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65)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和服务,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国内学者对图书馆特色资源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众多纷繁,包括了对“985 高校”[2]“双一流高校”[3]“音乐艺术类院校”[4],以及美国[5]、英国[6]、日本[7]、澳大利亚[8]等不同国家各个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的研讨分析[9],对特色资源的内容、数字化、专题方向、共建共享方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特色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逻辑规律,从特色资源“行不行”的问题到“如何更好”的具体方法和建库体系的构建,并在技术的进步中推动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了特色资源共建互通的深化与融合[10].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地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源起、现状与特点,深化特色资源研究,持续推动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域最为广大,高校众多.通过对广东省内38 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调研,共有18 所院校的图书馆建设了101 个特色资源,内容包括:
(1)人物类专题库.广东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中,人物类专题库建设有7 个,其中中山大学图书馆建设了5 个人物专题特色馆藏,有邹鲁校长纪念厅,学人文库,陈寅格故居、陈序经故居,陈心陶故居[11];韶关学院建设了池田大作研究全文数据库、石景宜先生专题数据库.
(2)学位类论文库.将本校学位论文作为建库特色的有9 所高校图书馆,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建设了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特色馆藏;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建立了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特色馆藏资源.
(3)学科类专题库.以学科专题为特色的有3 所高校,共有13 个学科专题数字资源,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特色资源中有建筑艺术与土木工程、机械与汽车学科服务平台、环境科学学科服务平台等9 个学科专题 库[12];华南农业大学建设了农业生态学科、热带南亚热带园艺[1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资源、民族学特色资源等[14].
(4)其他类资源库.除此以外,广东高校图书馆建设了3 个图片数据库,如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建设的“教师成果图片展”;有5 所学校建设了共7 个教育专题数据库,如岭南师范学院的教师指定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以及其他高校图书馆建设有网络精品课程、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医药等方面的内容.
香港10 所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特色资源库内容十分丰富,一共建立了69 个特色资源专题方向、171 项特色资源专题类目.其中设置特色资源专题方向最多的是香港浸会大学,有15个;涵盖资源类目最多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在其所建设的10 个特色资源专题方向中,分列出了147 个特色专题类目,内容十分详细丰富,数字化水平也较高,可以一一访问继续查阅;香港高校的特色资源内容大部分可以网络免费访问,可以在图书馆的资源系统中查询到相关的资源介绍和使用路径[15].香港高校的特色资源类型丰富多样,除了出版物如书刊文献之外,更多的是不常见于出版的独特资源类型.包括有:
(1)独特价值的珍贵文献.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甲骨珍藏”,收藏了56 片甲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对这批甲骨进行数字化展示,网络查询甲骨图片字迹清晰可识[16];家族文件和旧地契约,香港中文大学于2013 年受赠已故19 世纪至20 世纪初广州商会主席周天邦先生(Tin Pong Chow)捐赠的约360 份中国土地契约和1500 份家庭文件,年代在1900 年至1940 年末,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数字化后展示效果也是清晰可辨;建筑师藏品和珍品,香港城市大学收藏了1900 年前约3000 册的建筑出版作品和建筑师藏品与珍品[17];手稿或信札,香港中文大学的“手稿”和“特色馆藏”包括了26 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家手稿以及115个著名文学奖的书信文件.
(2)丰富的历史文献典籍.包括有,中国古代地图收藏,香港科技大学收藏了包括180 多幅地图、图表、图片和地图集,它拥有16 世纪至19世纪欧洲制图师制作的几乎所有中国地图的样本,生动地记录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悠久历 史[18];1949 年以前的线装书,香港科技大学专藏清朝至民国时期线装书2000 余册,涉及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学科;中国书画精品,香港科技大学珍藏300 多幅中国书画名著的全尺寸复制品;简报,香港浸会大学以简报的类型建立“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剪报数据库”、“当代中国剪报数据库”、“海外华侨华人剪报数据库”等[19].
(3)其他特色专题资源,如,口述资料,岭南大学的“中国当代作家口述历史计划”,典藏了文字记录,录音、影响存储介质;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音乐、艺术展品,香港演艺学院的演艺文档,以及各种的年报、统计分析、公文、小册子等,特色资源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
澳门地区共有本科类高校10 所,有3 所图书馆建设了51 个特色资源,有2 所虽未以“特色资源”展示,但其办学特色使得其馆藏资源自具特色.其中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建设的特色资源最多,内容有博硕士论文、古籍、西方影像资料、澳门地区资料、音乐、人文、专利等;澳门航海学院、澳门旅游学院图书馆在资源类目中并未设置“特色馆藏”等条目,但因其学校办学特色使得其馆藏资源体系相应的成为粤港澳地区同类资料最完备的图书馆.澳门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资源形式主要有:
(1)历史文献类.包括有古籍类,澳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存 放3000 多种、约1.7 万册的线装书,其中有30 多种乾隆时期的古印本、稿本和抄本以及名人批校、题跋的善本;早期的中国研究资料,澳门大学图书馆收集了由十六至二十世纪初国内外研究中国的文献资料,共计有2020 项的资源条目,收集了如1860 版《中国与日本》,1901 年版《1900 年夏天围攻北京公使馆的日记》、1823 年的《汉语词典:三部》等诸多重要而又珍贵的文献;古地图资料,澳门科技大学自2013 年起设立了“全球地图中的澳门”特色馆藏,累计馆藏有7000 余张古地图,分为电子地图、复制地图和地图原件,古地图资料馆藏特色资源在粤港澳地区高校馆中具有极大的独特性和珍贵价值[20].
