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梧桐实验学校 柯晓珊
■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 傅结龙
(邱瑞玲)
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要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软着陆。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以习作语文要素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的“习作单元”。教师要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让其语文要素软着陆。笔者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巧实施教学策略、精当设置多元评价三方面入手,开展精准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下文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谈一谈精准教学的步骤和策略。
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其中的关键词是“初步运用”“具体表现特点”。纵观统编教材,共有七次写人范畴的习作要素,其中有四次表达训练指向“描写人物的特点”。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特点”,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习作要素是“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画’老师”习作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而本单元重在“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由此,在教学本单元精读课文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充分发挥精读课文的典型性的引导作用,在以往习作训练的基础上,抓住语文要素的关键词“运用”“具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本单元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包含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组成:《摔跤》重在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凸显小嘎子的机灵和小胖墩儿的沉稳的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通过外貌描写,凸显祥子的健壮、充满生机;《两茎灯草》通过典型事例、典型动作,凸显爱财如命的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这三个片段看似没有关联,但在人物写作方法上相互照应、相互补充。三个片段组合起来,便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要清晰“这一篇”文本的写作特色,将文章的写作特色凸显出来,教得精准、透彻,才能教出亮点、教出成效。
课后练习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解读课后练习,是定位教学目标的有力抓手。《人物描写一组》一文课后练习有两题:一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二是“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这同时指向两个点——说印象、学方法。以此为导引,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词“人物印象”“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来解读课文。
交流平台是单元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总结,解决了“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定位教学目标前,可以先解读交流平台要点,结合交流平台的要求,以更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总结概括式的形式呈现,以“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总起,分点陈述,其中涉及《人物描写一组》这课的有两点——首先,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列举的是《两茎灯草》写严监生临死前惦记节省灯油这个例子;其次,强调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列举了祥子和小嘎子的特点以及描写的方法,还提到可以运用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法,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活。教师可以先解读交流平台,关注其中提到的课文例子,能更精准地落实课文的语文要素。总之,从语文要素、文本特色、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四个方面出发,《人物描写一组》指向习作的核心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品味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物的写法方法。
3.学习恰当的描写技巧凸显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在这三个核心目标中有两个指向写作,兼顾感知、品味人物形象,这样更能符合习作单元指向习作的特点。
目标定位明确了,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下文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为例,分析聚焦核心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
根据教材解读和学情特点,课前设置了自主预习单,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伊始,根据预习单进行反馈,主要反馈三个内容:辨析多音字、理解古今异义词语、梳理课文内容。针对后两个内容,精心设计两个策略:
1.精分词语,妙解古今异义。根据文中的“哥子”“郎中”“监生”,发现古今称呼不同;关注文中的“再不回头”,发现古今意思不同;而“一声不倒一声”是古今说法不同。通过“称呼不同”“意思不同”“说法不同”三种类型,巧妙破解古今异义这一难点。
2.精引导图,巧说课文大意。围绕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手指”这一谜团,将众人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一一对应呈现,呈现鱼骨图样式的思维导图,文章思路一览无遗。并引导学生根据导图,讲述课文大意,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根据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定位,理解词语、把握大意并不是本课重点,所以通过预习单及以上两个策略,能更精准、更有效地把握要点,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两茎灯草》这一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作者怎么写,并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将视角聚焦于文本写法,通过引入资料、展开比较、思辨质疑等策略,层层深入总结写作方法,突破课文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1.写法思辨一:对比亿万家产和廉价灯草,凸显吝啬特点。课堂上,笔者引入《儒林外史》的资料:“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有十万多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百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并将“几百两银子”具象化——清朝中晚期1两银子大约是现在的500元人民币,让学生明晰严监生家财万贯、十分富有;之后又引导学生猜测灯草的价值,明确“1两银子等于10文钱,1文钱可以买两大捆灯草”,明确灯草的价值不足一提。由此,将“几百两银子”和“两茎灯草”进行对比,以此造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品悟严监生这一爱财如命的吝啬特点。
2.写法思辨二:对比两茎灯草事例和其他吝啬事例,凸显典型事例。辨析典型事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可课文只有“临死前挂念两茎灯草”这一件事例,如何教会学生甄别典型事例呢?笔者从原著中寻找,引入描写严监生的其他吝啬事例,如“买四个钱的猪肉哄小孩”“每天重病却只吃两碗米汤”,将这两个事例与文中“临死前挂念两茎灯草”这一事例进行对比,学生从物品价值、出现时机、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凸显“临死前两茎灯草”这一事例的典型性,让学生体会作者选取这一典型事例的独具匠心。
3.写法思辨三:对比人物的细节刻画,凸显恰当描写。“课文只字未提‘吝啬’二字,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是为什么?”为了更好地突破“恰当描写”这一难点,笔者通过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聚焦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的句子,精心设计以下环节:
(1)通过比较句子,品味生动描写
通过表格罗列严监生三次神态、动作描写,并通过改句和原句的对比,发现文中的原句更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引导学生品味生动的描写。(2)通过调换语序,品味恰当描写
?
