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琪 金欣宇 王隽(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2020年1月至9月我国外贸运行情况如下,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新模式进入,使得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释放。新设立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17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鼓励引导市场多元化投入建设海外仓。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分别增长52.8%和35.5%。从服务国内发展大局看,外贸为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提供强劲支撑,为稳增长、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1月至8月,有进出口实绩企业共47.8万家,同比增长6.2%。外贸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进口环节税收贡献10.4%的全国税收总收入。2020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3260.5亿美元,扩大11.2%,有力稳定了国际收支平衡,急需更多的外贸人才加入。据招聘网等数据得出,2020年浙江省现招聘外贸业务员人数在10-15万。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均按照经济学大类招生,入校后再细分专业。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经济学普通本科招生数量几乎每年都在小幅度增长,2014年和2019年略有下降,见图1。经济学普通本科毕业生数每年都在增长,2018年略降。因此,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约23万人左右,且今后预计还会增加,若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会有效填补外贸岗位的欠缺。
图1 2010-2019年我国经济学普通本科毕业生数与招生数
医药外贸人才具体来说分为三个要求: 跨文化沟通要求、创新能力要求、综合技能要求。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对沿线国家外贸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其中不仅有与我国文化接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的中东欧国家。跟这些国家做贸易,需要外贸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环境,与不同国家人员进行交流,并能在工作中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突发情况。但是, “一带一路” 建设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单纯专业技能上,更多的是反映在复合型、创新型的特点上[1]。总的来说,要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具备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具有能够维系市场拓展业务能力,具有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变通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外贸环境[2]。
因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各国对进口药品在本国市场的注册上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医疗服务符合当地政策,了解其独特的国家文化,对于向缺少医药的人群引入医疗创新至关重要。制药公司需要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服务全球,高校则需要培养跨语言沟通的优秀人才。外语是沟通的桥梁,如今许多外贸专业课程设置上缺少对外国的相关政策了解及文化沟通方法,学生跨语言文化沟通能力弱,很难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3]。高校开设课程不能仅只停留在英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许多小语种,目前各高校有开设小语种课程,但是很少有结合经贸方向的重点课程。
医药外贸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医药贸易专业为近几年的新专业,建立相对较晚。因此缺乏经过专业培训后的教师。大部分高校里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源自医药学专业分化过来,没有经过国际贸易学科的专业系统学习;或者是直接从国际贸易专业转过来的,不具备医药方面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经历。两者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急需两者皆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教师既要具备完善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医贸行业工作经验,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 建设下,企业需要很多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的国际经贸人才。如今很多本、专科院校大都保持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仍然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的弊点。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之后不能符合企业想要能迅速上手的用人标准,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是无法满足医药市场对医药外贸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将社会实践和传统知识相结合,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观念。另外,各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互联网+”推动医药贸易行业升级,更广泛、更深入的医贸合作需要一个可提供全球药品、医疗企业信息和产品检索的大平台,高校需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助推医贸行业创新,打破医贸领域内的信息隔阂,才能更好地促进跨境业务的开展。
各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存在类似情况,极度缺乏针对性,缺乏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医药外贸人才的培养。医药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在设计上设置门类较多,课程编排缺乏合理的逻辑性,课程涉猎面太广、课程数量太多,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要学习药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但很多课程都只是粗略的了解,缺乏针对性的培养。高校所安排的必修课占大比重,各类选修课则占较小比重[4],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共有65个成员国,跨越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对于药品注册的不同政策,为防止在沟通过程中出现跨文化冲突,不仅签订不了合同,甚至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不良的影响,首先,各高校应注重培养外贸专业的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等课程内容[5],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带一路”当地风俗习惯,高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跨文化沟通文艺活动专题,通过小组编写剧本、表演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演绎跨文化冲突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去解决矛盾,以此更能增加学生对跨文化沟通的兴趣。其次,高校还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语言、 多样的文化及各国风土人情与国情,开设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课程,课程内容不能局限于认读听写上,需要更深层次地结合医药外贸进行相关课程的外语内容教学。同时,也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引导学生走出去和其他国家交流,让他们体验不同国家独特的文化,以此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各高校需要通过国内自主培养、国外定向引进以及国内外联合培养等途径加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模式[6]。“引进来”是让各高校出台相关优越的政策,用来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药外贸人才,尤其是对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从事医药外贸相关研究的人才,用来加强国际化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各高校可以邀请在外国留学的高等医药留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从优秀的“一带一路”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外贸人员到校为学生开设“一带一路” 专题讲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引进优秀社会资源参与到外贸专业教学中来。“走出去”是指学校要让教授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大型医药国际贸易公司中进一步学习“医药+外贸”专业知识,以此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而且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开拓教学思路,拓宽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从而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多参与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科研,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复合型师资。
各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寻找校内外优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教学开展。增加实验项目,拓宽实习渠道,尤其是和“一带一路”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能创新、可创业的国际化视野[7]。因此新的医药外贸人才培养措施必须把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转化为以培养多方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首先,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强化开阔学生视野和能力的课程建设。“一带一路” 建设,企业必将大幅度地增加对高素质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立“一带一路” 建设方向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外贸人才,根据“一带一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嵌入 “一带一路”各国的经济历史、现状未来,开设各类相对应课程[8]。其次,在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上,要同时具备特色性和针对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未来规划选择适合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将与医药外贸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贯穿进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的内容与考试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融合,集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于一体,使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各院校还可以结合地区优势与学科特色,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形成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