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雁
说起贫血症,人们常将关切的目光投向儿童。其实,老年人也是贫血的高发群体。据调查,我国60~64岁人群的贫血率约14.9%,65~69岁人群的贫血率为17.4%,70~74岁人群的贫血率为23%,75~70岁人群的贫血率达30.5%,80岁及以上人群的贫血率则为36%。
老年人貧血比例高与其骨髓造血功能衰退,睾丸素分泌“滑坡”导致红细胞生成素下降等衰老因素有关。同时,胃肠老化或盲目忌口(多见于担心“三高”的老年人)造成的铁元素、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养分摄取减少也难脱干系。此外,老年人常因多种慢性疾病临身而长期服药,也容易引起红细胞减少。可见,老年人易受贫血症“暗算”,而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大。
与儿童不同的是,老年贫血症容易“漏网”。老年人自己或家人大多将健康的关注点放在“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病上,认为贫血无大碍,不会危及生命。
老年贫血症多缺乏典型症状——头昏、乏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往往会被误认为是上了年纪的自然结果。老年人面部多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斑、皮肤色素沉着、眼睑结合膜充血等衰老变化,这些会遮掩面部皮肤和眼睑结合膜苍白等贫血体征。
即便有明显症状,也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如出现头晕、耳鸣、心悸、活动时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易误判为心肺疾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易误判为消化道疾病;出现淡漠、无欲、幻觉、反应迟钝等症状,易误判为人上了年纪所以性情大变。
因此,贫血“真凶”容易在暗中长期“为非作歹”,降低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
更新认识,提升对老年贫血症高发及危害的警觉性。大量医学研究显示,贫血症虽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凶险,但可不同程度地减低血氧含量,影响包括大脑、心脏等在内的全身器官供氧能力,埋下多种疾病的祸根。贫血可还削弱老年人对急性疾病的应激能力,增加跌倒、失能和死亡等的风险。
学会识别贫血早期症状,如头昏、面色差、乏力、精神萎靡、反应迟缓等,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坚持定期做包括血常规检查在内的健康体检,可让贫血症及早现形。
一旦经血常规检查证实患有贫血症,即便还是轻度,也要通过检测血细胞形态、血清铁蛋白水平以及骨髓造血功能等,进一步追溯病因。因为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需追根溯源以便精准治疗。
造血养分摄入不足如缺铁、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是最常见的贫血病因,医学上称之为营养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少,体积偏小,又称小细胞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相对较大,又称大细胞贫血。
肾性贫血的病因是严重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患者出现贫血往往意味着进入了肾功能衰竭(俗称尿毒症)阶段,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明显减少,进而导致造血器官骨髓“减产”而致贫血,多见于老年女性。
癌性贫血有两类,一类是血液系统的癌症,如骨髓瘤、白血病等,可累及骨髓的造血能力而致贫血。另一类是实体器官的癌症,如胃癌、肺癌、肠癌等导致的贫血,尤以胃癌为甚,多见于老年男性。
肾性与癌性贫血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肾脏疾病与癌症。此外,还应积极防治痔疮、感染等可引起贫血的疾病,慎用解热镇痛药、抗糖尿病药、免疫抑制剂等可诱发贫血的药物。
三餐足量安排富含铁、叶酸与B12等造血营养素的食物,如畜禽血、动物肝、红肉、蛋黄等动物性食品,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黄豆、黑豆、芹菜、大枣、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
其中,畜禽血、动物肝与红肉最值得推荐,有“补血铁三角”的美誉。畜禽血是铁元素的“富矿”,每百克鸭血铁含量达到30毫克、每百克鸡血铁含量达到25毫克、每百克猪血铁含量达到8.7毫克。而且,血制品所含的血红素铁,在人体中的吸收与利用率最高。这种富含优质蛋白,低脂、低热量的食物,很适宜于老年人食用。建议每个月吃2次,每次吃25克左右。
动物肝脏中铁(鸭肝>猪肝>鸡肝)、叶酸(鸡肝>猪肝>羊肝)与维生素B12的含量均较高。不过,肝脏是动物的解毒器官,而且其中的胆固醇含量也高。考虑到安全性,每月吃动物肝2次,每次20~50克足矣。
至于红肉,虽然铁含量较以上两种食物稍低,但日常饮食摄取频率较高,因此是人体获取铁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一般每天50克为宜。如果已经患上了贫血症,则应在摄入上述营养素的基础上,辅以铁剂(琥珀酸亚铁)或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制剂。具体服用方法和剂量应按照医嘱,按足量、足疗程的原则进行治疗。
371450190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