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迪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1)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多由急性感染所致[1],属急性发作的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根神经病,不但可侵袭到患者的周围神经及运动神经,还会牵连到患者的脑神经,临床具有较高的患病率[2]。本病首发症状多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常及四肢疼痛等症状,肢体对称性迟缓性肌无力是其主要特征,情况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临床在治疗该病的同时应采用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次试验通过对7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 年10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0 例,其中男性38 例,女性32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 例。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6例,年龄为22~60 岁,平均年龄(45.47±4.38)岁;治疗组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龄为23~58 岁,平均年龄(46.52±4.47)岁,2 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2)意识清楚,无智力及精神障碍,生命体征平稳者;(3)自愿参加本次试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2)晕针者;(3)对中药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35 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排痰、气管处理等对症处理,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患肢及关节运动包括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起坐、步行训练、肢体按摩及日常的洗脸、穿衣、进食、解纽扣等生活锻炼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使患肢功能逐渐恢复。告知患者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电针护理。在患者的头部和上下肢选穴位接电针仪,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解溪、太冲等。20 min/次,1 次/d。(2)捏脊疗法:取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经络走行方向进行捏脊。3~5 min/次,1 次/d。(3)中药熏洗:给予患者舒经活络洗剂熏洗双足及四肢,20~30 min/次,1 次/d。连续4 周,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标准:轻度:CSS 评分≤15 分;中度:16≤CSS 评分<30 分;重度:CSS 评分≥30 分。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包含穿衣、步行等10 项内容,每项计10 分,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3)采用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对2 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0~100 分评级,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4)临床疗效评定:患者四肢肌力超过Ⅳ级,70≤MBI 评分≤100 分为治愈;四肢肌力达到Ⅲ~Ⅳ级,MBI 评分50≤MBI 评分<70 分者为显效;患者肌力在Ⅲ级以下,25≤MBI 评分<50 分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四肢肌力无变化,MBI 评分<25 分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以CSS 评分、Barthel 指数及KPS 评分情况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值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CSS 及Barthel 指数评分 2 组患者CSS 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Barthel 指数评分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CSS 及B 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CSS 及B 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2 组治疗后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KPS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KP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临床疗效 2 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对照组为68.57%(24/3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GBS 起病急、发病快,往往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仅靠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研究发现,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恢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人的周围神经具有可塑性,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患者采用按摩、针灸、锻炼等护理措施,增加了其大脑及周围神经的刺激,使大脑兴奋性增加,建立神经通路[6-8]。
GBS 在中医中属于“痿证”范畴,历代医家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治疗大纲,本次试验选穴多为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联合电针刺激可快速促进气血运行,使血液分布于各肌肉、筋骨组织,同时能提高组织兴奋性,保持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特性,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四肢肌肉功能的恢复。捏脊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可以调整五脏精气,使脏腑气机条达,促进气血运行,使四肢百骸得到营养濡润则不复疲劳。另外,因捏脊的穴位离脊柱较近,故还可刺激人体的神经干和神经节,从而对脊髓神经起到直接调整的作用。利用舒经活络洗剂对患者双足及四肢进行熏洗,可以疏通患者一身经络之气,改善肢体微循环,减轻肢体拘挛表现。西医护理中早期系统的功能训练对于改善和恢复患者肢体的功能,提高其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及耐力,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僵硬具有重要作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可恢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9,10]。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促进患者全身气血运行,濡养四肢百骸,避免肌肉萎缩,改善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