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人物心理分析题解析

2022-03-14 14:12程丽萍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二姐内心文本

程丽萍

高考全国卷的人物心理分析是试题的高频命制点,近三年来,人物心理分析题更是在全国卷文学类文本试题中从未缺席,而且试题的考查形态愈加灵活、考查能力愈加综合。

人物心理分析题不断创新考查形式,由主观题转向选择题与主观题兼容,由考点显性呈现转向隐形嵌入。考察能力点从单纯描述人物的内心流动,发散到对理解人物性格、梳理情节发展、探究小说主旨、剖析创作理想的综合考察。考生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策略,解决题干里复杂情境的考查任务。其中,细读法、填充法和比较法的解答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打开小说内在肌理的“金钥匙”。

一、细读:关注外部刺激剖析身心反应

细读,是对文本中关涉和隐藏人物心理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在细读时,审慎地阅读作品的每一个词,注意词句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这种联系中把握词语的意义。品读关系到人物内心的活动,从而触摸心理活动背后人物的生命状态,从而深入体悟文本主旨。

人物心理不光直接呈现在人物内心感受的词句,也内含在受外界环境和境遇的刺激所做出的生理反应与情绪变化中。细读时,把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词句,分析在外部刺激下与人物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反应。

如2018 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刘慈欣《先行者》,要求分析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篇极具科幻精神的作品,呈现出细腻的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先行者开始内心“默祷”、强迫睁开双眼;后看到“黑色熔化后的岩石”“白色蒸发又冻结的海洋”“没有任何的遗迹”,听到“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感受着零下40度的寒气,麻木地站在无际的黑色荒原;随后听到“你对人类就这么没有信心吗?”看到真实的人类城市。心理变化由心存希望、不愿面对到被孤独的雪崩埋住,再转向为人类的存在而兴奋,背后是对人与人类相互依赖的反思,体现了人对全人类的爱。

2022 年全国新高考I 卷《江上》,要求分析伍子胥江上所见而发生的内心波动。考生需细读伍子胥身处的“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间”,深入体会深处人物的生命状态。伍子胥面对川流不息的江水、和谐的橹声、引渡的歌声、柔情的渔夫,从生理上的放松带来的轻松情绪,到家仇国恨重新爬上心头,再转向灵魂“浸在血的仇恨”慢慢被渔夫平和宁静的生命状态所引渡。

考生需要细读音、形、声、色等外部环境以及人物的感受、情绪和行为,完成对隐藏情感的逻辑还原,实现人物内心的多维度透视,深入到人物背后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思索,达到对小说文本的动态化审美。

二、填充:召唤生命体验重构文本空白

作者创作文本时,将人物内心部分地隐蔽起来,通过象征、悬念、暗示召唤考生对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心理进行感受、体验;考生需联系过去的审美经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与文本互动中获得从文字到意蕴、从表层到深层意趣的阅读体验。

考生受自身想象与情绪的驱动,综合零碎的感觉材料,对文本人物前后的内心差异进行不断地修正与调整,对悬而未决的“空白”“未定”进行成功的延续,关联起被空白点所遮蔽的人物情感,从而构造出带有自我审美烙印、复杂而和谐的人物内心世界,以此获得了创造的愉悦感。

如2021 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题干是联系上下文,将人物行动过程中的内心进行外化与丰富。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刻画杨成岳的内心活动,却写到了八次发“笑”,两次“击掌叫好”。考生需抓住杨成岳与王超杰之间买卖瓷盘的过程中的人物行为活动,对人物的心理空白进行填充。杨成岳从初看瓷器“笑拒”赝品的客气有礼,到听见北方铁嗓王超杰唱《秦琼卖马》、击掌叫好“笑应”买卖的动容,再转到二听戏曲、“笑助”超杰的不计得失,最后在王超杰走后“笑掸”赝品的笑看人间沧桑。

2018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老舍的《有声电影》,题目要求从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过程,分析市民面对新事物的心态。而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考生只能借人物荒诞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态。看电影前,二姐本无意去看,听闻有声电影的独特之后“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再到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大家找小秃决意不看电影;看电影时,二姐迟到以后想骂街、找座位时一家人打架式的推搡选座、二姐高喊卖糖的、二姥姥“惯性”咳嗽以及二姐与四姨三舅妈讲论后事;看电影后,二姐、三舅妈、四姨一致对四姨与电影内容毫无关系的评价赞叹有加。这些琐屑的片段刻画出拖沓、懒散、荒唐、可笑的小市民群像,以及小市民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与嘲讽并存、拒绝与被动接受共生的惶惑不知、妄自尊大、焦虑犹豫的复杂心理。

填充人物内心,考生需要主动唤醒自我生命体验与感知,将人物行动的瞬间作为合成最终形象与意义的因子,在情节的回溯中用想象将人物内心进行深入的探索。

三、比较:跟踪心理变化探析创作理想

人物的心理,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流动的心理指向的是创作者内心情志与创作的理想追求,它根植于作者特定的人生经历与特殊的时代背景。考生需要设身处世地比较人物的前后心理变化,深入到作家对全篇、对自我、对社会的理解,形成对作品较为准确的诠释。

学生要联系自身的语文知识,结合文本细读,比较人物心理前后的反差,调动自身对作者的了解和对社会历史与时代精神的把握,从而完成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总结。

如2021 年全国I 卷海明威《越野滑雪》中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考察人物在具体情境中对话前后部分的心理变化。多次“相约”百合花峰、奥伯兰山脉、恩加丁故地和黑森林区,再到两次“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最后“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在前后矛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双方对滑雪的高度渴望,隐隐暗含着他们对分离的不舍,对未来是否能够一起滑雪的不确定。而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话者的心理实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投射。且《越野滑雪》中的尼克与海明威经历相似,尼克与乔治之间对于滑雪的热情与遗憾,背后是作者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回归现实生活的无奈空叹。

再看,2022 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要求考生分析在上海和山西两地,弟弟以及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让我产生的不同感受。比较前后文本,我先后产生了慌乱、开心的感受。前文“黑黑的人影”、似被秋风卷着的落叶来形容弟弟这一群体被逼到走投无路、无助万分的流浪生存状况,“充满着饥饿”“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可怕”无疑呈现了作者萧红对未来缥缈虚无的青年的担忧。后文“快乐而活泼”“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些拿枪又担水的青年战士的群像是萧红对快乐的小战士的认同,甚至直接抒发“胜利一定属于你们”“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的议论。文本写于萧红去世前的几个月,她在重庆被轰炸之后逃居香港,又逢“九一八”十周年,面对大半个沦陷的中华与被时时控制的东北,加之无从联系上唯一的至亲张秀珂而提笔写信。对弟弟以及小战士们寄托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作者萧红对心怀革命激情、为国奋斗的青年人的肯定与鼓励。

猜你喜欢
二姐内心文本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二姐的善心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苦涩的甜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开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