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凤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中医医疗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医院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通过标准管理整合中医医院的信息系统,但不同区域因经济水平、医院管理水平、软硬件综合实力、技术人员水平等差异严重影响了中医医院信息水平的全面提高。这说明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医医院的信息状况[1]。因此,笔者通过网上查阅、实地调研、查阅国家每年度的调查报告等方式,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对中医医院信息化状况的调研工作。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识别问题,提出对策或相应建议,促进医院信息系统的成功转型,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最终促进中药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医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2008年初,中国开始为临床中药研究基地建立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开发平台。对中医院信息化过程的分析表明,中医院都使用了护士工作站、诊疗费用管理系统、药物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3/4的中医医院建设了医生工作站、临床检验等信息系统。1/3的中医医院已经拥有电子病历和影像归档、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目前,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中医院自身的管理非常重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关成本也相对较高,中医院正在努力全面实现信息管理。
当前,社会各方面不断改善,健康卫生保障体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此,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促进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系统已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许多医院已经建立了基于医院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如门诊服务、咨询服务、费用和转移记录,以方便患者的治疗和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2]。这种信息系统在中医院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并与普通医疗信息系统相连接,为中医院数据、医疗保险数据和地区医疗数据之间的接口提供较好的平台。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长期发展可以为科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化的技术保障。医院开始使用信息管理软件向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医院还开始使用信息管理软件,以保证与其他医院和医疗信息系统的有效联系。建立内部员工沟通系统、患者数据库系统、绩效评价等。由于员工职称的变化相对较大,相应的福利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智能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和设备的消耗。
信息的生成可以改善患者服务的跟踪和核算,用数据复制整个咨询和治疗过程,保留数据并智能显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患冲突,还可以在发生医疗事故时解决问题并追究责任。此外,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可以改善医院数据库,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医学临床科研提供服务。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医院的使用始于中国80年代,但只是在医院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使用。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成像设备传输标准和各种临床软件的广泛使用,中医医院的计算机化建设已从单一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向医生、护士工作站、办公自动化、电子病历、物资管理等方向发展[3]。目前,中医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应用程度和应用深度各有特点,但也存在问题,客观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保证医院信息系统在促进医院科学管理、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和管理保健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仍然是当前医院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涵盖的系统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收费管理系统,第二是药物管理系统,第三是电子病历系统,第四是体检系统,第五是医疗影像系统,这些系统并不是相互联系的,而是独立的、异构的,采用传统的接口传输方法,无法实现全闭环的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另外,在行政和临床决策方面,未有实质性支持。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
由于区域大小、经济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的差异性,部分中医院继续遵循并不具备足够的标准化和科学管理知识的传统经验主义管理方法。在医院管理转化信息化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往往忽略了科学的医院管理模式,提出各种不合理的需求,要求软件适应现状。为了满足医院作为乙方的无理需求,部分软件开发商也只能按需设计,也就是说开发的软件商品化程度差,低水平生产不允许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医院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纵观历史和现实原因,既懂医院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地市级医院的研究生很少[4],信息化部门中部分工作人员是其他科室抽调,未能体现信息化专业性水平;部分工作人员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具有计算机技术基础,但是缺乏医院业务管理知识,无法从业务流程层面去考虑问题,知识水平达不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根据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和医院床位比例要求,医院应按1∶100配备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地市级、县级中医医院是无法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配备,人员配备不足也为信息化管理服务质量滞后埋下了伏笔。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工作人员老龄化、技能老化、知识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善、前景暗淡和管理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下信息科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科学流程是现代医院的核心,软件功能必须满足医院的总体管理需求。因此,软件研发者必须掌握医院管理的操作规则以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由此可见,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来指导医院的临床管理和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概念和模式,开发新的保健服务方法,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软件质量,成功开发和应用软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部分软件开发人员没有注意医院管理规则,没有认识到医院内部功能缺陷,设计的软件过度依赖医院原有的管理方式,只能依靠鼠标和键盘,而不是通过手动进行操作,这样只是在形式方面有肤浅变化,并未实现质的飞跃,若医院的经营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得到改革和转变,医院就无法提高效率。
