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通专融合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3-13 12:26陈华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通识融合政治

陈华东

(大理大学党委巡察办公室,云南 大理 671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这一新要求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适应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创造了通专融合新模式。[1,9]尽管对于通专融合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作为对这一特定教育模式的研究,其与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之间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业已被学界发掘和认可。换言之,通专融合为推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供了全新场域。在具体实践中,对通专融合历史脉络和现实状态的认知理解存在局限性的客观现实,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路径选择不清的现实缺憾。基于此,文章力图对通专融合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为深入研究通专融合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1 通专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态

历史与现实是一对辩证关系,其实质是继承和发展这一对关系在时间层面上上映射。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梳理,明确通专融合的理论使命,是通专融合的理论渊源顺着时间长河流淌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现实关照的应然归宿。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类生活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适时培养大批合格的与社会分工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各类型人才,这是每个社会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开始,社会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和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倒逼传统的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一种能够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新的培养理念呼之欲出。这便为通识教育进入教育视野并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最佳土壤。通专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抑或是人才培养模式[2],对其系统研究发轫于1945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编撰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该报告以知识爆炸和专业化训练为现实着眼点,在重点论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二者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关系的基础上,以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导向,反对过分的专业化教育,提出了以培养“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为核心新的通识教育理想。

我国高校关于通专融合的研究肇始于台湾和香港地区,大陆地区聚焦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之时,才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学界对于通专融合领域的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态势,并在一些特定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的维度上分析,我国对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通专融合的具体模式、融合依据、相互关系、具体内容和融合策略等方面。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学者从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课程设计、师资队伍等角度就通专融合的“策略”开展了有益探索、提出了解决途径,但大多都囿于宏观层面的理论纠缠,未曾向具体的实践操作路径迈出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聚焦人民召唤和时代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基于全新的时代背景,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图景。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有机融合。”该文件明确提出要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论断立足高等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立足课程建设维度,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要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力气、作贡献,要在坚持本课程专业属性的前提下打破学科固有界限、突破专业意识藩篱,主动发挥育人功能、融入育人实践,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通专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

2 通专融合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进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教育要“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紧扣时代发展趋势,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顶层设计”高度,持续强化了以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教学理念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模式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学术研究实践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通专融合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价值引领、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了具有代表性的剖析研究,总结形成了内容较为丰富、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成果。

一是在高校履行大学使命的路径选择层面。周光礼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分别反映了教育的外在适切性和内在适切性,是对培养的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不同视角的要求[3]。郑庆华基于前述研究进而认为,通专融合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履行大学使命的路径选择,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理念上是互补的、路径上是统一的[4]。因此,可以认为,将通专融合教育的理念、方式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手段和目标有机融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育人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是对中国大学初心的坚持。

二是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层面。顾海良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通专融合教育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偏颇的[5]。夏雅、罗玉正认为,通专融合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源性,在社会维度层面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两者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属性和社会功能,皆以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学者们进一步指出,通专融合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秉持的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解决教学理念、内容、载体等方面的滞后性,进而有效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话语权认同危机的困境[6]。由此可以看出,应该将通专融合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与时俱进,形成一种隐含自主构建、价值引导、文化自信、文明自觉的价值取向。

三是在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层面。薛桂波从教师政治素质提升,寓通专融合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管理、文化建设,多学科整合互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辅助手段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利用通专融合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一条“生态融合、创新互动的优选之路”[7]。因此,通专融合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过程,该过程对于从发展维度实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必须注意的是,将通专融合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一定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规避和杜绝概念机械借用、方法简单套用、内容无序堆叠的无效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问题置于通专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置于基于特殊区位因素办学高校的客观境遇下,置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和新需求下,联合多学科协同探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度、效等维度出发,全面进行适应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理论总体框架的构建。

3 通专融合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与方法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8]。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其全方位引导个体社会化、多维度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切口。在实践层面,要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聚焦制度完善、回应现实关切等,构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反映时代特征、关切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成为通专融合的理论归宿。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对人的需要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社会交往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体的自由发展三个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所倡导的通专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地将大学旨趣指向育人的原点与本质,从而与立德树人形成了契合[9]。由此,在以通专融合为实践前提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政治品质、道德水准、文化修养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通专融合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保证“融”是为了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合”是为了青年大学生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2)要保证制度创新完善成为通专融合的根本支撑。就改革发展的角度而言,持续推进制度的完善创新是高校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内核,从内在驱动方面保证高校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初心使命。构建通专融合为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科学、合理、高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关键。在顶层设计方面,要牢牢把握好大学章程的根本法地位,将通专融合的理念融入大学章程,确保该理念与价值在规范大学权力运行、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目标实现等过程中得以充分彰显。在内设制度方面,要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前提,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创新、人才队伍支撑、社会服务能力、基础条件建设、内部治理体系、疫情防控等具体业务工作中,彰显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

(3)要保证回应现实关照成为通专融合的源头活水。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目中无人”,视野中没有人的存在,不能不关注人这个最根本的工作对象,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1]要实现基于通专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目标,必须以利益需求理论为指导。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类新问题和新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程度、实现质量,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回归和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解决好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心理困惑。对通专融合教育理念的实践,不能囿于是否写进了规章制度,不能局限于是否制定了条条框框,而是要看能不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因此,高校必须以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发展的特点为现实依据,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其利益需求,把通专融合的教育实践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基于通专融合构建全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然会遇到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在立足前述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从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体系、实践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入手,深入研究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猜你喜欢
通识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