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容
2021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凝聚共识,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作舞台艺术佳作,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以演出为中心”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和活力,为当前重庆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指明了方向,抓住了文艺院团发展的核心和统领。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为契机,狠抓演出中心环节,是当前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抓手。重庆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基础较好,演艺事业和产业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为贯彻落实《意见》和全市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建议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契机,以旅游演艺市场拓展为抓手,大力发展演艺事业和产业,促进重庆文旅融合发展。
一、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优势
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长足发展。依托丰富演艺资源,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为亮点,以演艺产业市场化发展为抓手,以演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为凸显,在全国演艺事业产业发展中独树一帜。
(一)演艺资源丰富
一是演艺传统资源丰富。
重庆演出传统源远流长,在抗战时期打造的 “雾季公演”爱国宣传在日机轰炸中坚持了四届,掀起了中国话剧运动高潮,“雾季公演”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此外,重庆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川剧、梁山灯戏2项国家级传统戏剧,24项市级传统戏剧,传统演艺资源丰富。
二是院团基础雄厚。
截至2019年,重庆有登记在案艺术表演团体1646个,艺术表演场所49个。其中拥有市川剧院、市歌剧院、重庆演艺集团等10个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拥有以酉州风情演艺公司等为代表的区县文艺院团成功转企改制的企业,以及以重庆群星文化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间文艺院团。
三是演艺事业人才辈出。
截至2019年,重庆共有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18235人,艺术表演场所从业人员698人。优秀演艺人才持续涌现,2016—2019年来自重庆的沈铁梅、周利、吴熙等荣获梅花奖、荷花奖等全国个人表演艺术奖3项,位居西部省市第2(第1为陕西)。
四是剧目创作活跃。
创作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即川剧《江姐》,京剧《大梦长歌》,歌剧《钓鱼城》,舞剧《邹容》《杜甫》,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话剧《幸存者》,魔术主题晚会《梦幻奇观》,杂技剧《花木兰》《大禹》、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京剧《双枪惠娘》《秦良玉》等品牌舞台艺术作品20余台,荣获省部级以上重要奖励100余项。舞剧《杜甫》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川剧《江姐》获评全国优秀红色旅游演艺作品,群舞《龙把子》摘得第十八届群星奖,原创魔术节目《仙人摘豆》斩获第十三届“金手杖”魔术大会近景组金奖。歌剧《尘埃落定》、川剧《清风亭》入选2019年全国优秀剧目。
(二)演藝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转企改制稳步推进。
2003年,重庆作为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坚持不懈推进改革。按照因团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实行一团一策分类改革。尊重各院团的创作生产规律和现实状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保留事业体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整合重组”“划转重建”“转企撤销”四种方式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通过以上举措,重庆国内院团转企改制率达80%以上,两次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二是整合资源措施有力。
2014年以来,按照《重庆市深化国有文化资产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整合提升工作。以原重庆文化委员会为主管单位对市级文艺院团进行了统一整合,并强化了政策支持,实施了涉及养老保险、财政投入、人员安置、兜底保障、提高待遇等方面的“5+5”政策体系,强化硬件支撑,统一为文艺院团配置团场剧场。
三是股改上市稳步推进。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通过了《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股改总体方案》,启动了重庆演艺资源股改上市工作。组建了市文化旅游委、重庆演艺集团(控股股东)、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三级深化改革工作小组。整合系统优势、注入优质资产资源,壮大股改公司实力,妥善安置转岗员工。集中解决历史债权问题,以文旅融合“1+1>2”为目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鼓励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持股,提高了重庆演艺产业市场化水平,逐步建立了重庆文艺院团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三)演艺文化惠民服务高效
一是文化惠民措施有力。
重庆演艺以服务百姓,文化惠民为宗旨,为各层级群众带来方便和实惠。2016年启动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目前已举办四届。2019年,累计参与单位共计7189家,惠及3162万人次,直接拉动文旅消费44.5亿元,获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经验。
二是文化+科技服务效率提升。
重庆公共文化服务借力“互联网+”提升服务效率。率先在全国推出公共文化物联网,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目前,公共文化物联网正升级为群众文化云,除完成演出配送服务之外,还增加了群众在线报名参与演艺等公共文化活动、预约公共文化场馆等功能,让群众更方便快捷地享用文化大餐。
(四)演艺产业发展平稳
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后,激发了演创活力,开拓了演出市场。据统计,2019年重庆演艺团体国内演出197.6万场,在全国所有省区市中位列第5(见表1),在西部省区市中排名第1(见表2)。重庆演艺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为2976万人次,在西部省区市中排名第3(见表3)。近年来演艺产业基础设施快速增长,从2016年到2019年全市艺术表演场馆以年均30.7%的速度递增,现拥有艺术表演场馆49个,位居西部第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重庆扎实推进市级文艺院团旅游景点驻场演出,促进旅游演艺开拓市场。通过推动演艺集团和西南证券联合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拓展演艺产业融资渠道。加强完善演艺经纪队伍及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市场效率。
(五)良好的演艺基础设施
一是演艺基础设施基本齐备。
重庆建成了一批市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基础文化设施,为市级国有文艺院团配置了团场和演出剧场。先后为市川剧院配置了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为市歌剧院配置了总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的团场,为重庆芭蕾舞团配置了总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的团场,为每个市级文艺院团配置演出剧场。为市川剧院配置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的1个大剧场和2个小剧场,为市京剧团配置了巴渝剧院,为市歌剧院配置了歌剧院艺术厅,为市话剧团配置了抗建堂剧场,为市曲艺团配置了山城曲艺场,为市杂技艺术团配置了重庆国际马戏城剧场。
二是演艺前瞻性规划稳步推进。
前瞻性规划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钓鱼嘴音乐半岛。2019年,启动了草莓音乐节,同步打造音乐产业园、音乐综合体等音乐产业。积极引入上海亚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都星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公司,共同打造钓鱼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同时规划了音乐专业高校和音乐版权交易中心。
