经济活动会被人际网络、信任和情境所架构,嵌入社会网络的个体行动不仅能满足其经济利益目标,也能够达成集体合作的社会效果,由此而开启了新经济社会学的洞见[17]。目前,嵌入性理论发展出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文化嵌入等多种解释模型,扩展了理论阐释效力,早已超出了经济社会学的范围。本文援用嵌入概念,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农业产业嵌入型乡村振兴”概念,是以乡村为具有文化自生性的社会单元,拥有丰厚的产业底蕴和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农业产业的发展要融入到乡村社会的产业底蕴之中,依赖与乡村中村民的多种社会网络的互动,整合乡村社会多种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和村庄振兴。这当然包括产业与乡村及其村民之间的双向嵌入过程,不过本文由于篇幅所限,重点在于探讨产业向乡村嵌入的过程与机制。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RS县乡村农业产业发展为分析对象,(1)遵照学术规范,本文中出现的人名和地名等已经按要求做了匿名化处理。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鸭蛋产业如何从个体小农户为代表的萌芽起始阶段,逐步转变为“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较成熟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究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将小农户整合为产业上游主体参与者,以及产业与村庄互动实现嵌入乡村社会的实践机制及反哺乡村发展和振兴。根据2021年鸭蛋市场和产业分析报告,鸭的饲养量占到我国水禽饲养量的70%以上,蛋鸭生产集中在鄂、湘、闽、粤、赣、鲁、豫、辽、浙、川、皖、苏等12个省市,鸭蛋消费沿袭传统的消费习惯,需求总体稳定[18]。本研究的鸭蛋产业既非政府干预产业发展所推动,也非乡村外部的资本下乡所成立,而是农户立足于当地固有鸭蛋产业基础,整合原有分散的潜在产业主体,逐步成长为较为完整的乡村产业。该乡村产业发展整合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村庄、政府和市场等多元参与主体间互动,将产业上游农户作为产业重要参与者,实现产业嵌入当地乡村社会,以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且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和乡村互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对促进实现乡村振兴亦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产业嵌入发展的实践过程

1.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呈现

本研究的乡村产业发展案例是RS县鸭蛋产业发展经历,它是从小农户涉足鸭蛋产业到逐步成长为融于当地社会且具备较完整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发展经验。RS县因境内有较多河流和水库水域面积,自古有养鸭传统,一般是部分农户自发散养,向市场零散提供新鲜鸭蛋,近代以来曾经向天津收购商供货,远销海内外。不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组织和规模,并且新鲜鸭蛋属于运输成本较高的农产品,所以在小农户分散养殖阶段该产业始终处于产业潜伏状态。2016年6月,随着退役军人李艺加入该产业,当地的鸭蛋产业发展迎来新转机。最初,他和其他养殖户一样,在河边散养数千只鸭子自产自销新鲜鸭蛋,在学习了解政府对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后,当年就注册了养殖类家庭农场。然而,本地鸭蛋市场容量有限,年底他自学了腌咸鸭蛋和烤鸭蛋技术,拓展鸭蛋产品销售种类及渠道。同年,他争取到扶贫产业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大棚,并且注册了产品商标。次年初,随着两座标准化养殖大棚建成,又注册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进而通过省电视台产业扶贫直播打开了市场销路。为此,于2018年3月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并于2019年3月成立企业,主营烤鸭蛋品加工与销售,并于2020年再次扩建厂房整合养殖户扩充产业规模。在其带动下,RS县鸭蛋产业实现了从小农户分散养殖出售新鲜鸭蛋,发展到整合组织起来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阶段,并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有较完整乡村特色的产业。

该产业通过整合实现发展后,先后带动当地100余养殖户加入发展,同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农民和村庄的频繁互动,借助乡村社会关系整合原有养殖产业基础和养殖户,使之成为与村庄融为一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特色乡村产业。