(2)地区性文献资源.如香山(唐廷枢)研究资料,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了“唐廷枢研究中心”,包括唐廷枢书信和著作、唐廷枢与李鸿章和盛宣怀等近代历史人物相关的档案、近代报刊(《申报》)中的唐廷枢数据,以及唐廷桂的相关档案、报刊数据,同时还包括香山(唐家湾)古籍、家族谱、地契、拓片、影像、报刊数据等.
(3)墓志拓片.澳门科技大学收集的墓志拓片,时间上起南北朝,下至民国时期,整体以唐代数量最多.目前已收集近千种,是澳门地区拓片收藏最多的图书馆.其中不乏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颇高的拓片.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展现了各自的资源特色和建库价值,主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的建库、收藏、整理和使用等方面都十分有序.特色资源建设的方向十分明确,建设思路清晰科学,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对特色资源进行了电子化,使读者查阅十分便利高效[21].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藏品”,以“藏书”“物料”“小册子”“简报”等方式合理分类;澳门大学的“澳门音乐人资料库”,以“创作人”“歌手”“乐队”“粤曲艺人”“乐团”“合辑”等栏目规范整理了澳门本地的相关音乐资料;中山大学的“古籍文献”均已经可以在馆藏系统中查询,包含有“古籍”“民国图书”“碑帖文献”,并系统整理了其他国内外图书馆14 个图书馆的文献查询通道,查阅使用都十分便利.另一方面,馆藏特色资源体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办学特色.如华南农业大学的“热带南亚热带园艺”,能够对该校建设的“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提供资源服务,体现该校的学科特色.香港浸会大学为基督教会创建,其馆藏“中国基督教史档案”“华人基督宗教文献保存计划”等一系列基督教特色资源,体现了学校办学底蕴;其他如香港演艺学院的“演艺文档”、香港理工大学的“各国标准特藏”,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文学”“中国文学”,澳门科技大学的“香山(唐庭枢)研究资料”等,也都很直观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风格.
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特色资源,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价值珍贵,包含了书画、甲骨、信札、物件、影像音频载体、手稿、简报、公文、小册子等几乎全部文献资源类型,从多方面多维度扩展本专题收藏的范围,形成缤纷多彩、独一无二、价值无可估量的特色馆藏资源.馆藏特色资源体现了学校在专业学科方面的优势,体现重点学科的价值[22].如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水平为全国前10%,均是该校的一流学科,其图书馆建设的“轻工与食品特色资源”“机械与汽车学科服务平台”既是该校学科资源优势的体现,也是学科发展的有力补充;香港城市大学的法律学科为重点学科,其建立的“英文法律特藏库”“中国法律史特藏库”“法律参考资料系统” 等,体现了学校的学科发展优势.而香港中文大学是唯一开设“人类学”学科专业的学府,“人类学”是该校的重点特色专业之一,其馆藏“人类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本校的学科优势和重点.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体现了资源特色和珍贵价值,如甲骨,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对研究殷商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家族文件和旧地契约,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家族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契约体现的经济特征;中国古代地图,对研究中国历史地域变迁的等方面具有重要物料史证作用;以及如基督教古籍数据库,1949 年前中国线装书、文人手稿信札等,在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研究价值等方面都具有珍贵性.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在空间上面体现一定区域的特点,体现文化和地域特色.如中山大学的“徽州文书”,收藏有自明初至共和国初期近六百年间的徽州民间历史文献近39 万件,居全国首位,对研究徽州地区明初至解放初期土地财产关系、商业经营、宗族会社、科试教育等区域生活具有重要价值;香港科技大学馆藏“西部系列”,收藏了19 世纪至20 世纪初西方作家关于中国和远东的作品,是研究20 世纪初中国地域风土人情、政经文化、百姓生活的重要素材库;岭南大学的“屯门风物志图片库”,展现了香港新界西北部地区风土人情,汕头大学的潮汕文献数据库(潮汕特藏网),体现出区域文化历史的发展;其他如香港科技大学 “1949 年以前西方人的中国游记”;香港中文大学的 “手稿”所典藏的文人手稿和信札,香港城市大学的“周永康教授的家族文件和旧地契约”,澳门大学的“早期中国研究选集”“澳门古代摩崖石刻诗词”等,体现出文化和地域特色.
