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菁,王玉婷,孙 蓓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中学的政治课学习,又为之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四史”等奠定了基础。如何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讲好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2]教师应注意启发式教育,利用问题链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问题链教学法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思想困惑点,将教材知识转化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问题。问题链教学法不是将问题简单堆砌,问题之间也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的。从形式上看,是一连串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一组问题;从目标上看,问题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从实践中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链展开课堂活动,共同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知识探索,对问题链逐层分析、各个击破,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并构建起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最终掌握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当前将问题链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让问题链充分展现理论逻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问题选择凸显指向性。以问题引导教学,关键在于问题的选择。问题链是由多个子问题构成的,而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这些子问题的“总指挥”,问题链的最终指向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子问题的挑选和设计,必须将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以及思想困惑点相结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之间具有逻辑性。奥苏贝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而这种联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学生学习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使用的问题链,子问题之间也必须具有逻辑性,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问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保证学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具备启发性,使设计的问题链就像一个知识阶梯,逐层递进,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一次飞跃,待问题全部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就站在了知识阶梯的顶端,收获到相应的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至此问题链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问题链坚持以人为本。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更多的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而这一方法可能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链教学,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课前设计问题链时不仅关注教学知识点,更要结合学生关注点以及思想困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点,从学生的“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问题的探讨。
问题链教学法注重在不断深入的问题追问中达成教学目标,这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知识结构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于上思政课提不起兴趣,是为了学分而上课,课堂出勤率、抬头率较低,多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将问题链教学法运用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能有效改善这一情况。问题链教学法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学习。问题链从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关注点、思想困惑点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讲解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知识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时,首先要区别法律与道德的区别,采用热播剧《我不是药神》切入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抛出问题链:“你愿意当一个普通的‘勇哥’,还是当‘药神’程勇?”“为了救命而违法到底对不对?”“法大还是情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影视剧搬进课堂,通过师生之间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影视剧背后的故事中学习“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掌握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该采取的措施,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原则”。这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证了课堂抬头率,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理论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问题链教学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根据教材知识点、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困惑点,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搭建起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绪论第一目“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该部分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也有涉及:“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中突出重点,借助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注重讲解“新时代”的内涵以及“新时代”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结合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让学生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链教学法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带领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以较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年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相较于其他三门高校思政课,更易贴近学生实际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仰”时,在讲到“信仰”的时候,可以抛出以下问题:“中国人没有信仰吗?”“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信教吗?”“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信仰的内涵,不只包括宗教信仰;分清信仰也有科学和盲目之分,并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这样的教学问题设置,将教材中的“信仰”进行适当拓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理解“信仰”的内涵,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创设科学可行、逻辑严密的多个子问题,是问题链教学法成功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而这些子问题并不是教师随意设置的,而是依托教材、教学大纲,瞄准课程核心问题,把握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关注点及思想困惑点,切入问题链。问题链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引入性问题链、差异性问题链、诊断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迁移性问题链、总结式问题链、弹性化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讲授、课程小结、布置作业等,而每一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针对不同教学环节设计选择合适的问题链类型。例如讲到绪论章节的课程导入部分,采用案例“我为祖国测珠峰”进行导入,设置以下引入性问题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几次成功登顶珠峰?从1960年—2020年,中国四次登顶珠峰,三次测量珠峰,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主动寻找与新课相关的内容,回答第一、二问;教师及时介绍我国三次测量珠峰时所用到的仪器装备、测量条件等的不同,引导学生回答第三问,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把学生带入新课课题,为后续教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扫障铺路。
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问题链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唯一平台。由于每位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或认知方式、或发展水平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的过程,检验问题链的关键是教师能否自然地抛出问题链,学生是否能够承接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人生观部分,设置了以下问题链:人为了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教材知识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结合学生关注点及思想困惑点,选择了“粉丝经济”“饭圈文化”“精致的利己主义”等热点话题辅助教学,学生在教师运用问题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能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说明教师的问题链设计和应用是成功的。如果学生在教师运用问题链的过程中没有学习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问题链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问题链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后实践探索,是优化问题链的重要途径。在新教改背景下,教学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某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实践考核就是为了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灵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所以课后实践探索是拓展教学内容、优化问题链的最佳途径。比如在讲完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时,可布置以下实践主题:时代新人与时代使命、“思想道德与法治”对大学生的意义、向往的大学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可采用微剧(角色扮演)、微辩论、微调查、微演讲等方式完成。学生在完成实践探索后,会对“时代新人”“新时代”“大学”产生更深一步的认识,使得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优化教学问题链,达到知行合一,使问题链教学法更全面地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