2.乡村产业主体的分工与合作

RS县乡村产业整合了企业、农户(养殖户)、合作社、村庄、市场和政府等多个产业发展主体,每个参与主体都承担了不同的分工任务,贯穿整个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在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农户成为产业上游的新鲜鸭蛋生产主体,鸭蛋企业负责产业下游的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合作社则在两者中间提供产业发展的组织联络和服务协调工作,而政府及村庄则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和土地等基础保障。

鸭蛋产业企业处于该产业下游的位置。该企业目前是整合当地鸭蛋产业参与主体的关键组织力量,也是产业嵌入当地发展的重要组织制度供给者。在该产业发展中,企业行为主要有以下定位:一是动员养殖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养殖户的鸭蛋产品;二是组织生产加工为成品及销售,包括运输、开拓销售市场等相关环节;三是负责与政府沟通联络,如政府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使用及产品质量监管等事项;四是积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向管理科学和权责明确的新型企业转型,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向正规化发展。该产业作为从乡村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产业上游为当地的养殖户,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产业下游为企业,从事再加工和销售,并积极联络整个产业发展主体整合产业发展。

养殖户目前是鸭蛋产业上游的新鲜鸭蛋最主要生产主体。养殖户根据家庭劳动力及经济能力状况建有不同数量的标准化养殖大棚,每个标准化养殖大棚承载3000只蛋鸭,夫妻两个劳动力的养殖户可管理1~2个标准化养殖大棚的喂养、防疫、收蛋、打扫等日常事宜。一方面,家庭养殖与合作社(企业)从事养殖相比,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户投入的劳动既可以相对节省人工成本,而合作社(企业)雇佣劳动力养殖则需要计算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特殊性决定应回避雇工以化解劳动监督难题,需要充分尊重小农生产的主体地位[19],这使得有成本优势的家庭养殖成为该产业上游的重要参与主体。根据近几年当地家庭养殖平均收支状况,一个标准化养殖大棚的年纯收益为6~8万元左右,这个收益水平保证了养殖户的从业积极性,确保了农户作为该产业上游主体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合作社由公司和养殖户共同参与组成,在产业中定位于做好服务沟通工作,向下服务众多养殖户,将诸多分散养殖户统一组织起来生产,向上沟通企业,负责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络沟通。合作社与产业上游养殖户之间的对接服务事项包括:为养殖户统一购进青年蛋鸭,向养殖户供给饲料、饲养技术和防疫措施,并为养殖户销售淘汰的蛋鸭。合作社将分散养殖户组织起来,具有整合后的规模效益,既可以改观养殖户以分散的小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利地位,又能够保障产业上游产品质量,对养殖户和企业二者都是有利的。合作社发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既代表诸多养殖户与企业沟通,为养殖户提供产品最低收购价,也代表企业督促监管养殖户生产高质量产品。因为养殖成本差异,合作社(企业)逐步退出养殖生产领域,专注做好相关服务领域工作。这种农户和合作社从事生产与服务的分工模式,恰恰说明了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力农业服务领域比从事生产领域更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6],更契合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践,且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之,RS县乡村产业从小农户养殖为起点,逐步发展为企业带动小农户与合作社较完整的产业链,除了与该产业的参与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密不可分,也与该产业企业的组织协调紧密相关,还与该产业嵌入乡村社会的机制密不可分。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的支持,如何整合农民作为农业产业主体发展产业并将农业产业嵌入乡村社会,离不开该产业发展起来的社会基础。

三、产业嵌入乡村的机制

除了厘清农业产业嵌入乡村发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分工,更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个过程中乡村产业是如何推动与农民和村庄互动的过程机制。从RS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践经验看,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深度结合当地乡村社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社会基础,接着是该农业产业企业通过探索多种与农民和村庄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嵌入当地社会的发展模式。

