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推进“五育融合”,亟须重视“大美育”的概念,即重视课程美育,将美育渗透至每门学科每节课中,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英语既是一项有效的语言工具,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既是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亦是其课程美育的精神意蕴。由此可见,课程美育是英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进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指出:学生应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据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观点和情感,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能够理解、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美”,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英语课程的目标确定要凸显学科的“人文美”,即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更要关注对其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育,这是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的“立美”过程。其次,英语课程的内容选择要帮助学生“感美”,在学习中体验美的课程内容,产生美的态度和情感。最后,英语课程的活动设计要利于学生“创美”,促使师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创造美。由此可见,英语课程中“立美—感美—创美”的美育进路,不仅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更是对美的应用和创新:以美育人,美其所美——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贯中西”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通过课程美育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新课标》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总目标:一是发展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交流,即发展“语言美”。二是培育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坚定文化自信,即培育“意识美”。三是提升思维品质,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界、看待事物,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即提升“思维美”。四是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即提高“能力美”。由此可见,《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为英语课程提出了“美”的标准:英语学习不仅应呈现其作为语言的“工具美”,更应凸显其作为学科的“人文美”。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英语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美”:一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不应局限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还应包括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应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应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三是英语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涵盖对学生经验、智慧、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四是英语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对语言知识低阶的记忆、理解,还应包括分析、应用、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紧扣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英语课程“工具美”与“人文美”的融合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教材、生活中美的因素,选择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美的教学语篇,方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美好自洽的人。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听说训练感知英语字母、单词的发音规律,把握句子的节奏感,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英语的节奏美、韵律美。在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应重视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感知英语词汇的趣味美、意义美。语法教学则应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和语篇中理解语法的表意功能,即引导学生体会英语语法的功能美、规律美。语篇教学应重视语篇的交际目的,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挖掘语篇中的育人价值,凸显语篇的结构美、思维美。语用教学要帮助学生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体会语用知识的意境美、文化美。
另外,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指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因此,在英语课堂中除了教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成为英语学科课程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青少年首先应扎根于本国的文化土壤,做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值得欣慰的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语篇越来越丰富,在提高学生对英语语篇美的鉴赏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青少年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热爱。
英语课程的活动设计要以培养人的思维、提高人的能力、解放人的心灵为标准,既要遵循英语学科内在的规律之美、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之美,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之美、提高学生的能力之美,即英语课程的活动设计要利于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1.语音教学“读”出韵律美
就英语而言,大多数单词的发音、句子的节奏都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得到有效训练。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英语跟读活动,跟读的材料可以源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报纸、杂志,还可以来自网络,如一些英语教学APP—英语趣配音、翼课网、英语流利说等。跟读的形式可以是朗读对话,也可以是口头作文,还可以是趣味配音、英语演讲等。总之,英语教师要善于选择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模仿资料中地道纯正的语音语调、读出重音与节奏、读出情感与美感,使学生通过模仿训练自然而然地提高发音的准确性、掌握优美的语调和节奏,感知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2.词汇教学“玩”出趣味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绘本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接触、感知、理解、运用词汇。其次,词汇教学宜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比如,教材中与食物、动物、文具、交通工具相关的词汇,都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肢体语言呈现,帮助学生在视觉、听觉刺激中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再次,教师应创设一些真实的交际环境,帮助学生在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中加强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如师生在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小厨神”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制作奶昔或三明治,帮助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然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单元目标词汇,补充一些习语和俚语,如在教授与动物相关的生词时,可以补充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cold fish(冷 漠 的 人)、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短语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美。最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寓言小故事,如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Cinderella(灰 姑 娘)、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加词汇教学的寓意美。
3.语法教学“练”出规律美
语法教学始终要坚持“为了用而学、为了用而教”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对语法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倡导采用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析、探究语法知识规律美的教学方法,摒弃过往脱离语境、单独教授语法规则的传统做法。语法教学要设计一些依托语境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对话、故事接龙、问卷调查等。例如,教师在教授一般过去时态时,可设计故事接龙的活动,要求学生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自己昨晚做过的事情,该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在情境中运用语法知识去进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练习促进语法知识的内化,掌握语法知识的规律美。
4.语篇教学“拓”出思维美
英语的语篇类型丰富,可以按形式分为单模态语篇和多模态语篇。如果在文字之外,我们还使用了图片、表情包、音效、动画等其他手段,这时的语篇就包含了两种以上的模态,就被称为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语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文字、图片、广告、标志、漫画、视频、音频等。数字化信息时代,这些多模态语篇可以来自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也可以来自电影、电视、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信息平台。
语篇教学中,英语教师需借助教育技术手段,精心选择、拓展不同类型的多模态语篇,呈现不同国家的“文化美”,如传统习俗、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美”,并将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的素养训练融入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解的过程之中,拓展出语篇教学的“思维美”。如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基于听、说、读、写的多模态语篇教学活动,首先邀请学生安静聆听诗歌,感受语篇的节奏美;再请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读出语篇的韵律美;然后请学生讨论诗歌的框架,说出语篇的结构美;最后请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写出语篇的意境美。
5.语用教学“用”出文化美
语用知识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即“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语用知识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场合和角色,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语或书面语等形式,准确且得体地与他人交流,即语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感知语用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交际美、文化美。同时,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来认识世界和看待事物,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语言交际中“用”出思维美、文化美。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文化习俗的语用知识时,可设计一些图片预测、角色互换、自由联想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语境和创设信息沟通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语境正确、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