一些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特色和历史底蕴,建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资源[23],如基督教特色资源系列,香港浸会大学建设了6 个基督教系列特色馆藏,涵盖了基督教文艺、基督教周报、香港基督教协会的年报、基督教古籍数据库、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简报、香港基督文献几大部分,典藏了百年来香港及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文献、刊物、手稿、史料等,形成了自有的独一无二基督教馆藏文献体系;有地区文学系列,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的香港文学、台湾文学、中国文学,以及香港教育大学的台湾儿童文学、香港儿童文学等,以名人手稿、名家作品、文学期刊、出版书刊等载体展现地区文学脉络的系列化趋向,形成文学馆藏特色资源系列.有名人故居系列,广东中山大学建设了“陈寅格故居”“陈序经故居”“陈心陶故居”等特殊的特色资源.以及其他源于本校发展历程形成的特色文献系列,体现高等教育的成果.如“韶关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教师成果音视频库”“岭南大学机构知识库”“浸大新闻学学生作品库”“香港理工大学课程纲要资料库”“教大特藏”以及本校的“学生项目”“研究论文”“试卷库”“学生报告和教学参考” “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这些高等教育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馆藏日益丰富,逐渐形成高校自身特有的资源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建设了一批具有珍贵价值、体现学校历史和文化特色的馆藏特色资源,为我国其他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资源建设、促进资源融合,体现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提供了经验借鉴,高校图书馆继续开展特色资源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高校图书馆需要从思想层面充分认识特色资源建设对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科学合理地论证特色资源的收藏体系,调度合适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资源建设[21].从调研情况来看,广东有53%的高校、澳门有50%的高校图书馆并未充分整合馆藏资源,形成自身的文献特色.而香港高校则有90%以上都将自身的文献资源形成了特色资源体系,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底蕴.可见,在广东和澳门两地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重要性方面的认识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重视特色资源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特色资源的价值,把握本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学科专业优势,在馆藏资源中寻访专题性的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数字化,形成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持续不断地扩大范围寻访专题相关的资源,不断扩充夯实资源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馆藏特色[24].一些建有特色资源库,但并没有很好持续发展下去的高校图书馆,需要寻找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推进特色资源建设配套制度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进一步推动特色资源的发展.
特色资源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除了一些古籍文献,其他专题资源多是处在不断更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需要跟踪收集,尤其是连续出版作品的收 集[25];一些不易获得的文献资源,如个人典藏的历史物品,个人文集、手稿,价格高昂的稀世文献资源等,希望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本专题特色资源,加强对外沟通交流与协作,持之以恒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特色资源.虽然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一直在进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建设不系统、管理人员变动、领导层的理念见解不一致等方面的情况,因此特色资源建设需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资源发展政策和远景规划,提高资源建设的延续性,完善政策方面的保障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专人专岗,并进行专业化的业务能力培养;要密切融合学校学科发展、教育科研的需求,充分体现本校的龙头学科、优势学科,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需求分析,以文献、实物、手稿、专利等内容寻访对象,持续做好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
特色资源建设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积极主动进行寻访,探寻与本专题相关的珍贵的各类资源[24].尤其是一些无法购买的资源,通过网络搜寻、实体调研、人物访谈交流、机构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沟通,寻求资源的购买或捐赠途径.
首先,图书馆需要进一步完善获取资源捐赠的管理方式,对资源寻访人员给予资金和制度的支持.一些特色资源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26].如手稿、古籍、历史物件等资源的保存,需要做好防蛀、防风,保持适宜温度等方面的工作;其次,特色资源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是在高校馆内以规章制度的方式确定特色资源建设的发展定位;二是要根据不同馆建设资源的特征制定和完善建库方略和资金使用细则;三是要进一步增强特色资源的文献使用效率,为高校科研人员、教师教学、馆际学术交流活动服务.
首先,加强沟通和交流,选择具有共性的相应学科和资源进行摸底,详细梳理馆藏的资源内容、当前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潜力,评估馆际互通的合作潜质,对共建共享资源体系进行初步评估,根据各馆的条件和需求互通有无,提供各自所能获取的资源通道,以促进双方的资源建设.其次,要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学术交流、举办比赛、技能培训等方式保持和提高馆际互动和沟通活力,同时深挖自身特色资源所需补充的成分并借以寻访资源,从而追求活动交流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最后,努力培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激发校际联合共建资源的动力.完善资源建设与使用反馈机制、资源寻访机制、成本分担机制等,进一步拓展特色资源库.另一方面,搭建开放型特色资源人才流通与培训平台,实现人员互动交换学习,拓宽特色资源建设人员的视野,为特色资源建设培育人才.
特色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整合资源体系、体现图书馆建设特色、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具有成效,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特色资源馆藏体系,充分展现了高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成就,为开展相应的学科研究、文化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但是,特色资源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合理的资源规划和强有力的制度体系的保障;应当充分开展馆际间的合作,以开放性的姿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人才的培育与流动,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工作方式,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