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璞
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共同富裕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实践途径,研究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途径对今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 年,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难题,这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扬帆起航的新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摹画了这样一个宏伟蓝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与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和梦想,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诸多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我们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在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上都有了新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民众为解决温饱,过上富裕的生活一直没有停止过奋斗。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愿景,到古代先贤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再到西汉的《礼记·礼运》里描述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形态,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幸福富裕的愿景和期待,以及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但是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思想普遍落后、剥削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和状态下,追求共同富裕一定是一种遥远的梦想。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消灭剥削、解放穷苦群众、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任务,把“让耕者有其田”作为奋斗的目标,率领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消除贫困、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大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突出表现为土地政策。为了劳苦大众生活的改善,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如火如荼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积极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群众。我们党一直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努力奋斗,从而得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建立了群众认可的革命根据地,创建了解放区,帮助穷苦民众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了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颁布的一部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法律。通过土地改革,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为人民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初步的政治保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1953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作为党的农村工作的最根本任务。1955 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体制和个体经济体制,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党新中国成立后对共同富裕的最初设想。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当时基本国情、时代条件及发展情况,对共同富裕的最初设想,但当时的政治经济还不具备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针对共同富裕的设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985 年10 月23 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10 月第1 版,第149 页。。之后不久,1986 年8 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的谈话中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10 月第1 版,第166 页。,并作为当时国家发展重要的施政方针推广开来。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第三,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此后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不断加深对共同富裕的思考。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对共同富裕极为重视,延续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极大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共同富裕在前进的方向持续迈进。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目标任务及要求。为了能逐渐达到共同富裕,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战。在党成立100 周年的重要历史性时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难题,创造了又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历史性地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让共同富裕的实现成为可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融合,让中国人民真真正正“站起来”,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着中国人民向共同富裕之路开展了伟大的探索和实践。因而,“站起来”可以说是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展开实践的开端和起点,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追求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进行的最初探索。在1955 年年底,毛泽东约见工商界代表人物,亲自给他们做工作。他当时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由于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共同富裕离当时的我们还比较遥远,理论和现实还存在巨大落差。但我们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继续向共同富裕迈进。尽管我们经济条件不好,但我们的优势是政治条件,可以说“站起来”为开展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了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的保障在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中起到很好的鼓舞作用,对鼓舞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激起大家击败千难万险的昂扬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认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落后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共同富裕的要求。
即便条件不具备,我党也不曾放弃让人民富裕起来的探索。在人民群众拼搏与牺牲精神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不久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针对当时国情,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让大家共同吃饱穿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生产力水平限制,人民群众依然很贫困,不可能共同富裕。但这些实践为以后共同富裕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蕴含了共同富裕的火花。
经过对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建设经验的总结,邓小平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并创造性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实践的艰难探索,笔者认为这是共同富裕思想在实践中的渐进式推进。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在1985 年10 月23 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宣部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中提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从山河破碎、衰败凋零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今天的中国,城市繁华时尚,乡村和谐美丽,基础设施先进,交通安全便利,市场充满活力,社会安定有序。今天的中国,人民过上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①中宣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6/content_5633460.htm。。因此,在笔者看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共同富裕思想实践上迈出的一大步。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实践的推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多种举措打破以前的束缚和限制,经济上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上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指导思想上,让有条件的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裕起来,然后在先富地区的影响和带动下,形成共同富裕的局面。现在看来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当时主客观条件的。
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199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就达到了14.3%,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到2010 年,我国GDP 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都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的一大奇迹,为此后我国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想实践所带来的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而来的贫富分化和地区分化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活动,使得平均每一年超1000 万人脱贫,贫困户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2000 多万贫困病人获得归类救治,近2000 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 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生活和护理补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10 多万公里,新增加铁路里程3.5 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达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 占比都超过98%;790 万户、2568 万贫困群众的危房获得改造,总计完工集中安置区3.5 万个、安置住房266 万套,960 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进了新家园。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6.htm。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分阶段逐步推进。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是我国共同富裕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追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动力和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征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做好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不断探索设计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康庄大道。对于前行道路规划设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两个重要会议中均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行动主旨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就一定能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在党的领导下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体现在我们国家充分且平衡的发展中,就必须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推动共同富裕,要合理安排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配套的制度体系。首先,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方法、专业知识、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体制,尤其要重视提高众多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次,加强促进社会和谐的再次分配制度建设。健全有益于调整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逐渐提高直接税比例,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规范财富积累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比例。第三,完善促进社会公正的三次分配制度。要激励先富群体弘扬“扶危济贫、帮扶贫困”的传统美德,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慈善制度,健全慈善捐助税收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激励有条件的公司、个人或社会团体开展公益慈善。
脱贫攻坚胜利意味着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现行标准下乡村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迈出了一大步。现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党又接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脱贫攻坚后续举措,续接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努力使脱贫地区进一步向共同富裕迈进,应该说是当前共同富裕推进的有效举措。这样的顶层设计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隙衔接,进而让实现共同富裕变得更加清晰。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二者在总体目标层的持续递进,以产业链衔接促产业发展规划,以优秀人才衔接激发内生动力,以组织衔接加强政治保障,立足于现有举措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以更强有力举措、汇聚更无穷的力量,加快乡村农业智能化步伐,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农户富有富裕。建议认真落实好“四不摘”规定,实行“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压实部门、乡镇、村、帮扶责任人具体责任,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县领导包扶乡镇、分线作战、全覆盖帮扶等好的做法接续用于乡村振兴,继续选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第一书记,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工作实绩考评范畴,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形成鲜明导向,确保共同致富工作赶超进位。
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产业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与核心所在。建议全面走好走实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打造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实现产业兴旺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利益联结路径。在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农业过程中,借鉴部分县区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产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分红、资产折股、就地就业等途径实现多渠道增收;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过程中,帮助联系物资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农户提供物资优惠、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方面的支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积极吸纳农户就业,鼓励支持农户景区内创业,对涉及村集体和农户资产的资源进行折股量化,帮助农户实现自主增收和资产长效收益;在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中,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依托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和科技示范基地,加大电商培训力度,让更多农户及子女网上增收、直播增收。通过这些积极有效举措来逐步实现群众增收致富,达到共同富裕。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富裕发展也符合矛盾发展规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非常符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的举措,为我们各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好的指导和经验。现阶段各省市、各区县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不同,短时间难以全方位铺开,急需选择一些条件相对完善的地域先行先试。不仅仅在浙江,全国其他省份,在条件具备范围之内,从城乡差异、地区发展指标、富裕程度、幸福感、获得感等数据考虑,挑选富裕程度较高且发展均衡的市、县或镇作为试验区,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示范点,搭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总体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与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基本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四梁八柱”,先行先试推动共同富裕探索,汲取经验,给予帮助,在具体探索中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要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出符合本地发展特色的共同富裕发展规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全民共享水平,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上的一大奇迹,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 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还要继续完善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要突破瓶颈,补足短板,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是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全局性措施。在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文明创建,提升群众综合能力和文明素质,为迈向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医联体,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提升优生服务质量,大力推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与家居小区相适应、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社区养老服务和互帮互助型养老服务。完善中国公民运动健身服务体系,达到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活动的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为普惠平等,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幸福感。
共同富裕过程中还必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可持续发展中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用感情和资金投入做好民生工作,以更大的幅度、更实的措施提升人民群众整体安全感和归属感,使群众在持续的奋斗过程中,不断体会获得感、幸福感,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作为一次新的长征坚定不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