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亿选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林杉执笔,于1956年完成电影并上映。
编创团队组成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的痕跡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数出了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的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设计框架。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题材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随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艺术地组合、编排。沙蒙很认可剧本,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整日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会给大家唱《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像一只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于是,在《上甘岭》剧本的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王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他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