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2022-03-13 05:35:52田维扬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五位一体民族团结

田维扬

(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贵州 凯里 556000)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关系及时代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伟大探索,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力量不断前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出发,在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最初的“两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逐渐发展为“五位一体”,从追求经济的现代化到统筹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自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所取得的智慧结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精髓,生动诠释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中国式实践,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孤立、单一的,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且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在人类社会领域,一个个子系统“具有这种或那种性质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着的诸成分的集合,这种集合是这些成分按具有完全属性的关系有序地排列而成的;这一集合的特点是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集合的综合属性和功能之中”[2]。“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系统工程,其“五位”要素,在关系上,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在功效上,各司其职而不可替代,构成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经济建设是根本,处于中心和基础地位,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稳步协调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方能夯实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健全民族民主法治体系,才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确保各族人民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文化建设是灵魂,旨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只有增进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社会建设是条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人共享,[4]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确保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长远大计,只有守好生态底线,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人人共享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继而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同时,从横向上看,五大建设要素遥相呼应、同步推进,维持国家建设有效运转;从纵向上看,五大建设要素又根据不同情况而不断历时演变、压茬转换,解决新矛盾,适应新需求,保证国家建设健康发展。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总领并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内涵

强调“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系统性,除了要以联系的、整体性的、发展的观点去审视问题,还要善于对其各要素面临具体实际进行动态调整,以寻求他们相互作用的最佳契合点,使其效能达到最大化。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国家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要素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际,适时出台或调整差别化政策,帮助和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毕竟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是国家建设总问题中的一部分,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5]自然从属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系统建设中。

回顾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历程,如果非要定临界点,可以说,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还处于一项“活动”来着力,主要是做民族团结、争取人心的工作,表现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评选命名推荐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窗口),举行民族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开展“一法两规定”及配套单行条例、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检查等形式,更多是讨论和维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团结局面,即是关于“人”团结和谐的关系,深究“进步”内涵及外延,相对来说,涉及得不够。随着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凸显,特别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包袱过重、交通相对封闭、缺乏监管补偿长效机制等因素,森林、植被、草原、湿地等遭破坏,农田、耕地、草场等被荒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已经突破红色警戒线,因生态问题引发各族群众矛盾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现象亟待得到解决,而“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前提,强调要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杜绝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既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又要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的“金山银山”。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视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予以关怀并纳入国家总盘子,因此,民族关系从过去讲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人”的关系,上升到人与自然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人”与“物”之间关系引发的“人”的关系,[6]不仅赋予了民族关系新的理论,还丰富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中“进步”的内容。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黔东南实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为民族地区的黔东南,与全国一道同步小康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阶段性目标,承载着全州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干部群众为之奋斗的方向。但在全国一盘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受历史、自然因素限制,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业园区支撑基础比较弱,农业产业链条短;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品质不高,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尚未健全,生态环境破坏不同程度存在;民生福祉保障短板较多,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还有不少欠账,农民收入相对全省明显偏低,保就业压力仍然巨大,等等。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黔东南州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理念出发,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通过决胜脱贫攻坚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强化政治保障构建创建工作大格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完善公务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稳固绿色红利供给,取得历史性发展。

