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品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2022-03-14 16:18东莞市桥头镇教育管理中心黄丹艳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切入点词语文本

文/东莞市桥头镇教育管理中心 黄丹艳

如何让学生浸润到文本中,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到文章思想及情感?笔者就初中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品读文本”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品读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饱含作者丰富情感,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抓住文本的闪光点、精妙之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细细咀嚼,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形成审美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如《伟大的悲剧》中,“伟大”“悲”两词就是品读的切入点。它是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理解文章内涵、训练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抓住“伟大”“悲”,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伟大”“悲”写了哪些撼动人心弦的事件。抓住“伟大”“悲”,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斯科特一行人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紧扣文中第9至14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感悟这一行人的人格美、精神美的深刻内涵。

找到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品读”的最好抓手。围绕切入点,设计统领性的问题,紧扣重难点,以实现一石能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找准文本的着力点,潜心品读

文本语言或华丽典雅,或质朴耐人寻味,或口语化,或生活化,它们准确而精妙地表情达意,教师要反复研读,寻找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着力词语,把玩推敲,揣摩品味,与学生一起潜心品读,体会其意蕴之深刻。

1.沉入词语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沉入词语要深入文本,以从容平静之心,不急不躁之态,细细品,慢慢赏,全方位地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如《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一个家庭是一个世界吗?在学生过去的认知里,明显不是。作者用在这里有特别的用意吗?“世界”在这里是大词小用,“我”背上的母亲,妻子背上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世界呢?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交流。母亲生了“我”,给了“我”生命;年幼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血脉相连的三代人,他们构成“我”生命的一个整体。此时,加以朗读指导,读出生命之重。同时,“世界”二字还具有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身为中年人的“我”与妻子,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重大责任,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是如此。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处,加以朗读指导,读出责任之大。

由此,沉入词语的品读,让学生品味出了其中的深意,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有助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适用比较

重点需要重点推敲。在品读教学中,比较法最经常使用。比较法不仅有体味词句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体现了作者“文笔的功底”。例如,教学《散步》时,“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中的“熬过”换词比较,学生就会发现,用其他词语“度过”“走过”都不能表现母亲备受疾病折磨,忍受痛苦,艰难支撑度过严冬的情景。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品味语言,诵读文字,深刻领悟到母亲度过冬天非常不容易,也让读者透过这里看到儿子庆幸母亲的安然无恙,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3.抓住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文本的整体,还要引领学生对细节进行细细品读。如《秋天的怀念》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母亲为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一个个小动作、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神情,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例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双腿、暴怒无常的青年来说,再多的语言鼓励也是苍白无力,母亲选择悄悄躲出去,又悄悄地进来,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牵挂。当“我”狠命地捶打腿,伤害自己时,一个“扑”字将母亲心痛如刀绞的形象重现在读者面前。“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写出了母亲拼尽全力的无力感和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读言语之美,品细节之情,逐步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收获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好的个性品质。

三、创设品悟的结合点,入情品读

品是悟的基础,悟是品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品读,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如果缺少了“悟”的陪伴,“品”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意义。品是为了悟,悟是为了更好地品,品与悟的合理结合,是走向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1.创情境——品中有情

对于“品读文本”的“读”,关键是要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美读”(叶圣陶语)。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最后两段文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及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地坛·母亲》中怀念母亲的一段文字。此时的作者已事业有成,但难忘母亲之情。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创设了爱到深处是落寞,情到浓时是离殇的情感。此情此境,学生们再端起书,共同朗读文章的最后两段,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情感也进一步地加强,与文本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课堂教学在入情品读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的深度对话。

2.补空白——品中有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创设品、悟结合点时,教师须了解作者的生活际遇、写作背景,剖析文本,把作者当时创作的激情释放出来。如《秋天的怀念》中,可以这样设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我 ”通过想象此处我内心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学生勾连文中的信息,进行联想、思考、深化,感知母亲对孩子的深重的爱。从而进一步丰富文本、升华文本,带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品读文本”的背后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注重“品读文本”,会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注重“品读文本”,我们的学生便多了一份体验,多了一份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