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国,张 琴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汉语多义词“打”的用法广受学界关注,如“打”的来源及读音[1]、词义分析[2-4]、语义演变及其原因[5]等。关于“打”的英译也有论述,如专门从语境角度分析“打”字的英译[6],从认知主观任意性下探讨“打”字的英译[7],还有在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中研究“打”字的英译[8]。
笔者基于模因论的视角,梳理“打”的本义及其意义演变,整合多义词“打”的诸多义项,归纳“打”所组成的常见词组,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英译现象。
“模因”概念最早于1976年出现在生物学家查德斯·道金斯的科普读物《自私的基因》一文中。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基因是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来促进生物的进化。道金斯认为文化领域中存在着和基因一样的复制因子,并将基因(gene)与希腊文中的模仿(mimeme)结合起来造出了一个新的词语meme,由此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9]203-204。我国学者何自然将它译为“模因”,旨在让人联想到它与基因相似的模仿性。基因是通过遗传来繁衍的,而模因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传播的[10]。这一概念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模因这一概念。任何一种信息或模式,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就可以称之为模因。模因作为一种概念,如今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衍生的,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兴理论,它反映了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相互传播的思想一代一代相传下来。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语言学习中,字词、短语、句子、文章等都会成为语言模因;在生活中,我们说出的话语、做出的表情也会成为语言模因。汉语中的诸多字词经历了选择、复制和传播的漫长过程而成为一种语言模因,“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归纳“打”的基本义项和延伸意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和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语言的演变,“打”由单义动词变为多义动词,义项众多,意义广泛。例如“打酱油”一词,从一开始单纯地表示“买东西”(to buy soy sauce),到后来引申为“路过”(to pass by),表示“与自己无关”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会结合新的语言环境产生语言模因复合体。
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因子,“打”经历了出现到变义再到传播的过程,保留了它的基本义项“击打”之意,同时也延伸和虚化为各种意义。从诸如“打鼓、打架”此类基本义项延申到“打非、打假、打拐、打卡”等,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变义。因此,为实现“打”的意义更加明确和细化,必须将其投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例如“打谜语”中的“打”表示“猜测”之意,而“打肥皂、打草稿”中的“打”意为“涂抹、画、印”。模因论为语言的演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还可以用在多义词各义项间衍生关系的梳理和词群构建中[11],启发我们应注意词汇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搭配方式。
多义词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词,而且几个意义之间往往会有联系。汉语多义词具有很强的语境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打”作为一个多义动词具有二十种以上的义项,从出现到使用其意义越来越宽泛,用法也越来越丰富,构词形式更是层出叠现,体现了汉语动词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对于汉语中出现的多义现象,应注意把握好模因因子本来的意义,并熟悉其在模仿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体意义,从而能够在语境的基础上展开和联想。
“打”的构词组合功能很强,搭配不同的词可以生成新的词组且产生新的概念。组合而成的词语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也能满足社会语言现状的需要。在一些复合短语中,由于不同的受事对象,“打”所发挥的语法作用和所具备的基本含义是不同的。因此,确定“打”的具体意义往往取决于后面所搭配的词性与词义,因为任何一个词在语言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相关的词彼此联系着的。语言中的词是由一定的体系构成的,每当一个新词或新义加入语言的词汇体系,它就与相关的词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词义的变化[12]26。多义词的众多义项包括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若要概括出令人满意的义项序列属实不易,下面笔者尝试对其进行归类和整合。
