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后勤智慧化建设研究

2022-03-15 01:34韩玉森
中文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后勤互联网+信息化

韩玉森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引起了诸多行业以及诸多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行业亦如此。伴随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高校学生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后勤管理效率低、管理模式老旧等问题日益彰显,传统后勤管理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前环境下,后勤管理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便捷性来对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提升自身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对高校智慧化后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1]。

一、建设高校后勤智慧化平台的必要性

1.推进高校后勤智慧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学生规模逐年攀升,高校规模的扩大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高校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后勤管理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与高等教育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应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高校管理需求来对自身的工作及服务模式加以创新,以促进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提升工作水平,同时也能推动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变革,为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2.创新后勤智慧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要求

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作为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的升级和完善能够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后勤管理以校园网为依托,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能为高效的智能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有利于高校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此外,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高校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有利于高校提高对资源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从而为科学决策的制定带来积极影响,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后勤信息智慧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情况下,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不同的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目前的后勤信息化建设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

所谓后勤信息化,指的是后勤管理部门在为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各个环节、各大业务进行整合、开发和管理,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推动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为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创新水平也逐步提高,信息网络构建取得显著成效,国家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攀升,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机构,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相比,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为缓慢,且该问题在后勤管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部分高校并未深刻认识到后勤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后勤的信息化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甚至有部分高校领导人将信息化建设局限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首先,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且客观的认知,对后勤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后勤市场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缺乏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最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后勤管理并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阻碍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2]。

2.建设标准不一致,缺乏科学规划

从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均成立了内部信息中心,但绝大多数高校并未指定专人或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许多工作无法协调一致的开展。各部门之间独立运作,虽然能够有效解决不同部门内部的问题和需求,但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且不同部门的技术标准存在不一致,导致数据出现差异甚至数据错误等问题。此外,不同系统的独立运行也大大增加系统的整体维护成本,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进行带来不良影响。

3.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高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虽然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软件系统存在着诸多漏洞。该问题的存在导致软件和硬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而软件配置水平的低下也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高校的后勤业务流程存在诸多漏洞,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极大地阻碍了信息化系统作用的发挥。甚至有部分高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硬件、构建软件系统,但并未将自身的实际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导致所构建的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造成资源浪费。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效缺乏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过分关注信息化数量,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以及建设质量。

4.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资金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因此离不开高校持续性的投入。然而,虽然已有大量高校深刻认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缺乏资金投入的高校仍然为数众多,由此导致许多高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法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资金保障。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地处发达地区,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且本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许多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到本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因此能够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此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也与学校的年度预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高校在当年的资金较为宽裕,则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如果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则不得不减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不利于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

5.专业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

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提高了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但重科研、轻后勤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该问题的存在极大阻碍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开展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指定专人或团队来负责系统建设工作,以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系统且科学的开展。由于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因此,管理人员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对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并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在系统建立初期,部分高校并未明确相应的维护职责,同时也为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由此导致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并未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其次,部分高校并未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密切监督,导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在构建子系统时并未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综合性考量,由此导致了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因此对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在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由于许多高校并未指定专人或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专业管理,因此导致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发展速度慢、各类问题频频发生等现象。从根本上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后勤管理主要由学历不高或业务水平较低的人员负责,此类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教育背景,同时专业素质较低,因此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需求[3]。

6.部门配合不紧密,缺乏协调合作

除上述问题外,校内各部门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以及学校与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学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与技术、业务以及服务部门相关。其中,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对学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性管理,业务部门与信息系统的运用密不可分,服务部门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相关服务。学校与软件公司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系统维护、软硬件检测、系统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造成学校与软件公司合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员流动性大、且不同的系统开发公司在规模、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系统的升级和优化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进而阻碍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高校后勤信息智慧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推动后勤信息智慧化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同时也能为高校管理理念的革新以及管理水平的上升提供有效保障。不同学校在发展规模、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或模式。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内部特征以及实际需求,来进行不断创新和调整,才能确保后勤信息化建设真正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为高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可从以下六大方面入手来促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4]。

1.树立信息化理念,提高参与程度

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与相关项目建设密不可分,同时也与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学校管理人员首先应对自身的理念加以创新,逐步树立信息化思维,提高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需大量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与组织内部人员的参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学校内部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制度也与信息化建设结果直接相关。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当前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特征,树立信息化理念,才能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为了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系统且科学的开展,首先应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完成规划的设计后,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定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经验,从而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后勤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以确保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构建后勤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对所有服务对象需求进行综合性考量。在设计和开发功能时,不仅应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还应强调师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以确保系统能够真正为学校服务。

3.明确建设标准,推动协同发展

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信息化建设应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对建设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就信息化建设标准而言,其主要包括系统规范、安全规范、信息规范、管理规范等内容,此类标准的制定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协调开展,同时也能简化后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学校内部的信息能够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管理、传输和调取,在不断促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资金投入

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同时也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因此,高校首先应对自身的后勤管理、基础设施、资金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合理的资金投入计划,确保资金投入规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持续性,以为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5.通过内培外引,解决人才问题

加大对后勤员工的培训力度,根据管理需求来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制定内部员工考核制度,将员工的薪资利与考核结果相挂钩,鼓励后勤员工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制定相关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后勤部门,从整体上提升后勤部门的员工素质。

6.设置专职部门,提高协作水平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管理部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承担技术、管理及协调等职责。后勤部门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内容,且相对较为繁琐。因此,高校应根据后勤管理部门的特征及需求来设置专门的信息化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与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和对接,并与学校信息管理部门进行交流,以制定符合本部门业务需求的开发方案,以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必要时可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但需指出的是,在选择软件开发公司时,应对公司的资金规模、实力水平以及软件的使用体验进行综合性考量。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信息智慧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且动态的工程,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参与程度,树立创新理念,合理规划资金投入,统一建设标准,才能真正提高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确保后勤管理部门能够为学校师生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后勤互联网+信息化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