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气氛下的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分析

2022-03-13 15:40熊美艳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气氛理论课群体

熊美艳,周 宏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的一系列会议及文件精神都表明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进一步重视与鼓励。如何进一步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教育效果,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种群体中的实践活动,而群体气氛中就必然存在着从众效应(即群体中的个人会受到身边一定群体气氛的影响,进而对该群体内部的一些观点看法产生认识、理解和认同甚至是追随加入该群体),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努力创设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的积极从众效应养成的群体氛围。

一、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的内涵

关于“群体气氛”,西方学者弗瑞汉德与勒温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定义模式,即将群体气氛看成是一个组织特有的各种客观属性;另一类是主观定义模式,将群体气氛定义为参与者(如雇员)对其工作组织不同方面的感知。借鉴两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认为群体气氛是群体特有的客观衍生物。这种“气氛”会对群体内成员的心理与情感产生复杂的影响。而“从众”则是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同构趋势的群体气氛下,群体内成员对群体活动进行控制和调整的一种现象。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利福利亚大学政治学家副教授詹姆斯·富勒所著的《大链接》中认为:“一旦目标一致,命运相关的一群人形成了群体,在这些人的分散行动中,大家融洽相处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群体内存在大量连接的网络被称为集中化网络,这种网络形势有利于群体接受新行为和改变现有行为”[1]。“很多情况下,道义存在于群体之中,而不是个人之中”[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群体成员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时,就会怀疑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就叫作“从众效应”(也就是俗话说的“随大流”)。1956年著名的社会心理学“阿希从众实验”便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发现自己与群体内的大多数人意见不同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被孤立心理,这种心理压力会迫使个人对自己原先的判断产生怀疑,甚至改变原有判断去追随大多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但凡有群体存在,从众现象就可能存在。

(二)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的特点

对于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几则案例来进行说明。首先是中印军事冲突事件。据报道,2月19日中国官方首次证实,2020年6月中印军队在边境加勒万河谷爆发的冲突中,共有5名中国军人伤亡,最小牺牲者才19岁。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无论是媒体的轮番播报,短视频平台的不间断重播,各社区将明星广告更换为烈士照片,还是各中小学安排学生学习军人们的英雄事迹……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社会大众的情绪被深深地调动起来,民族归属感和爱国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直至清明时分仍有许多自发前去悼念烈士的志愿者与学生;其次是中韩文化之争。1月9日我国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外网发布一期腌制泡菜的视频遭到韩国人炮轰,甚至部分韩国网友还声称汉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韩国。对此现象,许多中国网民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如在包含中国文化的视频、图片上添加中文水印,登上外网与歪曲史实的韩国网友进行争辩或在外网投放中华文化科普视频以及向中央提议提防“文化小偷”等。通过分析发现,这两次事件都是由一定的偶发因素引起,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一致对外”的从众行为。这些行为中的情感因素较强,对人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和导向作用,且这种从众趋势起势迅猛、扩散迅速、影响较大,并伴随一段时间的持续发酵。包括前几年钓鱼岛事件、韩国萨德事件以及最近因H&M、耐克等品牌对我国新疆地区发表不当言论引发民众抵制的现象等等,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且通过进一步观察与分析可得出,由某些突发因素所引起的群体气氛下的从众效应发生之后,这种效应在开始阶段扩散速度非常迅猛,且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带动作用,影响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力又会逐渐减弱,呈“涟漪”状。

提到“从众”一词时,人们往往对其印象不佳,尤其是当发生恶性群体事件时,人们更是对其口诛笔伐,从众似乎成了“愚蠢、不理性”的代名词。那么从众效应就真的一无是处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借鉴任何意义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中从众效应的影响着手并加以分析。

二、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的影响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言:“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3]。在群体气氛下,根据不同的情况与背景,从众效应往往会产生积极或消极两种作用。

(一)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的积极影响

“从模仿理论角度看,亲社会从众效应的存在使得亲社会行为在社会成员之间传播,社会成员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促使社会倡导的良好行为规范不断得到重复与强化”[4]。可以认为,在积极群体气氛下的从众效应就会发挥出“团结群体,扩大群体优势”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呢?

在以各大高校学生为群体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为大家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开展共同的学习实践活动。于是在这种“全体共同遵守规定,努力实现目标”的群体气氛下,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相关参照群体(同辈群体)、群体压力和学校群体规范的影响,从而产生适应性行为反应(即从众效应)。为与群体保持一致,学生个体主动听取课程和吸收知识,并逐渐从内心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兴趣,对课堂教学产生参与感,甚至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产生崇拜感。并将这种影响扩散到更多的学生群体,使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氛围逐渐扩大到全校,乃至影响到学生的家庭与整个社会。所以,当“从众效应”以一种无形的形式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时,首先会迅速给学生们营造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其次会以一种较快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扩散并引导学生对这种思政教育的氛围逐渐适应与跟随。最后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认同,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群体间的凝聚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与效果。故从众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积极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一百周年,在这一重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20号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十六字来阐述学习党史、铭记红色事迹的重要性,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各大高校作为国家培育人才和宣扬意识形态的重要基地,纷纷在校园内悬挂学习党史的横幅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为学生科普历史事件,走访红色遗迹,使校园内弥漫着浓厚的学习党史的氛围。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了解党史的欲望,对祖国发展的来之不易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甚至兴起了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潮。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的从众效应将会发挥它营造气氛、团结群体、扩大群体优势以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积极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的的消极影响

从众效应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定程度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在情感、心理因素的加持下,使学生群体丧失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理性与客观。正如勒庞所说:“对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5]。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以学校和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环境以及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媒介等各种因素,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使从众效应的消极影响显现出来。

