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王龙 刘学辉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2-0036-03
2020~2021年秋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多地肉种鸡场发生了一种以病鸡头部肿大、脸部发紫、眼眶周边肿胀发青和呼吸道症状轻微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肉种鸡加光前期(约18周龄),也常见开产前、后产蛋高峰期(26~38周龄)的鸡群。鸡群患病后,除在发病初期发生肿头及颜面肿胀、发青,并伴发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和一定的产蛋下降外,并无其它症状,临床死亡较少。将肉种鸡场的患病鸡送往吉林农业大学检测,通过气管拭子分离培养出鼻气管炎鸟疫杆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了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发病概况和临床症状
2021年11月下旬,吉林某肉种鸡场技术员来电,主诉饲养的罗斯308肉种鸡1.9万只,分4栋饲养,曾于18周龄发现鸡群中有零星头部肿大,颜面轻微发青情况,开始以为是被料筒挤压造成,经检查病鸡无外伤,触摸无痛感,发病鸡只精神状态尚可,但呈零星发生,未引起足够重视。至26周龄时发现病鸡数量陆续增多,主要表现为肿头肿脸、颜面发青面积扩大、下颌肿胀发青、肉髯发青等,见图1、图2。将上述病鸡挑出单独饲养,多数鸡不产蛋。按日龄而言,上述鸡群,正处于产蛋上升高峰期,但鸡群总的产蛋率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2%~5%不等,且小蛋增多,平均蛋重下降,蛋壳颜色发白、质脆,破蛋增多。
2 剖检病变
病鸡头部肿胀部位有皮下水肿,有带血粘液,这可能是引起头面皮肤发青的主要原因。气管内有轻微粘液,病程较长鸡只气管内有黄色分泌物。胸部和腹部气囊浑浊,气囊表面覆盖有黄色干酪样物。肺部基本正常。个别产蛋鸡发生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其它如肝脏、脾脏、心脏、肠道等均无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3.1 PCR病原学检测
采取病鸡的气管、肺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冷链运输,送吉林农业大学进行病原检测。采用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鸡偏肺病毒(肿头综合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毒支原体、鸡滑液囊支原体等病原的特异性引物,作上述病原的PCR特异性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未检出上述病原。
3.2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1]
无菌采取病鸡气管黏液拭子,利用支原体专用培养基和常规细菌培养基以及血平板培养基分别进行细菌、支原体培养和鉴定。结果:未分离出副嗜血桿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支原体;但在5%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分离出一种细菌,该菌生产缓慢。对该菌继续在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37 ℃培养24~48 h,形成一种针尖大小、灰白色、无溶血的菌落。在5%~10% CO2条件下,在绵羊血液琼脂上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直径为1 mm的灰白色菌落;48 h后可见2~3 mm的圆形菌落,表面隆起、边缘整齐,颜色从灰色到灰白色,并有酪酸的气味。为了防止厌氧菌的生长,在培养基里加入庆大霉素或黏菌素。该菌在麦康凯琼脂、远藤氏琼脂平板、西蒙柠檬琼脂上均不生长。
将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结果在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落的大小类似巴氏杆菌,呈多形性,杆状居多。
3.3 血清学检测
从30只病鸡翼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分别检测H5、H7和H9等亚型禽流感、新城疫等抗体。结果显示H5、H7、H9抗体分别为9~11 Log2、8~11 Log2、10~11 Log2,新城疫抗体为9~11 Log2,结合发病前后1月内未发生大的波动,排除了禽流感、新城疫发生的可能性。
4 诊治情况
4.1 药敏试验
依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情况,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初步确诊为鸡鼻气管鸟疫杆菌感染。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丁胺卡那和氟苯尼考敏感,对其它药物效果均不敏感。
4.2 治疗情况
鉴于氟苯尼考对鸡胚胎孵化有影响(产蛋期禁用),丁胺卡那饮水效果差,选择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联合分别用药治疗。方案如下:采用阿莫西林250 mg/kg饮水,每日两次给药,连用5 d;恩诺沙星0.01%饮水,每日两次给药,连用5 d。经治疗后,该种鸡场再没有出现肿头、肿脸的鸡,整个鸡群产蛋率逐步回升,至32周龄时全群产蛋率达88%,破蛋、碎蛋率随之减少,蛋壳质量恢复正常。
5 经验和教训
5.1 病症较轻,容易忽视
该病临床发病症状比较轻微,除少量鸡肿头及颜面发青以及伴发轻微呼吸道症状外,大群鸡无其它症状,并且极少死亡。该病的发病特征与H9亚型禽流感、肿头综合症(偏肺病毒)、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和葡萄球菌感染等相似,缺乏特征性的典型病变,在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在生产现场极易被技术人员忽视。
5.2 降低应激,防止继发感染
我国东北地区,秋冬温差变化较大,是肉种鸡发生该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及时保温和采取柔和的通风方式是降低该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合适的饲养密度、清洁的饮水、良好的环境卫生控制等生物安全措施也十分重要[2]。
在管理过程中发现,本病如在初期不能进行良好的控制,后期很容易与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或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混合感染[3],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经济损失惨重。笔者曾经与多个肉种鸡场交流,有的鸡场因此病损失惨重,甚至不得不提前淘汰。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甘孟侯.主编. 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317-322.
[2] 刘长梅,李忠晓. 我国鼻气管鸟杆菌流行现状及分析[J].家禽科学,2021,9:38-42.
[3] 赵鹏,李佳,谢琛,等. 家禽鼻气管鸟杆菌研究进展. [J].中国家禽,2015,37(6):37-41.
37485003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