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2022-03-14 23:23私立华联学院林仁琅
广东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文/私立华联学院 林仁琅

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为巩固建设成果,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高职院校亟待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从职业教育使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分析,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大思政”育人观,明确育人共同体意识,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并产生协同效应,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系辨析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集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一类课程,而是一种育人理念。课程思政主要是指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对受教育者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养成,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二者之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关系,表现在二者都具有育人育德的内在功能,都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共生关系,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上,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发挥着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思政教育侧重于理论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侧重于系统性,属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侧重于融入式、渗透式等方式,属于隐性教育。

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在高职院校育人大环境下,共同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根据协同理论,若要使复杂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产生协同效应,需要施加外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协作与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新时代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树立协同育人意识,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对高职院校教育使命的完成、“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所在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2]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使命都是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并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据悉,近5年来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3]。

实践证明,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个核心点,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塑造学生品格,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扛起新时代育人的重要使命。

(二)是落实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4]。“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度重视,不仅强调了育人目的,也指出了工作方向与方法。“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为全体社会成员,“全程育人”强调育人时间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空间无处不在。

高职院校应明确全体教师育人的共建共担意识,引导教师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5],让每一位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做好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

(三)是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际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不断加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和学习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新时代、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主动顺应现代化建设需求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7],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有力技能支撑。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全面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保障。高职院校应树立大思政育人观,明确育人共同体意识,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作为科学引领,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用心组织全体教师、各方人员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来,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健全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多层级管理体制[8],形成自上而下的联动体系,落实责任主体。

第一,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一领导协同育人工作。党委书记应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主动深入一线工作中,做好谋划、部署、督导工作,发挥导向作用。

第二,高职院校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担负起协同育人的政治责任和组织责任,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党委齐抓共管,围绕立德树人这个育人目标,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用心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第三,教务部门要牵头抓总,要结合学校特色从工作目标、具体举措、支持保障、任务分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工作,搭建大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协同育人项目或课程改革、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加强协同育人督导等,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教师,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第四,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与联动,落实任务分工,组织协同育人相关活动和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协同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人事部门制定奖励激励政策、提供培训平台;宣传部门积极利用网络空间环境加强协同育人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科研部门提供教研科研项目申报;教学督导部门加强课堂巡堂、听课,督导教师教学中落实协同育人等。各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各司其职,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第五,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门)与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履行具体责任,抓好教师这个关键因素和课堂这个主渠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做到责任层层压实、层层落细。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转变教师育人思维和观念,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门)的常态化合作交流,定期开展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中,通过组团、课程结对等方式手拉手集体备课,共同探索,在学生思想观念资源、课程建设资源、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共建共享[9],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同时,推动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到其他学科课程建设中,增加对所任课班级学生专业的了解,凝聚知识底蕴,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增强协同育人效果。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高职院校需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保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设立专项经费。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同时,考虑到协同育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因素,应及时修订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出台具体的课酬实施细则。

第二,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特色积极投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改革探索,对实施成效显著的教师和团队进行宣传报道和表彰奖励;在岗位聘任、人才选拔、优秀评选、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第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高职院校通过评选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典型案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等活动,加大对协同育人成果的表彰力度,积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强化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协同育人成果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教师学习提升的平台和机会。教师是落实协同育人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应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协同育人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通过组织教师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校外考察调研等研修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协同育人工作的首要标准。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首要标准,设立协同育人的科学评价指标,构建具有激励功能的多元评价机制,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一,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教务部门应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观测点,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大数据来监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教务部门要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为之后高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关制度实行量化考核,把教师师德表现、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情况及工作效果作为业绩考核、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功能与规范作用。

第三,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0],通过信息化手段客观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正向行为进行鼓励,对不良行为进行纠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为更高质量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开拓思路、调动各级育人资源、构建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推进,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