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分析

2022-03-15 08:08王兰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芪胃炎证候

王兰春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卫生院中医内科,江西 赣州 341315)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1],若不积极采用有效措施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西医治疗多予抗感染、保护胃黏膜、抑酸等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3]。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其中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为较常见类型,施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同时可降低西药产生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风险[4]。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崇义县思顺乡卫生院自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诊治的86 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0 例;年龄23~72 岁,平均年龄(43.28±13.37)岁;体质量指数17.08~29.0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92±2.02)kg/m2;病程1~24 年,平均病程(11.28±6.82)年。研究组:男19 例,女24 例;年龄20~76 岁,平均年龄(44.62±14.02)岁;体质量指数16.83~28.4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87±2.18)kg/m2;病程2~19 年,平均病程(10.94±7.01)年。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崇义县思顺乡卫生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订的《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中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主症:胃脘隐痛,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熨或进食则可缓,喜温暖喜揉按。兼次症: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象: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2)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3)临床资料完整不缺项。

1.3 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者;(2)对中药过敏者或患有精神疾病依从性差者;(3)中途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基础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0 mg,国药准字H20046430)治疗,每次20 mg,口服,每日2次;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生产厂家:四川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 mg,国药准字H20031110)治疗,每次5 mg,饭前口服,每日3 次。研究组则予对照组用药+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具体组方为:黄芪30 g,饴糖20 g,芍药15 g,桂枝10 g,大枣12 g,生姜9 g,炙甘草6 g;若阳虚内寒者,可用大建中汤加减化裁;若泛酸重者,可加海螵蛸等抑酸;若泛吐清水者可加干姜、法半夏;腹痛者,可加延胡索;胃胀者,则可加木香、砂仁;若仅见脾胃虚弱,阳虚内寒不明显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治,兼见血虚者,可用归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若胃脘下坠疼痛者,证属中气下陷,可予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等。以上药材用清水洗净,用清水1000 mL 文火煎煮,取汁400 mL,早晚温服200 mL,每日1 剂,连续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对比2 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及恶心呕吐)积分情况,按照症状程度计分:重度计6 分,中度计4 分,轻度计2 分,无计0 分。(2)对比2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好转>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好转70%~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好转30%~<70%;无效: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中医证候好转<30%[6]。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参照生活质量判定简表[7]: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及周围环境4 项,每项各100 分,分数愈高,表示生活质量愈高。

1.6 统计学方法 2 组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 计算机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计量资料用()表示,2 组间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2 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分)

表1 2 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分)

2.2 临床总有效率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例(%)]

2.3 生活质量 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2 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复杂,其最主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可能还与饮食、环境、物理生物化学刺激、自身免疫、酗酒、服用NSAID 药物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因素关系紧密,其病理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8]。慢性胃炎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关键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根据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给予抑酸或抗酸药、质子泵抑制剂、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可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但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欠佳,且可能并发不良反应[9]。

慢性胃炎归属中医学“胃痛”“厥心痛”“痞满”等范畴,《灵枢·厥病》曰:“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胃痛初发多实,病位在胃,病久多虚,病位则在脾,也可虚实夹杂,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治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中以脾胃虚寒者常见,脾胃虚寒者,胃病时久,伤及脾阳,脾胃阳虚,故胃脘隐痛,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熨或进食则可缓,喜温暖喜揉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者则气血化生不足,机体失养,可见面色少华,神疲肢怠;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脾虚运化失职,转输失常,可见纳差便溏,若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逆,则出现泛吐清水,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则为脾胃虚寒之象,故治以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健脾益气,补中益卫及生肌疗效;饴糖味甘,性温,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共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芍药益阴养阴,二药相用以调和阴阳为臣,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辛甘合用,温中健脾益胃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药性为使,且炙甘草味甘,与饴糖、桂枝配伍具有“辛甘化阳”之妙,与芍药配伍具有“酸甘化阴”之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之功。有药理学研究指出[10,11]:黄芪可有效促进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活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以产生抑制溃疡发生的作用;延胡索镇痛作用强,桂枝可解热止痛;甘草具有止痛、抗溃疡作用,药物合用可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及胃酸分泌,有利于清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及减轻胃黏膜炎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应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应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更佳;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及周围环境评分均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应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可知,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黄芪胃炎证候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黄芪是个宝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