二、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以演出为中心,“培心系人民之根,铸城市风尚之魂”,是当前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职责,但当前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仍面临散、小、弱等困境,国有文艺院团仍面临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发展瓶颈。
(一)部分国有文艺院团稳定经费投入较少
由于以上三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单位隶属关系变化频繁,导致部分国有文艺院团运转经费来源不稳定。重庆民族乐团过去维持运转的经费大多来源于市曲艺团,目前独立后稳定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排练与演出受阻,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受困,剧目创作生产和更新乐器设备滞后,影响进一步开拓演出市场。市歌剧院是在重庆交响乐团的基础上挂牌成立的,市交响乐团过去一直未能获得独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已导致重庆歌剧交响乐艺术发展严重滞后。
(二)精品打造与商演创收难以兼顾
国有文艺院团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创作推出思想艺术水平高、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但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通过开展商业演出实现经济创收的压力加大,受此影响文艺院团难以沉心静气打磨艺术精品,如何实现两者兼顾面临挑战。
(三)剧目演出困难
受剧场租金高、宣传成本高、交通费用高等因素制约,很多优秀剧目陷入“越演越赔”的怪圈,导致文艺院团演不起、不敢演。虽然当前市级财政对市级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分发了每场0.75~2.5万元的演出场次补贴,但对演出成本较高的剧目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由于演出难,文艺院团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硬件配置尚不完善
由于城市拆迁改造,市级文艺院团原有剧场(除抗建堂外)都被陆续拆除,造成文艺院团演出功能极度萎缩,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以剧场为中心和积聚点的固定观众群体流失。目前,新建的川剧艺术中心剧场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周边配套不完善、交通组织困难、人气不旺等问题,开展商业演出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多数文艺院团缺乏舞美制作、仓储等配套设施。
(五)高端人才引进困难
目前,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的编剧、导演、作曲等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人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失,由此导致文艺院团原创力不足。近年来,新创排演重点舞台艺术作品,绝大部分是聘请外地编剧、导演、舞美加盟。由于文艺院团改制后,既无事业编制又无高薪待遇,导致所需人才引进困难,制约了文艺院团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重庆演艺促改革、谋发展的相关建议
立足重庆演艺发展优势,落实中央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意见要求,针对重庆演艺发展主要短板,建议从以下方面促进发展。
(一)出台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
首先,立足重庆演艺事业产业发展优势,结合演艺事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专项制定重庆演艺事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次,对相关演艺团体和经营管理单位根据规划下达任务目标,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秩序,引导有序发展;再次,在制定重庆演艺事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注重从目标、重点建设领域等与现有相关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衔接,促进演艺和文旅融合发展。
(二)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演艺事业快速发展
建议尽快落实2020年6月时任市长唐良智调研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会议上提出的“市级财政给予市级文艺院团每年1亿元经费”的安排,并从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基于文旅融合的演艺产业发展。重点用于:一是支持市级文艺院团发展,据考核提高院团人员绩效,支持院团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活力;二是制定扶持和奖励计划,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和重点演艺人才,打造重庆演艺精品,塑造重庆演艺形象标杆;三是构建文艺院团与相关旅游演艺单位及场所合作机制,以资金扶持为抓手,促进文艺院团主动对接市场;四是重点资助新兴演艺文化业态、演艺创新创意项目、延长或补充演艺产业链的项目和演艺基础类项目,并将直接支持方式转变为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实行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和动态绩效评估制度,降低资金风险;五是制定常态化“演艺惠民”机制和清单,将其融入重庆现有“文化惠民季”,加大惠民补贴力度。
(三)构建金融支持演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
坚持以资金带动市场,构建中长期金融助推演艺发展的综合机制。一是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支持演艺发展,完善演艺集团与西南证券聯合成立的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服务功能,定期开展演艺团体和企业融资对接活动。二是构建演艺供应链融资模式,围绕龙头演艺团体和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支持活动,对其上下游众多中小团体和企业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加快利用债券市场,发行演艺项目收益债券和中小演艺企业集合债券,帮助优质演艺团体和企业筹集资金。四是构建演艺产业价值评估标准和融资担保体系,研究适合演艺产业的价值评估方法,与相关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在现有文化资产评估中增设演艺资产价值评估内容,引导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增设演艺产业担保或再担保服务,将相关专项财政资金转化为对担保公司的专项投资。
(三)加快构建转企改制类文艺院团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加快构建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演艺团体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业务流程和财务运作,建立成熟高效的商业模式。二是发挥演艺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利用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促进都市演艺集聚区加快形成。三是抢抓互联网传播、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风口,促进演艺资源多元化开发、多渠道传播,促进数字演艺产业蓬勃发展。
四、结语
当前,重庆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演艺资源及发展基础、改革措施和成效、文化惠民举措及效率、产业发展基础及效益、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在当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大背景下,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和契机。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抓手,可进一步提升演艺事业和产业发展效率。我市国有文艺院团经过改革助推,虽然基本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但仍面临市场严峻考验,存在诸多资金及人才方面的短板,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难题。急需出台相关规划措施,扩大资金池,做好项目库,进一步理顺发展机制,长效助推我市演艺事业和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作 者: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粟 超
323450033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