从字面上来看,“打”字“左手右丁”,动作以挥、举、击为主,《说文解字》中解释其为:“打,击也”,顾名思义表示一种动作。作为一个常态化动词,“打”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敲击、敲打。由于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其基本义项一直被保留下来并被广泛使用。与之搭配的词很多,所接宾语没有统一的选择,可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首先,多数情况下,“打”后面接名词,在此结构中起着语法作用并且产生意义,如“打耳光、打苍蝇、打铁、打字”等,都与其基本义项“击打、拍打、敲打”有关。其次,在“打+动词”结构中,“打”与一些表示特殊动作的词汇构成复合词且实际意义发生虚化,导致所构成的复合词基本上保留原来动词的词义,如“打扫、打扰、打探”等,此类情况下可将“打”视为构词成分。再次,还有一些表示身体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生理现象的短语:打哆嗦、打寒颤、打呼噜、打盹儿、打瞌睡、打呵欠、打喷嚏等。在这类含有“打”的短语和结构中,“打”字似乎成了动词前缀,其含义已经虚化和模糊了。最后,“打”与形容词相结合,用来描述事物的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如:鞋打湿了、碗打碎了、花打蔫了等。无论是与动词还是形容词所组合的短语,尽管在形式上演变成复合词,但是它的实际意义已经模糊和虚化,那么这种情况下“打”的含义无须单独再作解释。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语言不仅具有稳定性还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词的意义变化。经历了历史悠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打”在保持基本义项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延伸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延伸意义是基本义项的同源扩展,还会与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一个词无论怎么引申,都是由其核心意义向外辐射。不过不再是简单的原义重现,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语境进行扩展和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词汇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变迁。
王力很重视词义的概括性,认为“一般字典辞书总嫌义项太多,使读者不知所从”[13]277-298。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打”的引申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和归纳。其中一种意义可综合表示为对象与空间的离合关系,指施事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可概括如下。(1)建造,修筑。例如:打地基、打地铺。(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例如:打鸡蛋。(3)举着,拿着,撑着,提着。例如:打灯笼、打雨伞。(4)编织。例如:打毛衣、打草鞋。(5)表示身体的某些动作。例如:打手势。(6)发出,喷洒。例如:打雪仗、打农药。(7)接,舀取,汲取。例如:打开水。(8)通过一定的装置或设备放射发出某动作。例如:打电报、打电话。(9)付给或领取(证件)。例如:打借条。(10)用割、砍、捆等动作来收集。例如:打稻子、打柴火。(11)制造,制作。例如:打家具、打箱子、打表格等。在这种情况下,宾语往往是动词“打”的动作对象,指利用一定的中介事物以此达到特定的目的,从而表示因“打”而制造和产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将其意义二次引申,整合其他动作用来描述事情的全局或过程,可概括如下。(12)做某种游戏或娱乐(多用手进行)。例如:打麻将、打扑克。(13)发生与某人交涉的行为(问候,处理人际关系)。例如:打交道、打招呼。(14)处置或处理。例如:打官司、打折扣。(15)做,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例如:打下手、打天下、打基础、打短工。(16)用,使用,采取某种方式表示言语行为。例如:打比方、打岔儿、打官腔。(17)做某种运动。例如:打篮球、打太极等。(18)计划或谋划某事。例如:打主意、打算盘。这些动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契合同源之处,不过这个源头并非上述所提“打”的本义,而是此类事件的一个核心动作,借用“打”来描述这些事件的全局行为。
汉语词汇有实词和虚词之分。所谓实词是指含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虚词通常是由实词转变而来的。通常情况下,某个实词因为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产生词义的转化,使之失去原来实际的词汇意义,进而转化成虚词并在语句中担任某种语法功能,这个过程称之为“语法化”。
经过漫长的语法化过程,“打”在表示动词实义的基础上有了虚化的倾向,逐渐由实义动词转化为虚词,它的发展和变化既有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原因。虚化后的“打”除了作为最基本的动词使用以外,作为介词多与表示时间和方位性质的词语搭配,由本义“击”演变成为“从”“自”“当”这样的介词意义,一般用于口语中,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的时间、场所范围的起点,并且带有浓厚的北方方言的色彩和味道。如:自打、打小、打早、打那以后、打今儿起、打明儿起等,在此类结构中“打”逐渐由动词实义向介词虚义转化。
在生物学中,生物体的生命基因是需要靠遗传和进化来延续的,而文化的传承和进步是通过跨语言交流来传播的,翻译活动就是异国文化的模因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翻译是语言的一种转换,将汉语译成英语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因此也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重要方式。最早把模因与翻译有机结合起来的是芬兰学者切斯特曼,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认为模因在同一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中,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得以复制。当模因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则需要通过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14]7-8。“打”这个词本身具有诸多含义,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只能代表一种核心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在汉语中,只要与“用手或器具打”相关的动作都可归类于“打”,而在英语中,根据不同的视角,将“打”细化为各自的含义和丰富的表达,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内部特征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词汇各有特点。