(一)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黔东南州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优化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机制,修订、完善差别化政策,把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改革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融合,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各民族及贫困县加快发展。一是综合实力全面增强。截至202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州时的1.26亿元增长到1191.5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6.93亿元,是建州时1492万元的712.8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4.81亿元、258.53亿元、688.18亿元,是1956年9.1倍、743.5倍、711.5倍,产业门类更加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全州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6.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二是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完成“战贫”伟大实践,全州130.1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30.8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有效解决125.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组组通”公路8975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4万户、透风漏雨整治6.23万户、“人畜混居”整治4.45万户,“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面补齐,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三是支撑能力全面夯实。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黔东南迈入高铁时代,州内高速公路里程达1114公里,与全省一道实现了县县通高速、30户以上自然寨全部通硬化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并日益完善。四是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实现了经济体制历史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020年,全州累计登记市场主体32.9万户。开发区、园区等产业平台从无到有,建成工业园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及以上农业园区62个;开放力度全面提升,建成黔东南无水港、凯里海关,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720万美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黔东南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二)各族人民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得到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黔东南州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将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纳入16个县(市)小康社会考核监测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调度。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书记、州长为双组长的黔东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落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高位推动创建工作。各县市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州县乡村四级联创、统战民宗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颁布、修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及20个单行条例,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实施《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等规划,基本覆盖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印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年度考核细则(试行)》《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将创建工作纳入重点督查,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查缺补漏,督促整改,层层落实责任,逐级考核评价,启动了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评选表彰工作。常态化召开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等,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民族工作重大事项,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增强了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黔东南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寻找和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价值,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7]一是搭建促进各民族群众沟通的文化桥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开展“双培”行动计划(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截至2020年,共投入专项资金1865万元,举办专题培训1258场次,完成培训24.85万人次,有效缓解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交流障碍问题,民族交流更顺畅,地区交流更频繁。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好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崇尚真善美,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浓厚氛围。注重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公序良俗作用,形成了锦屏县隆里华寨村“民主自治、合约管理”模式。二是提炼各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中华文化共性。黔东南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百花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共同开发建设黔东南,共同创造了黔东南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项78个保护点,中国传统村落40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36个,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第一位。各民族文化凝结了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在建筑、农耕、歌舞、节庆、技艺、祭祀、习俗等文化具象随处可见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人生态度。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体系完备、保存完好,以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三是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围绕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和州、县、乡、村四级民族文化保护责任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社会团体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自我良性循环发展。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美丽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四是提炼升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和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黔东南精神”,树立起坚如磐石的后发赶超信心,激发起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全面提升全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红军长征入黔第一站——黔东南诞生的“三敢”精神,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在领导和实践革命、建设的征程中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激励全州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合红色文化已成为黔东南的一张靓丽名片,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日益改善

始终坚持把改革发展红利释放于人民。黔东南州千方百计抓好民生事业,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建州时的135元增长到2020年的345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建州时的5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82元。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学前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本科以上上线率达54.7%,建成高等教育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8所,已经实现从“无学上”到“有学上”甚至“上好学”转变。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医保、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县县建成二甲以上医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小病靠拖、大病靠扛”成为历史;人居条件明显改善,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人畜混居彻底消除,饮水安全全面解决;社会治理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在黔东南农村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大局全面巩固,截至2020年,全州创建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97个(国家、省级示范单位179个),先后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391个,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888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五)绿色生态附加值愈发凸显

自然环境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黔东南州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经济理念,一是污染防治扎实有力。狠抓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强力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双十工程”,全面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一,3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第2位。二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造林187万亩,治理石漠化2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487平方公里,林下种植面积达90.22万亩,特色养殖利用森林面积达96.52万亩,产值13.72亿元。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试点,挂牌销售树木占全省份额70.4%。剑河、榕江、天柱、雷山、三穗5个县被授予贵州省“森林城市”。剑河探索形成较为完整的林业碳汇金融链条,颁发第一张面额1700万元碳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最大限度释放森林效益,打造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现森林景观利用面积达214.92万亩、产值24.38亿元,建成森林公园13个,森林景观利用率大幅提升。打造一批高标准林下经济特色产品,丰富“苗侗山珍”林下经济特色产品内涵,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18个,蓝莓、钩藤、太子参等优势产业品牌已具备一定知名度。[8]四是生态文明机制不断完善。加快构建以雷公山、月亮山和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为重点的生态示范带和生态廊道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长效调查。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雷山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四、结语

黔东南州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方向、把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把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为有效抓手、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关键环节、把上级支持作为重要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效,积累宝贵经验,实践表明,只有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才能形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的民族地区发展格局,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五位一体民族团结
捕鱼节上捉鱼忙
乡村地理(2022年1期)2022-06-12 12:35:25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补妆
乡村地理(2020年2期)2020-09-10 07:22:44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5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40:11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