没有标准化,就很难实现真正的信息化。中医医院的信息标准化与信息需求和流程相关,总是缓慢的。近年来,中国医疗部门的信息处理技术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已有了新的瓶颈:互联互通成熟度标准化问题。众所周知,没有医疗行业的信息标准化指导,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无法互联互通、标准不一,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5]。其次,资金缺乏也是建立医疗信息标准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赞助者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苦苦挣扎。不愿意投资,医院等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不够。另外,标准用户和标准设计者之间没有联系,也就是后者为了标准用户的利益而花钱。事实上,若从整体看卫生系统,投资于标准的研究、开发和传播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截止目前,中医药管理局还没有专门的中医信息管理集成机构或职员。2014年前,中医药信息化工作长期由中医药管理局的办公室负责;而2014年后,才纳入到规划财务司负责。中医信息化的规划发展和实施往往是在没有组织持续管理的专业框架或运行机制的情况下,通过对相关科学机构和专家组的临时邀请进行的,规划必须是系统的、持续的。截止目前,中医药行业还没有使用自助独立的信息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所以在进行规划制订和战略决策时,都缺乏了中医药大数据的支撑,难以满足当今信息化大形势下中医药管理与发展的要求。
中医药管理局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建立一套职责明确和任务的管理技术专家体系,全面整合中医药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加强优化设计,特别需要建立长期机制,以保持计划实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医院管理具有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理念,加强以患者为核心、以医疗信息管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化和标准化、以业务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促进医疗改善,提高医院的教学和服务水平。医院决策者必须采取战略方法,不能将医院的信息化仅仅视为硬件和软件的综合,而应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医院服务管理能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升。
医院管理组成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管理,为了科学有序地进行档案管理,管理人员要赋予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实现中医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系,科学有序地管理档案,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医院应按照《档案法》和《医疗记录管理暂行办法》[6],建立适合医院的记录管理制度,量化评价标准,明确责任,逐步全面收集、传送和管理医院记录。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社会效率及其价值,应以档案在临床、教育、科学和行政领域提供的服务为证明。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与医院紧密合作,积极发掘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医院档案的研发活动,深入处理信息,为交流信息提供一个全面而宝贵的平台,以提高档案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并为医院保存宝贵的历史数据。
组建信息人才队伍是信息医院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核心战略项目。将信息专家小组的组成分为2个阶段:一个是信息专家小组的组成,即信息科的信息专家小组的组成,以接近信息主管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洞察力:由系统分析师、系统管理员和程序员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应用开发;另一个方面是全面培训,将信息技术和业务技术的基本理论纳入三级培训评估。为了挽留人才,医院应考虑对稀缺人才有利的优惠政策[7]。与此同时,建议鼓励从大量关键和合适的卫生专业人员中挑选或转移合格人员到信息化岗位,有机会让其受益于与卫生专业人员平等待遇的政策,并让其有机会系统地补充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8]。迫切需要培养既熟悉医院管理又熟悉IT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看出,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医院的信息化工作无法成功进行。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能按综合医院建设医院信息化系统,否则会失去中医特色。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中医特色,寻找出其与信息建设之间的最好整合点:中医体系和信息建设之间的最佳整合点:中医以整体论、均衡的视野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生命理论和医疗体系。《表识》总结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认为人的视觉信息和疾病本质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9]。积累了数千年临床经验的脉搏也是中医特有的诊断工具,贫血的变化可以反映内脏血液的生长,检测内脏血液阴阳变化和生理。在中医治疗当中,有四气五味药,药物组方中,有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中医治疗的本质和特征为注重辨证施治以及个性化治疗。可是,中医对可以客观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没有描述用语,例如:脉搏变化非常多,信号非常弱,经验不足,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按照主观认识和临床经验,也难以保留、炎症和分析咨询形象等。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医诊疗,尤其是对患者病历、临床研究等获取与管理带来难度,这将阻碍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现如今,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我国中医药技术层面问题,例如高清数码相机、电子脉搏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药对数字传输、集成和数字探测系统的特殊要求,中医诊疗大数据的支撑为中医临床诊疗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和启发[10]。为了寻找最好的中医特色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联系,建立中医专科医院信息系统并未有技术障碍。
关于中医特点的信息建设和中医电子病历的开发,不仅是满足医疗、法律、法规要求,也是满足中医临床咨询和临床研究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4项咨询、辨证法、法律、处方等。也是中医临床信息收集、临床研究和现代化的基础和主要工具。中医电子病历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临床信息、四时气象节气、主诉和病史、四次会诊、辨证、中医诊断、治疗方案、处方、六气及午流等。建立中医药描述数据库,规范常见症状术语,全面结构化编码,管理参考资料,避免自由进口,建立中医药和医药知识库,应用疾病标准治疗,优化个性化等[11]。中医医院管理决策层应消除中医药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或不需要的误区,临床专家和中医信息专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将对提高中医医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
强调中医药的全球和系统性质,协调全国中医药信息的提供,根据伟大健康的概念和整个生命周期建立普遍的健康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具备全国性质的中医药数据中心,将信息资源进行协调,以充分共享中医药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等信息,从而提高中医药医疗业务、科研,以及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效率和质量。建立中医药在卫生信息化和国民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效应,培训电子政务和国家中医药信息服务应用系统,涉及中医药的重点领域[12]。完善中医药科学和医疗信息交换体系和中医药临床研究基础建设,扩大各级各类中医药事业单位,形成中医药事业单位信息网络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院内外的疾病和健康管理,支持中医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对于中医药产业化和信息深度集成有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信息技术等技术的持续整合和发展,社会保障和健康体系逐步完善,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由于中医医院的特殊性,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计算机服务,突出中医医院的特点,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