教学时,聚焦描写严监生的三个句子,并打乱语序,让学生体会是否合适。引导学生这三个句子放入文章情境进行品味,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语序不能打乱,因为这些动作、神态背后藏着严监生的心情变化。一开始大侄儿没猜对,严监生“把头摇了两三摇”体现他的着急,接着二侄儿猜测是否有两笔银子时,触及到严监生吝啬的本性,所以才有“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样的表现,体会他越发着急、失望;最后奶妈的猜测让他更是绝望,干脆都把眼睛闭上了,才有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这样的描写。从着急到失望再到绝望,程度越来越深,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越趋鲜明。这一环节,从发现描写方法到体会生动描写,再到品味恰当描写,步步深入,精准指导,深入挖掘表达内核。
精准教学理念下的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不能止步于感悟、品析,要进一步让习得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课堂上,笔者针对恰当描写,搭建情境支架,选取了同样是吝啬鬼的葛朗台,同样是临死前这一特殊时刻,设置如下的写作情境支架:“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如上情境支架中的两处空白,是特意从原著中挖空的,根据“圣水壶一出现”和“骇人的姿势”这两个提示,能明确这两处恰好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变化。与《两茎灯草》一课关于严监生动作、神态描写的变化是一致的,训练点匹配度较高。在交流的最后,搭建例文支架,出示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原文,让学生进行对比,真正悟透写法。
这一环节精搭支架,找准与文本写法相匹配的练笔引燃点,选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与运用中习得写作,真正发挥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例子”功能,也让课堂变得扎实、灵动。
在教学《两茎灯草》一课后,评价时可以联系核心目标,尤其关注典型事例和恰当描写两方面,来进行习得评价。可以迁移到本单元习作板块的《叔叔记忆力超群》这一练习中,在教材提供的四个事例中甄别典型事例,并引导学生思考恰当描写的思路。在评价学习成效时,引导学生有意练习本课习得的表达方法,以此实现教学评一体,更好地检验教学成效。
在教学《两茎灯草》一课后,可以通过两个思路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将《人物描写一组》的三个片段进行对比,比较三个片段的异同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回顾《景阳冈》《军神》等本学期学过的课文,挑选其中人物描写的片段进行赏析,挖掘人物描写方法,致力举一反三,实现迁移运用。这样的练习评价具有综合性,综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高年级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里提示学生写完后与同学交流分享,也就暗示了学生相互评价习作的必要性。在《两茎灯草》一课的教学后,也争取做到自评、互评、师评三者有机融合。
首先,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维度,如检查是否立足教学目标、检查习作与要求是否吻合、品析习作表达语言的运用是否适切等。其次根据评价维度,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给他人评价。最后教师再给予综合性评价,这样自评、互评、师评三者有机融合,能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大的进步。如此,通过评价的针对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三个特点,来凸显评价的精当性。
综上所述,精准定位目标是基础,精巧实施策略是核心,精当多元评价是保障。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课程实施中,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展精准教学,挖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中的写作资源,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中软着陆。
注:本文为厦门市首批名师工作室2020年立项课题“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准教学实施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XMMS2020029)阶段性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准教学实施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5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