1.农业产业嵌入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社会基础

乡村社会对发展农业产业是有现实需求的。首先,农民有发展产业的内在需求。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恰亚诺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已指出过小农户在面对市场的无力和弱势地位[20]。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是家庭本位取向,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其采取避险性行为,要规避风险避免损失。小农户家庭本位的取向也决定了其承担不起市场风险,在面对市场时难以及时作出回应,这也导致农民市场滞后性。但是,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性质又决定其离不开市场,其家庭本位取向决定小农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然而这不能排斥小农有发展产业的内在需求。具体到RS县鸭蛋产业发展而言,短短数年时间家庭养殖户成为产业上游的主体参与者,并且成为产业上游最经济合理的选择。这说明,农民有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优势。其次,村庄对发展农业产业也有现实需求。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农业属性,农业产业生产环节需要农民参与,而村庄也需要发展农业产业。从实践经验看,传统的大粮种生产可以保证农民和村庄基本生产生活,却难以致富,而发展农业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繁荣的一条可行之路。中西部多数乡村通过发展产业化道路实现了乡村经济繁荣,如眉县猕猴桃产业、大荔县冬枣产业、白水县苹果产业,禹州中药材产业等,都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繁荣的典型经验。乡村通过发展产业将分散发展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反过来,乡村社会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居住环境等改善,这也是乡村社会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需求。

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社会基础。首先,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村社会,它必然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业传统,这一点不可忽视。即便在政府推动一村一品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非常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今天,重视乡村固有产业传统甚或文化传统,都可能调动当地民众、企业的积极性,构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相较于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如果能够依托于乡村社会原有产业传统,将能更加有效利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有助于发挥地域优势,将企业、产业做大做强。而本研究的鸭蛋产业同样利用了当地原有的养殖传统和资源,助推了产业的形成。其次,乡村社会可以给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关系网络支持。农户加入发展农业产业需要成本,而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民参与。农户加入发展农业产业具有收益风险,而农户能够成为RS县鸭蛋产业链上游的重要参与者,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RS县鸭蛋产业上游养殖户的调研情况,无论是整合原有分散养殖户加入产业,亦或是吸引后加入的养殖户,都离不开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此时,乡村社会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等熟人关系网络会成为整合动员养殖户加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社会关系转变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农业产业嵌入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

首先,农业产业企业通过与村级组织互动形式将产业嵌入乡村社会。从产业发展整体层面看,农业产业是通过组织形式与乡村社会互动实现融入当地社会,这有不同的互动表现形式。从产业发展历程看,农业产业积极与村级组织互动沟通,并取得积极成效。⑴产业发展初期,该产业在成立家庭农场及合作社时,村级组织联系工商局予以行政支持;⑵产业发展政策上,村级组织和驻村第一书记协调扶贫产业资金,推动养殖产业建设标准养殖大棚,力促产业规范化发展;⑶产业发展用地上,村级组织协调乡属村属扶贫车间供该产业优先租用,整合村中土地供养殖大棚建设使用;⑷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上,村级组织将道路水电建设项目优先完善产业基地;⑸产业销售上,村级组织协调驻村第一书记及相关媒体介绍推行产品。产业与村级组织互动的结果是产业发展起来,农业产业回归到乡村社会,完善了乡村经济结构,互动实现了双向成就,产业与乡村社会深入绑定融合在一起。

其次,该产业通过与农户频繁互动,承接当地原有养殖产业基础,组织原先分散的养殖户,动员新加入的养殖户,充分发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最终将养殖产业落地为养殖户的生产活动当中,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为实现养殖户成为产业链上游的生产主体地位,农户成为产业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农业产业融入到农民生产生活,产业企业采取了以下互动方式:

其一,企业通过养殖技术与农户制度化互动。该养殖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产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以此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然而,小农户个体养殖很难实现相关养殖技术更新换代,包括引进蛋鸭新品种、科学高效的饲料搭配和防疫等技术措施。这是因为小农户有家庭成本限制,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壁垒,掌握先进养殖技术的主体不会无条件分享自身的先进技术。但是,作为一项农业产业发展,该产业则必须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产业优势。养殖户无力承担试验新养殖技术失败的风险,产业企业成为技术更新的必然选择。目前,企业的养殖基地成为该产业养殖生产技术体系的重要试验载体,新蛋鸭品质实验、新饲料搭配的产蛋率及品质检验、新养殖技术及防疫措施的实施等都要在养殖基地试验有效后再向养殖户推广。养殖基地不仅成为沟通养殖户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传播的中转站,也是承接政府农业推广养殖技术的重要基地,成为带动和引领养殖户技术革新的重要载体。该产业企业的养殖基地定期、定点向养殖户传播先进养殖技术,以此取得了农户支持,也保障了农户作为产业发展的上游主体地位。

