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辉
长春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并在多个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速度,使得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过度畸形的问题。当经济结构出现不合理现象时,首先,表现在对各类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上;其次,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出现不均衡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随着当前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深入,大量现代化的消费主张、功利主义等价值观逐渐涌入到乡村,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民选择背井离乡,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而造成了对乡村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严重破坏,大量具有高文化价值的资源被遗弃。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价值,经济内循环理念从中产生。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降权、多元等措施,实现对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改善,以此减缓上述问题对乡村经济建设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乡村生态环境。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全面契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实现对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加快农业发展和转型,并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乡村供给侧经济结构的调整。基于此,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本文开展经济内循环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涵盖面十分广阔,众多学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阐述。国际生态旅游学会以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将其看作实现生态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居民生计功能的重要活动项目。同时,我国文化和旅游部也经常强调生态旅游的本质应当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对多个领域下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可将相关方面的研究总结为: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其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旅游模式,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严禁人为对其造成破坏和污染,应当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基础上,发挥其经济价值。同时,在实际开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时,应当将必须遵循的原则底线作为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开展的核心内容。综合以上论述,将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定义为:在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此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公民环保意识的目的,促进乡村生态经济功能的稳步提升。
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形式和种类众多,但总结而言都包含以下两个关键点:第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实现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重建,从而给予用户一种更加良好的旅游体验感,例如,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观赏、休息等;第二,游客在参观地区特色景点时,均应当遵守自然生存法则,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维护,以此种方式,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从而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敬畏心理。乡村生态旅游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其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文化环境的原始特征,这一部分区域没有受到破坏和污染,因此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不仅能够有效保留乡村原始的自然风光,同时还能够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乡村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对大自然、对地区建设环境的主动维护,在进行地区生态特色化产品的开发时,将保持地区原有地貌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才能够确保在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不会遭到破坏。在开展新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旅游者,或是当地村民,都应当注重生态旅游这一环节,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结合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使更多游客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除此之外,生态学本身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类型,乡村生态旅游更是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不仅对旅游地区的游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撑依据。
在实现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阶段,由于乡村环境资源利用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的问题,加之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模仿,使得现有旅游项目缺少了创新性,造成大部分的景区项目雷同,使得游客逐渐失去了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活动的兴趣。模仿是一种最简便的旅游开发模式,一旦某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则会有无数模仿者跟风效仿。但在模仿的过程中,对各个景区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特色以及其具备的资源情况,只是照搬照套,毫无创新。长此以往,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无法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更会使游客产生每个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都差不多的感受。不仅会影响到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还会使游客产生无聊的感受。游客在经过多次对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选择后,会由于无法获取到全新的体验感受,而逐渐丧失对这一类旅游项目的兴趣,进而造成整个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的吸引力降低。
当前,大部分旅游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主导,自主投资、外来企业投资以及多方合作经营为主。但在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只包含了政府主导支持模式这一种,所有的旅游资金都来自国家扶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对于本土村民的吸引力度不足,无法获取到民间自主投资,同时对于民间资本而言,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其良好的重视,使得严重缺少了民间资本这一资金来源渠道。正是由于资金渠道的单一,使得十分有效的资金条件无法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项目的合理开发,并进一步影响到了项目质量和项目开发的速度,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整体而言,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无法有效促进其发展。
当前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餐饮、住宿、卫生以及通信等,在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支撑下,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在近几年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生态旅游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游客出行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但在其他基础设施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例如,在部分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当中存在停车难、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的服务条件,影响到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除此之外,对于景区布局规划的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在发展与建设中出现多种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建设,解决上文提出的相关问题,在本章的研究中,提出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特色化产品的发展措施。在此过程中应明确要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或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应将旅游产品作为宣传,而其中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进行判断。随着旅游产业受众群体对此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以认为受众群体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一种多元化、复杂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在此种条件下进行早期旅游产品样式的分析发现,大部分项目局限于旅游过程中,带领游客吃农家菜、做农家活。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可在开发新产品时,尝试将乡村文化融入旅游特色产品中,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具有地区发展特色产品的开发,从而有效地避免“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同时,应加大对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延伸,可将旅游中游客体验的某一个具体项目中的某一个参与环节作为延伸的切入点。例如,游客在品尝农家菜前,可先引领游客参与到农家菜的采摘过程中,使其体验农家菜特色产品从生产、种植到采摘的多个环节,以此种方式增强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感。在此基础上,应在设计特色产品时,以提升产品的品质作为核心,例如,“居住地方特色民宿”并不等于“住土屋子”,而是要让游客在居住地方特色民宿后,感受到乡村的居住文化,从而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实现对特色化产品在市场内的弘扬,解决产业在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宣传力度不足问题。
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上的支持,在当前经济内循环背景下,除了由政府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扶持以外,还需要引入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活动当中,以此实现对其发展的助力。民间资本在经济内循环当中具有明显的逐利性,因此地方政府应在软环境中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并为民间资本建立投资平台,为其提供相应的投资优化政策,以此实现对民间资本投资的促进。让民间资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关注到未来乡村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充分吸收这一部分资金的涌入,从而提升其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建设项目当中的投资占比。
针对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应当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合理统筹规划的角度出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与旅游的各个环节体验是否良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重点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大的基础性保障条件。同时,在实际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时,应当邀请具备一定资质的优秀旅游规划企业在具备充分论证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对其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同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严格禁止出现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应当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除此之外,人才也是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要想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为其配备能力更强、水平更高的旅游工作团队。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需要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所需。同时,还应当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更具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制度,结合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手段,为旅游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空间,并以更大的吸引力留住人才,提升游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趣。
针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化发展,本文提出了三种对应的解决措施,但在落实相关政策与发展措施时,地方生态旅游单位应明确,与之相关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产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还需要通过选定乡村旅游试点区,将本文提出的措施应用到试点区域的发展中,结合试点区的年收益总值,进行提出措施有效性的分析,以此种方式了解本文提出措施存在的不足,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我国乡村旅游文化的推广与延伸,从而使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持续化发展的核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