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患儿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及建议

2022-03-14 23:47王娟阴怀清岳雅君董钰辉任志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0期
关键词:视障视力障碍

王娟 阴怀清 岳雅君 董钰辉 任志然

心理健康代表着个人的心理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一个正常、良好的状态,更进一步而言,个人的身体健康无疾病、家庭幸福和谐、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或工作顺利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几点重要因素[1]。视障患儿是特殊的残疾人群体,除了具有普通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由于患儿缺乏视觉能力,还形成了具有视力障碍患儿特征的特殊心理。因此,关注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促进其和谐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尚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有些研究针对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患儿比较,在比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之后,发现他们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视障患儿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2-3]。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基本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4]。再者,我国关于视障人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但较少关注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系统地研究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1 视障的定义与类型

1.1 视障患儿的定义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残废分级标准中对视力残疾的定义[5]:视力残疾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丧失以及无法矫正或缩小视野,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影响的疾病。视障患儿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或双眼视力下降,无法完成如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生活的未成年人。视障患儿属于我国弱势群体中的一类,由于视觉障碍的影响,患儿在认知、语言、动作、社交等各方面能力及发展水平受到诸多限制。同时,患儿自身的视障缺陷也会让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也将是视障患儿的医疗与教育中必须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6]。

1.2 视障患儿的类型

根据视敏度和视野状况,失明是第一和第二级视觉障碍,低视力是第三和第四级视觉障碍。视力障碍针对双眼而言。如果只有一只眼睛有视觉障碍,而另一只眼睛的视敏度≥0.3,则不在视觉障碍类别中。视场以注视点为中心,视场半径<10°,与视线无关。

2 视障患儿的精神状态

2.1 知觉

视障患儿的视觉通道虽然发育不足,但他们听力与触觉的敏感性要明显优于正常儿童。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大脑具有代偿性发育功能,而缺少视觉的视障患儿则会更加多地借助其他生理感觉来感知周边事物。例如,视障患儿对于声音的识别较普通人而言要更加敏感与准确,并通过这种高度的敏感能力尽可能躲避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障碍物;再者,其触觉也明显优于健全人,利用这种触觉的敏感度,对促进视障儿童识别盲文有重要作用。此外,视障患儿的嗅觉也比普通儿童更加灵敏,可以根据气味轻松地判断已知的人或环境。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视力障碍患儿都有比正常儿童有更好的感觉补偿[7]。

2.2 认知

2.2.1 注意力与记忆力 相较于健全的儿童而言,显然视障患儿有更加专注的注意力,他们的记忆模仿禀赋也更强。但由此也使得视障患儿对于他人所传达的语言缺少通过视觉察言观色的领悟,他们主要是集中注意力靠听觉理解,这种现状下,容易导致患儿由于理解能力不足而出现愚钝不合理的模仿。视障患儿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的现象,对语言与词汇的概念和类别分辨不清,对某事物或东西说出的名称通常不是本来概念[8]。很多视障患儿因残疾带来的自卑感,很少主动问问题,并且没有足够的记忆储备。此外,视障患儿不太会借助面部表情或手势、动作来帮助语言的表达。还有研究指出,视力障碍患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快,但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有限,因此容易通对事物做出错误判断[9]。

2.2.2 性格特点 视障患儿性格内向,在对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感知中更为敏感,因此也不容易交心相处。且视障患儿的内向、敏感性格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越发明显。若视障患儿与健全儿童处于同等的环境下,明显视障患儿更容易感知他人言语情绪,也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波动。由于其自身的缺点,视障患儿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冷漠感,容易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因此对于视障儿童,要耐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

3 视障患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视障患儿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大部分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特征表现为:视力障碍会导致患儿缺乏环境安全感并产生心理问题,导致儿童焦虑、悲伤、沮丧、自卑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综合此类患儿的心理特点,建议首先通过 “心理行为评定量表” 对患儿特殊的心理状态进行专业的评估分析,初步探究在他们显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行为评定量表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视障患儿的年龄、认知等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评估量表,也可在现有标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视障患儿的特点增减调整设计。总而言之,心理行为评定量表要能起到对视障等相关特殊患儿的个体化评估,包括对其感知、模仿、认知理解、语言、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或视障儿童的个体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3.2 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以往的调查中,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心理评估法,对视障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初步可知,年龄段不同的视障患儿在心理表现上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例如李东晓[10]对浙江等地的视障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最容易紧张、焦虑,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望;黄柏芳[11]对浙江地区的盲校儿童心理状态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者占比11.3%,主要的成因为学习焦虑与人际关系焦虑。还有国外的研究[12]认为,青少年视障者在人际交往敏感性和焦虑水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有研究[13]分析了普通学校视障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差异,发现与健康的初中生比较,显然视障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差,体现在理解能力、耐性缺乏、自我评价低等方面,如此也侧面反映出视障学生可能会存在更明显的心理问题。国外也有研究指出,在视力障碍和普通青少年中,发现完全失明青少年发生抑郁症的概率增加;还有其他多项研究发现,视障学生相较于同龄的普通学生,要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与同伴问题[14-16]。