其二,产业企业通过沟通市场与农户不间断互动。前面分析过小农户面对市场的弱点,当小农户单独面对市场时,他们彼此之间难以形成相互合作关系,家庭本位取向反而会促使他们形成竞争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但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反而损害彼此利益。当企业将产业上游养殖户整合进合作社,以组织化的产业主体地位面对市场时,将会克服小农户依附市场的弊端,改变小农户衔接市场形态[21]。这种以组织形式衔接市场的方式对养殖户和整个产业都有利,大幅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其带来的示范效应也会吸纳更多新养殖户加入该产业,最终将壮大产业本身。同时,企业也会将现代市场理念传导给农户,进一步更新农户的生产观念;尤其是随着市场对产品不断创新的要求,产业下游的企业将会不断依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从而促使农户革新产品。除此之外,企业通过市场与农户的频繁互动,也为乡村和城市的互联互通多开辟了一条渠道,促进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资源交换,对乡村一体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市场沟通方式正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乡村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产业企业深入参与乡村发展,使得该产业与农民和乡村互动连结起来。

其三,企业通过让渡利益于农户形成产业上下游共同体。根据经济学价值规律的观点,任何产业的产品受市场供给影响,其价格都会产生高低波动。同样,该产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也并非一成不变,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要经受市场考验。为了产业发展稳定,产业下游的企业对上游的养殖户制定了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只要按照统一规定的饲养标准要求,双方签订协议,在市场波动时企业即按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养殖产品,以保障养殖户基本利益。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制度通过让渡利益的形式保障了农户的基本收益,无异于将产业上游的养殖户和下游企业连结形成利益共同体,这虽然会对上游企业带来一定损失,但对于该产业长远发展将起到一个良性循环和切实保障的作用。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当时整个产业销售市场大幅紧缩,引起产业上游养殖户的鸭蛋产品价格骤降,企业当即启动最低收购保护价收购制度,仅2个月时间企业就补贴养殖户高达90多万元。从短期来看,产业下游企业的确遭受了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让渡利益于农户保证了产业上游养殖主体的稳定性,建构起企业和农户的信任关系,巩固了产业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整个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可。此外,在疫情时期,企业和养殖户积极参与村社会抗疫工作,对稳定乡村经济和社会秩序发挥积极作用。该产业企业让渡利益于养殖户实现了与农民和乡村社会的互动,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韧性,扩展了该产业融入乡村社会的维度,密切了产业与乡村的社会关系。

整体而言,农业产业企业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与村级组织互动融入乡村社会,以养殖技术与农户频繁互动,以市场沟通城乡社会和让渡利益于农户等多种途径沟通、联系农户,确保了产业链上下游参与主体的稳定性,融合了产业和乡村的关系。产业嵌入乡村发展坚持以农民为产业主体的实践,不仅满足了个体养殖户的利益诉求,而且推动了乡村集体层面的发展与振兴。这种利用既有乡村产业基础和整合农户的产业嵌入乡村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其与农民和村庄的多重互动也推动乡村社会持续性发展,并反哺乡村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四、产业嵌入反哺乡村发展

农业产业嵌入乡村发展的实践实现了农民、合作社、企业、乡村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并通过市场沟通了城市和乡村社会的融合发展,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对农民家庭、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积极的反哺社会效应,推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社会发展和振兴。

