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楠 朱鹏达
迎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一股“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神秘感扑面而来。
“自2016年开展定点帮扶以来,我们以规划为引领,围绕地坑院特色走出了一条以推动村风民风转变、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吴波介绍。
党建催生新活力
“曲村村支书,一桌坐不下,两桌快坐满。”昔日,一句在村民中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村“两委”以前的情况。如今,通过持之以恒抓党建,“党组织涣散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村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为改变党支部涣散的现状,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将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并结合曲村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牢牢把握村“两委”换届契机,将有激情、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选为“领头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筑牢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在规范组织活动上,驻村工作队创新党课讲授形式,与60名党员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定期组织召开谈心交流会,向党员干部征求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联合曲村“两委”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规劝制止陈规陋习,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不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而且邻里矛盾也少了,勤劳致富的能手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辉体会深刻。
规划先行绘蓝图
“乡村规划让我们村实现了村美民富!”参与规划的乡贤李建民说。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驻村工作队转换工作思路,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的理念,结合实际,打造生态旅游,让世代穴居在这里的村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2016年,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借助曲村的地坑院古建筑群,编制完成《曲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指导申报河南省传统村落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并成功入选河南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争取补助资金180万元。
为加快曲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该局成立专班,邀请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建涛教授主导完成《曲村空间环境整治规划》《豫西塬上·曲村乡村综合体规划》。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该局坚持开门作规划,鼓励引导规划师下乡蹲点,激励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依托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特点,制定曲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曲村乡村旅游策划设计方案》,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地坑院景区,将破败的地下窑洞改造成可以触摸、体验的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游览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来,探索出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产业铺就富民路
“地坑院是曲村的一个特色,如何让特色变成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该局驻村第一书记陈仁辉说,“曲村37号地坑院里的‘十碗席’是一大特色,游客全是慕名而来的。”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争取各种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民间投资2000余万元,盖舞台、兴水利、修道路、安路灯、建游园、兴产业,增添了“过街天桥”“分陕石”等人文景观。同时,利用扶贫资金,整修108座地坑院,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休闲采摘、手工制作等相关产业蓬勃兴起,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我们成立了民宿管理协会,建立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营销宣传、接收团队订单,按游客需求对订单进行分配,统一制定服务标准和价格,并且定期对民宿宾馆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改善服务环境,让游客满意,让群众增收,形成了‘党支部+协会+商户’的旅游发展模式。”李明辉介绍说。
5年间,曲村引进培育了一大批农文旅项目,走上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该村先后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荣获“3A级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乡村振興的领跑者。
如今的曲村环境宜居宜业,一幅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底蕴厚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383750033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