研究[17-18]指出,视障儿童的视力障碍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正比,相较于半盲学生,全盲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会显然更低,且全盲者会表现出更高的恐惧症状和人际交往敏感性。另外,视障的发生时间与心理健康也呈相关性,研究[19]认为若是越早发生视障,可能患儿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进行心理纠正也会越难。后天性视障者焦虑水平较低,先天性视障者则更为焦虑[20]。成年期视力障碍者比先天性失明者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21]。一些研究表明,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2],也有研究认为其会随着个人身心发展成熟度逐渐降低[23],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研究认为,视力障碍的中学生在青春期表现出比高中生更高的敌意[24];也有研究中发现,低年级视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主要是由视障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生活或学习问题[25];但高年级视障学生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与异性沟通问题、对未来的迷茫等更多情绪问题。

3.3 视障患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上认为,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样化、复杂化的,因此也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多样性。通常来讲,视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主要由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所构成,且3个因素之间互为影响,互相作用。

(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对于视障患儿的心理状况影响最多,患儿因本身的生理视力缺陷,无法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各项事物,并可能会导致其智力发展较慢,影响到学习质量。而在成长中如何直面自身缺陷,如何克服困难,同伴之间的融合以及他人帮助,都会给患儿的心理状态带来重要影响[26]。

(2)社会因素:人类是社会动物,因此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变化会带来重要影响。社会环境主要由家庭、单位、群体、文化及社会制度等构成,其也是视障患儿生活与社交的重要环境。视障患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接触社会环境后,文化教育以及周围人的行为、语言、情感表达等等的因素,均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影响[27]。

(3)心理因素:健康的心理认知可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但对于视障患儿而言,受其身体特殊性的影响,其比健康儿童要有着更为敏感的认知,其对外界的理解可能会比普通人多一些问题,很容易受到不同观点的困扰。

4 视障患儿心理健康干预建议

4.1 建议

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仅是由于视觉缺陷造成的,还包括社会环境、心理敏感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的干预指导方面,也应该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克服视障患儿的负面心理,提高自尊与自信心[28]。

(1)加强日常锻炼:通过加强肢体协调性训练,纠正患儿的 “行走手脚不协调” “绕圈” 等盲相,以克服视障患儿的自卑心理。同时还应制定适合视障儿童的其他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引体向上、跳绳等,从而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水平,帮助视障患儿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

(2)改善人际关系:视障患儿的内心其实是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但由于他们内心更为敏感,担心被他人伤害,所以很难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要多加引导周边同学、朋友积极主动与视障患儿交往,培养情感,减少正常人群对视障患儿的无知与恶意,进一步增强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关心激励与耐心引导:亲切、耐心的沟通态度对视障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大人,日常与视障儿童的交往中,应该多鼓励、赞扬患儿,耐心引导。帮助患儿培养更多兴趣爱好,组织有意义的户外活动让患儿了解社会,注意引导和调整家长与患儿的关系、让患儿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等。总之,通过多种手段可提高患儿的自尊与自信心。

4.2 展望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个体三观的塑造、心理状态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不仅要关注健康儿童的教育,还应该重点关注视障等特殊儿童是否能获得适合其特殊需求的义务教育。对于视障患儿而言,义务教育也不仅是为了帮助其掌握赖以生存的技能及提高文化素养,还应该针对患儿的特殊性加强心理健康干预。临床医学通过对患儿视力障碍程度的诊断及心理问题剖析,使用医疗手段来弥补缺陷,实施心理干预来促进患儿心理健康发展,对进一步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促进其学习水平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5 总结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特殊儿童的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更是由于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给予了更多特殊儿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但是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心理、医学这三大领域的干预工作中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对于视障患儿而言,其在认知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空白。因此,进一步研究视障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加强干预,有效提高视障患儿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视障视力障碍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跟踪导练(四)2
视力测试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