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养殖发病原因及常见病的防治分析

2022-03-13 23:23聂玉华
新农民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优化

聂玉华

摘要:鲤鱼养殖作为我国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方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鲤鱼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问题,比如在疾病的控制上,大多数养殖户并不知道正确的疾病控制方案.在以往的数据中,也有养殖户因处理不当而导致病情范围迅速扩大,从而使当地养殖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因此,为了降低此类事故的出现概率,本文分析了鲤鱼养殖中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并为养殖户总结了疾病控制的实际操作经验,希望能够提高养殖户的养殖素质,从而使地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关键词:鲤鱼养殖;病情管理;技术总结;管理优化

鲤鱼养殖的环境要求相对较为复杂,且十分看重鲤鱼的品种,所以在疾病控制上,也有较多的注意点。而对于养殖户来讲,我国地区养殖户的普遍素质较差,这也使得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鲤鱼的突发性疾病进行控制,从而使其养殖效益出现严重下降,直接影响到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与其他养殖不同,鲤鱼的养殖环境依赖水体。当水体出现严重变化时,鲤鱼的死亡率极高,且传染性也相对较强。正是受到上述多种条件的影响,我国鲤鱼养殖的效益才难以提升。

1 鲤鱼发病的常见原因

1.1 养殖技术较低

在鲤鱼养殖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还停留在靠天吃天靠水吃水的养殖环境中。没有先进的养殖理念作为指导,养殖户的利于养殖效益自然和难以提升。另外在设备配置上,由于养殖户的相关意识较差,所以很难总结养殖中的困难要点,这也使得市场很难针对性的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在喂料时间喂料比例的控制上,大多數养殖区依旧停留在人工撒料的层次[1]。与国外全自动化的养殖技术相比,人工撒料的方式不仅不能控制饵料的营养结构,也几乎很难实现定时定量的投喂工作。另外,不同鱼种的饵料、喂食量和时间都有较大差别,人工撒料也难以对其进行精准操控。久而久之,多余的饵料会在水中出现变质,并会进一步影响水体,增加鱼种患病几率[2]。

1.2 养殖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整体预防体系

我国的鲤鱼养殖十分分散,且与当地地形有密切结合。虽然说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成本,但在疾病防疫网的组建上,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支持。比如在鱼类养殖的传染性疾病控制中,这种以环境为主体的养殖方式很难对疾病进行应对[3]。即使当地养殖协会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基本上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在数据调查统计中,在2015年至2021年的渔业养殖中,我国出现了231起渔业防疫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23.23亿元[4]。

1.3 鱼苗质量控制较差

应该质量直接影响那个鱼的疾病抗性,也与鱼的养殖收益直接挂钩,因此在渔民养殖中,大多数移民都将鱼苗质量作为鲤鱼养殖的重点。不过每个地区属于环境不同,所以适合的鱼苗品种也有多大区别,因此也需要养殖户对其进行细致挑选。在整体上,由于养殖户的经验较差,所以无法对鱼苗质量进行精确判断,这也使得疫苗质量管理参差不齐。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海域,养殖环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而养殖户本身也不具动态挑选能力,这也为疫苗的选择造成了严重阻碍。除此之外,疫苗选择需要技术支持,而大部分的渔区并不具备相关能力,而市场中也对自己的鱼苗进行夸大宣传,这种种现象也使得渔业养殖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1.4 养殖管理不合格

鲤鱼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所以在疾病处理上,养殖户很难通过经验积累来进行疾病预防。而在一些常见病的初发期中,由于表现症状相对较为类似,所以养殖户也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判断,从而延误最佳的处理时间。另外,养殖户由于缺少验证能力,所以很容易被药商的虚假宣传所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常见疾病会出现在秋冬季,所以养殖户必须在越冬期进行及时处理。而进入越冬期后,鲤鱼的疾病控制会更加困难,而大多数养殖户也并不能够继续提供疾病控制条件。

2 鲤鱼养殖的常见病及处理方式

2.1 细菌性鳔炎病

细菌性鳔炎病主要常见于我国北方的鲤鱼养殖区,由于性状与疱疹病毒较为类似,所以在处理上经常会出现误认。发病期间鱼的进食欲望会大幅度下降,并会在水下无规律集结。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时,鱼会失去平衡能力,并失去抢食欲望。在病鱼的解剖中,可以发现鱼鳔有明显的物理性变化,如萎缩、畸形、溃烂等。细菌性鳔炎病的发病特点十分特殊,各种体重的鱼种都会出现发病情况。该病的发作期间多集中在6月下旬,并延续至10月末。病情发展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9月份达至高峰。鱼种对此病的免疫较差,即便是进行过特异性免疫,也几乎很难在第2年同时期达到预期效果[5]。