首先,乡村产业嵌入乡村发展对农民家庭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了家庭收入,进而有助于完善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RS县鸭蛋产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带动100余户上游养殖户加入该产业,同时该产业下游企业也先后招收近百名工人从事加工、运输、销售等工作。换句话说,这就意味着该产业的发展,已经解决了近200个家庭的本地就业问题,将直接提高从业者的家庭收入。与该产业相关的就业实现了本地就业,这对改善“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导致小农家庭的生活内容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被架空”[22]的情况起到推动作用,也有助于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性。进一步讲,解决了农民本地就业问题,对改善农民家庭代际关系大有裨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推动下,进城务工成为大多数中西部农村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而这在地化的乡村产业将农民作为产业发展主体,其带来的本地就业机会将会改善从业者的家庭代际关系,而家庭结构的完整和家庭关系的改善,会对子代教育和父辈养老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地化嵌入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家庭的影响不限于经济上收入水平提高,更延伸至农民家庭关系改善以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完善。

其次,农业产业嵌入乡村发展能够直接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导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选择契合当地乡村社会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的支持发展“一县一品”产业模式固然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但也不乏政府主导农业产业发展失败的情况,因此不能忽视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产业发展,既侵害农户利益[23],又削弱乡村社会自主选择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这就凸显出本研究中在地化嵌入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将农民作为产业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产业发展经验,也是参与乡村社会互动、契合乡村产业发展现实的选择。这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社会通过市场等途径与城市社会借助产品流通的方式,实现城乡之间人员流通和信息共享,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最终达到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契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的,并有助于全方位实现乡村振兴。

再者,农业产业嵌入乡村发展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治理方式和理念的推行最终需要农民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村农民群体来发挥作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关注村庄公共品供给和村庄利益的农民,成为参与乡村当地产业发展的主体。而中坚农民是乡村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力量。中坚农民指的是主要收入来源于农村、社会关系在农村、在村可获得不低于进城务工经商的收入又可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农民[24]。本研究中在地化的嵌入型农业产业的重要产业上游主体农民,就是这部分中坚农民的重要来源群体。他们不但通过参与在村产业获得主要收入,而且通过企业带来与市场和技术等互动习得现代化观念,习得一套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的法律主导的交往规则。而这部分就地从事农业产业的中坚农民,由于其经济利益和社会交往在乡村社会,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也是维护村庄秩序可依托的中坚力量,更是治理村庄的重要力量,也是沟通乡村与市场和外界的重要群体。因此,在地化嵌入型农业产业上游的农民将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群体和力量来源。

结 论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通过契合乡村社会基础的农业产业的振兴才能实现。注重产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才能实现因地制宜,才能符合市场规律、承认农民的主体性,否则往往会干扰市场秩序或者打乱当地的生产生活,得不偿失。本研究通过分析RS县特色产业的发展经验,发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企业、养殖户、合作社及市场等参与主体的多样互动关系,乡村产业发展要重视当地既有的产业基础和乡村社会需求,重视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和农民的互动沟通问题。这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政府干预或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也不同于外来资本力量整合起来发展产业的模式。此类乡村振兴以农民作为产业发展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当地既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传统,通过乡村社会关系与村庄和农民的频繁互动而嵌入到乡村社会,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农民当地就业问题,能够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振兴和持续发展,除了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资本下乡之外,应努力发掘乡村自身的可能性,大力发展具有农民主体性的乡村产业。政府干预主导扶持发展的农业产业未必是契合农民和村庄所需求,而以资本下乡发展的农业产业则往往将农民排除在产业之外,这两种农业产业模式都没有将农民作为发展产业的主体性依靠力量。因此,将农民作为农业产业链上游发展主体地位的嵌入乡村发展的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挖掘当地产业基础和已有产业传统,寻求契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产业模式,实现产业与乡村和农民互动而非悬浮的产业发展模式具备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RS县的特色产业发展经验中,立足于当地既有产业基础和传统,农户发挥家庭养殖的成本优势,合作社做好服务工作,企业负责加工和市场,每个产业参与者秉承有机分工与合作,降低了成本,从而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在地化农业产业嵌入乡村发展模式下,产业发展积极互动沟通乡村和农民,产业主体之间有机互动协调,产业下游和上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在地化融入当地社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反哺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积聚了人才力量和经济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鸭蛋农业产业养殖户
鸭蛋大约有多重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鸭蛋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