在英译时,我们经常会受汉语语法或规则的影响,很难将英语文本的文体和风格体现出来。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跨文化模因的复制不可能达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完全对应[15]。鉴于此,关于“打”的译文相对较难处理,无法一一对应进行直译。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通常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因因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与另一种语言相联系,产生新的语言模因结合体。除了直译模因外,还需要对相应模因因子进行增删处理,从而出现意译模因。经过译者的加工和处理,模因从复制到转变,从而得到进一步传播。
在翻译成英文文本时,要意识到汉语模因与英语模因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简简单单、一一对等的模因替换。英译时不能照搬词典上的解释,应根据特定的语境对不同义项进行适当分析和灵活处理,认真分析“打”的对象,弄清楚具体表示的是何种行为,从而理解“打”的含义[6]。除此之外,还要以整个词组的内涵来选择适当的对应词,并遵循英语的构词方法和表达习惯。正如刘半农所说,“打”是意义最含混的“混蛋”字,与不同的词性搭配使用会代表不同的语法功能和产生不同的语法意义[16]252-254。
当表达汉语动词“打”的本意时,基本与英语的“beat”意义吻合,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前面提到,“打”最基本的义项就是“击打、敲打”,关于这一含义,在汉语里面的意义比较单一,基本上表示用手或物体撞击的动作。但是所对应的英语形式则较为丰富,根据击打的力量、程度、方式、工具不同,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也不同:若是表示连续不断地击打,就是beat;若是强调结果命中,则是hit;若是表示因撞击而破碎就用break;若表示通过不停地拍打使得谷物与秸秆分离则用thresh或flail。
除此之外,一些表示工具或物体的词,除了作为名词表示一定的物质形式以外,本身还可以延伸为动词表示“用该工具或物体打”。如:hammer除了作为名词“锤子、榔头”以外,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用锤子打”;club除了作名词“棍子,棍棒”使用以外,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用棍子打”;whip除了作为名词“鞭子、皮鞭”使用,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用鞭子打”;slap除了作为名词“掌击、掌击声”,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用手掌打”等。这些词都与“打”相关,但是它们的“打法”不尽相同。
在“打+n”结构中,“打”一般具有实际意义,但是根据其后接宾语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要选择适当的词来适应不同的语境。如:“打地基”中的“打”意为“建造、修筑”,应翻译为“to lay the foundations”;“打肥皂”是涂抹肥皂的意思,应译为“to lather up”;“打表格”是制作表格的意思,应译为“to make a form”;“打毛衣”是编织毛衣的意思,应译为“to knit a woolen sweater”;“打主意”是想办法的意思,应译为“to think of a plan”;“打交道”指发生与某人交涉的行为,应译为“to negotiate with sb”;“打农药”是喷洒农药的意思,应译为“to spray insecticide”;“打谜语”指猜测的意思,应译为“to propound a riddle”;“打比方”指采取某种方式类比的含义,应译为“ to draw an analogy”;“打游击”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发起攻击,应译为“to fight as a guerrilla”;“打包票”指通过口头或书面作出承诺,应译为“to vouch for/to guarantee”。
在“打+v”结构中,“打”与某些表示动作的词构成并列结构,其实际意义发生虚化,这类词组英译相对容易一些,可以直接按照这个词组中的实义动词来译。如:“打扫,打扰”等词可直接按“扫,扰”翻译为“to sweep,to bother”;“打哆嗦,打寒颤”可译为“to tremble,to shiver”。除此之外,“打”还可以做量词, 指的是商品数量中的“十二个”,常见的短语有“一打鸡蛋、一打啤酒、一打铅笔”等。在英语中,对应单词“dozen”,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表示“十二”的单词“duodecim”,这是由duo(表示“一对,一双”)和decim(表示数量“十”)组成的复合词。在拉丁语的“duodecim ”词中,duo 表示“二”, decim 表示“十”。简单来说,“dozen”中的 do 为词根“二”,zen 是“十”的残余,因此中文量词“打”是其音译。
综上,作为中华文化模因宿主,译者要努力探寻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创造性地重构符合西方文化传统以及宿主接受心理的模因变异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通[17]。
研究发现,“打”的含义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仅局限于基本义项,因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概括出诸多引申意义;“打”所构成的词组种类繁多,因此在英译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意义,并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模因论的视角下,梳理出“打”的基本义项和延伸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变化,了解“打”字的演变和发展,认识其词汇特性与演变规律。深入地分析和感知中英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跳出规则去综合考虑所属词组的意义,可以有效避免带“打”词短语的英译偏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