在治疗上,此病的处理较为特殊,主要集中在环境改善,具体情况如下:(1)定时进行鱼体解剖。疾病的发作较为隐性,所以很难在前期肉眼观察出明显症状。当察觉到范围的显著症状时,此病所带来的损失已相对较大。因此,养殖户要加强防范意识,并及时对异样鱼种进行解体检查。在检查中,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鱼种选择。每次标记一种不得少于10例,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出现明显症状后,则可以在鱼塘当中及时投喂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新霉素、氟苯尼考等都有明显的效果。(2)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改善。从实际性质上来看,细菌性鳔炎的暴发主要与养殖户的养殖水体有明显关系,比如有机质的增长会使水中的氧气大量减少,从而促使细菌的暴发。因此,在除了药物控制以外,养殖户还需要对养殖水体进行调整,比如氧化剂调整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其次,在粪便、饵料、藻类的处理上,则要及时对其产生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以免细菌大量暴发[6]。

2.2 鲤鱼烂鳃病

鲤鱼烂鳃病的发病几率较高,且会直接造成鱼的大量死亡。发病过程中,鱼的鳃体会出现明显的腐烂。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且受温度影响明显。从整体死亡率上来看,鱼种会集中在9月中死亡。鱼体的养殖密度越大,病情发展就越迅速,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发病初期,鱼种对氧气的供应会迅速增加,并会出现水面漂浮情况。此阶段鱼儿依旧有进食欲望,如果以方法采取得当,则可以有效避免烂鳃病的发生。而在发病中期,鱼种对氧气机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水面漂浮的次数与数量也会迅速提升。此时鱼儿的进食欲望会迅速下降,水体恶化也会十分明显[7]。不过当水体溶解氧量增加时,鱼种的相应症状会得到缓解。但实际上,由疾病所造成的鳃体腐烂并不能够解决。在症状后期,池塘中的溶氧量会迅速降低,鱼种的行动迟缓,进食欲望下降,基本的反射活动开始消失。

在治疗上,在鲤鱼烂鳃病的防治当中,养殖户要根据烂鳃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蓝色的主要发病原因,在现阶段,鲤鱼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原因造成,一为孢子虫感染,二为柱状黄杆菌干扰。虽然发病后期可以在鱼的腮体中发现疱疹病毒,但主要致病因素依旧为上述两种致病因。

首先在孢子虫感染的烂鳃病治疗中,养殖户需要对水体进行处理,从而降低水体当中孢子虫的数量。在药物控制中,要尽量降低硫氰酸红霉素、硫酸铜药物的含量,以免水体pH值迅速下降,影响鱼种的生长。若水体中藻类含量较多,则可以尝试提高苯扎溴铵含量,从而对水体中藻类进行选择性杀灭[8]。藻类杀灭完成后,则要及时在水体中注入新水,从而补充水体中的含氧量,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增加供氧机的开放时间与开放数量。另外在用药之前,还要对鱼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因为不同发病时期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不同。比如在发病后期中,鱼对水体变化的抗逆性会下降,药物浓度的增加反而会使鱼加速死亡。另一方面,孢子虫所导致的烂腮病并不会有传染性,所以养殖户可以把资源主要集中在水体改善上,并尝试降低养殖中不良因素种类,比如可以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并对投养饲料进行科学化管理,及时隔离病鱼。如果有条件,养殖户则可以尝试提升鱼的抗病能力与疾病免疫能力,从而从源头降低烂鳃病的发作概率。

而在由柱状黄杆菌所导致的烂鳃病治理中,可以选用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清洁,并利用现代温控设备对水体温度进行控制。如果情况暴发较严重,则可以采用对应的药物来进行处理,以降低水体中柱状黄杆菌的数量。除此之外,养殖户还可以使用漂白粉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大规模消毒,也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2.3 疱疹病毒感染

在鲤鱼养殖当中,疱疹病毒感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且危害也更加严重。疱疹病毒感染与鳃霉病和烂腮病有较强的相似性,所以缺少经验的养殖户也会将其作为其他病症进行治疗。在发病初期,鱼体会发生明显的变色,较为严重者可以观察到肉眼可见的黑色变化。发病中期,鱼体会出现明显变化,并出现花边、白膜,无鳞鲤鱼的情况会更加明显。部分鲤鱼会出现不明显的出血,且出血面积会随感染时间逐渐扩大。发病后期的鱼会出现明显的眼眶下降,并伴随年中的眼球内陷。腮部会出现明显的腐烂情况,但与上述烂鳃病的腐烂有较大区别。在鱼体解剖中,鱼的脾脏会出现明显肿大并出现严重的变色。部分鱼大肠内壁会出现出血,并伴随有脓状物体流出。该病的传染力极强,且发作时间不固定,所以若不能及时处理,那么鱼将带病越冬,直接造成生存率下降。