首先,就教育者而言,一些学校领导与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深、重视度不高。校领导往往结合社会趋势,重视学校王牌专业的发展,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种总体走向下,作为直接教育者的教师也会受到影响。如相关教师不再重视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增长与提高,其他专业的教师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甚至“拆台”。那么在这种群体气氛下,学生同样会产生不重视该课程的从众心理与行为。其次,就受教育者而言,学生因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其观点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根据人际交往特性,一个群体内往往有少数具有极大影响的人,即所谓的“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往往是难以估量的。如果课堂中的不合作者成了学生群体内部的领袖,其他成员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必对其进行效仿,从而增加教学难度。再次,就教育环境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众多高校进行了规划与扩建,这些措施在给学生带来较好的物质体验,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于是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生群体形成“重物轻义”的从众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从而容易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向的偏离。最后,就教育媒介而言,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与社会阅历的不同,他们往往对媒介传达的信息的理解也不同,这会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同时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课堂以外的信息干扰,从而影响课堂效果。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生在接触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往往难以辨别真假,甚至受相关消极信息的带动,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甚至抵触情绪。久而久之,更多的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对其进行跟从与效仿,影响恶劣。所以,当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某些不良因素产生从众心理与行为时,往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加倍的消极影响。也证明了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的群体气氛,引导积极从众效应的重要性。

三、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群体气氛,引导积极从众效应的措施

通过对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带来的双层影响的分析,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积极的从众效应进行有效地引导与发挥,同时需要注意规避其负面作用,努力改善群体内部的思想教育氛围,使群体内的个人可以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学校对校内思政氛围培养的重视

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氛围,会引导学生产生更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思想与行为,有利于将学校及学生群体内的从众效应引向积极方向。首先,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层的核心,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着整个学校将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运行,只有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以重视,学校才能以此为运作支撑点开展一系列相关工作。从而更好地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氛围,引导积极的从众行为,带动全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相关内容。其次,教师作为学校运作的重要因素以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代表,其在培育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氛围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本课程的认识与重视、并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与人格魅力。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时,教师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和谨言慎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树立优秀榜样。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其学习、生活尤其心理上的需要,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及时接收和向校方反映学生的反馈,做好学生与校方之间沟通的桥梁。最后,其他科目的授课教师也要发挥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功能。在不随意批评和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同时,还应该主动向学生科普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和校方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配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点相互“拆台”、相互抵触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发挥同辈群体中“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拉提出。他认为,所谓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影响人们意见、态度、信仰、动机与行为的人”[6]。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意见领袖”被分为为积极、中性、消极三种类型。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的意见领袖是指其观点、意见和行为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积极认可态度。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采取积极表扬的措施,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帮手甚至是其中一员。这种积极类型的“意见领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从众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中去。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性的意见领袖是指对其观点和行为中规中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不褒不贬的态度。对于此类型的意见领袖,我们应采取时刻谨慎和积极争取的态度,在谨慎防范其向恶性方向发展的同时,积极将其发展成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发挥积极从众效应的一份子。最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消极的意见领袖是指其言行举止恶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否定态度。对于这类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当然在必要时也要对严重“越轨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防止其带坏群体气氛,引导消极的从众效应。总之,要想利用意见领袖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仔细观察、分析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有针对性地利用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影响与调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三)发挥校园精神文化“沉浸式”育人功能

“环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陶冶作用更是如此。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大学校园比较注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而部分学校忽视了精神文化发展”[7]。要想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群体气氛,营造积极的从众效应,就必须重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应当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校训班规,加强校风班风建设,让学生在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逐渐认同并遵守这些理念。其次,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毕业率、就业率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多举办多样化、趣味化、沉浸式的精神文化类活动,如校园文化节、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校园精神文化的魅力。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也需要加深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深入人心。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校校联动”机制建设。除了让学生感受自己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外,还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对其他学校文化吸收与借鉴。在开拓学生眼界与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多多学习与接受其他类型的校园文化,从而产生积极的从众效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营造更加有力的校园气氛。总之,在校园内部形成较好的群体气氛,用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从众效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解码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信宿对于信息的理解、选择、评估以及生产的能力”[8]。在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时,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精确地传播信息外,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能否有效地接收信息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气氛的一大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必须拥有较好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解码的能力。首先,受教育者需要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尽量避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从而有利于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与意义,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及更有利于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气氛与从众效应。其次,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海量信息,受教育者需要有较好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闭塞、不盲从,从而减少不必要因素对课堂气氛的干扰,减少消极的从众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再次,在接收到相关知识后受教育者要有快速解码的能力,并能及时将相关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发出者。只有这样,信息的传播才算真正的完成,也有利于信息传播者根据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最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以爆炸式的形式出现,既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干扰又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双方都成了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必须提高自己在虚拟语境下的媒介素养,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配合度,双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产生积极的从众效应,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地位以及助于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获取。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想象中的、在真空中进行的思想“实验”,而是由教育的主、客体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的现实行动。而只要是群体,就会形成群体的气氛,就会出现群体气氛下的从众效应。这种群体气氛下从众效应对群体活动的影响是复杂的,具有双重特性。营造适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的积极从众效应,应该是每个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教育主体必须予以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将视野扩大,重视互联网语境下虚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气氛的营造与培育。当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文也仅仅是从群体气氛下如何发挥积极的从众效应的角度进行探索,是一种尝试和一种研究角度的选取。深入了解群体气氛下从众现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的规律,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猜你喜欢
气氛理论课群体
Creating an Atmosphere
CREATINGAN ATMOSPHERE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写出画面的气氛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