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路探析

2022-03-14 06:36:33戴卫民
关键词:产教理论课办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企业、社会的深度参与和专业特色鲜明。基于高职院校的本质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课程认识存在误区。二是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三是专题教研相对不足。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教学目标要重视职业素养养成;教学内容要融入行业企业需求;教學方法要强调实践应用环节;师资队伍要注意打造“双师型”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思路,最早源于2010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后,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然后,2017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随后,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紧接着,2020年9月29日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制定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更是提出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不断地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产教融合是对涉及产业与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做出整体规划与系统安排,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养成、技能训练等同国家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促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及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具体工作日程表,要求职业教育用5-10年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结合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思考和多方位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办学模式、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到保障条件等全面的创新和“根本性变革”。

第一,企业、社会的深度参与。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向主要体现为综合性、研究性、学术型,高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是以国家和高校为主导的在某些领域进行密切合作的模式。而高职院校体现的是产教深度融合,社会直接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决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办学方向体现为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型。

第二,课程、专业的鲜明特色。不同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区域不同、产业有别、社会需求各异而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这种独有的办学特色是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地方产业背景及地区文化底蕴与等方面,按照国家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要求,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所逐步探索、总结、提炼形成的。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特色课程、专业是高职院校逐渐凸显积累的办学优势,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影响的集中体现。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普及化阶段,但不少人仍然以大众化甚至精英化的理念对待普及化,这无疑将有碍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更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高职院校就业导向强调了学生的技能,而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技能是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切实担当起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产业行业的脱节,使得学生对其认可度较低。

(一)课程认识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存在误区,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时出现较大的偏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学校发展等方面没有突出自身的特点,而是一味地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这使得高职院校办成了低端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评价普遍不高。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逐步开启了办学模式的转型,并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列革新。然而,在改革中,高职院校陷入另一个误区:即重专业、重技能,轻通识、轻素质。他们在确定新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按“高等教育新类型”的定位来设计、规划和推进时,往往没有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纳入其中。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课程教学主动与社会融合,走进企业社会,寻求校企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依旧紧跟普通高校的步伐,坚持精英教育的思想理念,偏重理论化教学。结果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走各路,各说各话,呈现出专业课、通识课不能对接、无法配合的“两张皮”现象。在学生培养的终极层面上,学校无法达成高职教育“成才又成人”的最初预设目的,最终也无法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没有自身定位和特色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盲目地模仿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这种高大上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理解认识有限,需要的东西又学不到,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出现自我定位不准,结果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虽然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就斐然,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在学生不爱听不喜学、上课出勤率抬头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高大上”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上自我桎梏,理论中自然缺乏真知灼见,教学中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故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专题教研相对不足

自2007年国家倡导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办学革新以来,中国知网(CNKI)包含 “产教融合、高职和思想政治”三个关键词后的论文总数只有83篇,硕士、博士论文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各自只有1篇,学术专著更是尚未发现,且知名专家作者较少。这说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几乎没有受到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办学改革的影响。相较而言,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更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探索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全面贯彻实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逐渐脱离以综合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特点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开始构建以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点的高等教育新类型。这种新类型强调要深度融合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顺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地探讨产教融合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要重视职业素养养成

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全新教育类型。这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兼顾高等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和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做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素养工作。其次,应立足培养对象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做好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勤奋务实、職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要融入行业企业需求

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种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行业特征和应用特征,甚至同一所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所面对的企事业单位性质、发展规模、业务范围、技术特点和管理模式、人才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强调要在教育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企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走近专业,走进行业企业,将不同企业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期望等融入课程教育教学。

(三)教学方法要强调实践应用环节

2019年6月,教育部又专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政策的具体体现,用一半以上的学时进行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熟悉行业企业情况和训练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集中在大学前期学习阶段,而学生的岗位实习实训往往集中在后期学习阶段。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广泛建设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基地,用好1个学分的实践课时,开设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实践考察等教学环节,将课程开到工厂车间、工地码头以及街头社区等。

(四)师资建设要注意打造“双师型”队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校企共建的二级产业学院,形成师资互聘、人才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应用师资互聘、人才共享的模式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考虑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企业对人才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方面的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也可考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全员轮训和培训研修机会,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意识;或者跟踪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实习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开展的实践、实训全过程。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材是高职院校立足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自身办学特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要紧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在磨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2021-05-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1-05-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05-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EB/OL].(2020-09-29)[2021-05-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5][6]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轉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1):1-9.

[7]潘懋元.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与后天[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9):1-3.

[8]王志昌.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249-250.

[9]戴卫民.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源泉[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6):87-9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1-05-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11]靖国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24-27.

[12]张勤.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0):265-266.

[13]吴静.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新趋向探讨[J].职业,2020(06):38-39.

3769500338282

猜你喜欢
产教理论课办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