在现阶段,疱疹病毒的感染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要求养殖户要做好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如可以尝试将预防药物添入到饲料喂养中,从而增加鱼群对疱疹病毒的抗感染能力。若养殖户误操作将疱疹病毒带入养殖水体中,则可以及时降低饵料投喂,并尝试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以便为鱼生长争取空间。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程度较轻的疱疹病毒的治愈率达31.72%。除此之外,养殖户要加强养殖用具的消毒工作,并及时对水体进行更换,以便从多种纬度降低疱疹病毒的感染概率。如果发现有养殖户有感染疱疹病毒迹象,当地的渔业协会也应该及时发布相应的通知,并为该养殖户提供相应的资源援助。同时,也要提醒其他养殖户及时做好病毒的预防工作,比如加强渔具的消毒,并在饵料当中增加大黄、五倍子等刺激性较小的中成药品浓缩液,从而降低育苗感染的概率。

3 提高鱼苗本身的抗病能力

鲤鱼养殖常见疾病种类较多,除了要针对疾病进行集中控制以外,还要提高鲤鱼本身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率。

3.1 提升鱼鱼苗质量

首先,养殖户可以进行联合形成鱼业协会,从而对鱼苗进行集中挑选。对于抗病性强、成活率高的鱼苗,协会可以进行集中繁衍,从而进一步提升鱼苗质量。而对于市场中宣传的高质鱼苗,协会能够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反应,并验证其真实性。如果当地条件允许,还可以向当地的渔业研究部门进行联系,从而培养出适合的本地鱼苗品种。

3.2 净化市场环境

养殖户由于自身判断能力较差,所以很难对市场中的虚假信息进行判断。因此,除了需要依靠渔业协会进行瞄准鉴别以外。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来保证优质鱼苗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改善传统的养殖环境。对于市场中的虚假宣传,政府要严厉打击。当然,也可以预留鱼苗购买绿色通道,从而尽可能的增加优质鱼苗的数量。

3.3 提高养殖户的养殖能力

3.3.1 尽量改善传统的养殖环境

传统鲤鱼养殖规模较小,所以很难针对大型疾病进行有效预防。而针对于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帮助鲤鱼养殖合并,以便于形成较大规模的鲤鱼养殖场。比起小规模养殖,大规模养殖能够利用大型机械来对鲤鱼养殖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并能够通过已有资源建立疾病预防体系。

3.3.2 加强鲤鱼常见疾病的宣传

大多数疾病暴发都是由于养殖户缺少相应的养殖经验,所以养殖协会可以为养殖户定期进行常见疾病宣传。比如通过PPT、视频、模型等方式让渔民了解疾病的发病方式和疾病特征,从而便于第一时间对疾病进行控制。对于地方常见病种,则可能还需要设置相关的渔业学堂,从而提高基层养殖户的疾病抗疫常识。

4 结语

受限于篇幅影响,本文是列举了当中的两、三种。不过整体看来,鲤鱼养殖需要养殖户增加自身的管理意识,并做好水体的净化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鲤鱼的疾病暴发都与水体改善有关。另一方面,养殖户也要做好先进技术的融入,比如可以通过信息监测装置,来对水体中的含氧量进行监控,并结合制氧机的工作情况来对水体溶氧量进行判断,便可以有效发现烂腮病、细菌性鳔炎病的前期症状。相信随着技术的提升,鲤鱼的疾病控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鲤鱼养殖发病原因及常见病的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9(2):57-58.

[2] 黄国稳.鲤鱼烂鳃病的防控技术[J].河南水产,2019(1):9-10.

[3] 王春華.鲤鱼养殖的病因分析及常见病防控[J].新农村,2019(8):33-34.

[4] 张皓迪,孙瑜.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19,46(6):332-337.

[5] 张恒.鲤鱼养殖的主要病害防控[J].黑龙江水产,2017(4):47-48.

[6] 杨雪冰,尚胜男,陈颖,等.河南鲤鱼急性烂鳃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2021(4):73-76.

[7] 朱日同.鲤鱼疱疹病毒病的防控技术[J].河南水产,2018(1):14-15,17.

[8] 郭琼.水库网箱饲养鲤鱼病害情况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7):231,234.

3736501908269

猜你喜欢
管理优化
医院档案借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试论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优化措施
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储位分配优化研究
“新常态”视域下拓展高职校志愿服务体系构架的几点思考
集装箱码头堆场资源管理优化研究
论货运机车管理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