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 苏州 215004)
2001年,昆剧在经过数百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后,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被评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由此往后,昆剧的发展受到人们更多关注和支持,对其保护和传承,以及创新和发展也给予了更多重视。苏州昆剧院自1951年成立以来,先后奉献出数百部优秀戏作,包括《牡丹亭》《长生殿》等在内的昆剧,以及《花魁记》《五姑娘》等在内的苏剧,深受人们喜爱,也常常被年轻一辈所模仿,在此背景之下,很多有潜力的昆剧表演者逐渐主宰昆剧戏曲舞台。
与其他运用昆腔表演的曲艺表演相比,昆曲无疑是佼佼者。昆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传播也是一波三折,受地域文化影响,昆曲被划分成南昆和北昆两种。南昆在我国江浙一带比较流行,特别是苏南和浙北这两个地方;北昆在北京与河北两地极为盛行。与北昆相比,南昆更为婉转,擅长歌颂才子佳人的故事;北昆则豪迈奔放,刚进有力,适合歌颂英雄人物。正因为如此,北昆以武戏居多,而南昆大多为文戏。
昆山腔是昆曲得以大范围传播和发展的基础,它起源于元明两个朝代交替之间,从元朝末期到明朝初期这段时间,昆曲主要以小曲形式流传于民间,其中也包括清唱。随着昆曲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其表演内容与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明朝嘉靖年间,戏曲家魏良辅搜集了大量戏曲唱腔,并对那些比较盛行的戏曲唱腔进行较为细致的整理和加工。魏良辅本擅长弋阳腔(江西),在过云适(江苏)和张野塘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把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三者融合在一起,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昆腔、昆山腔。
昆曲主要有五种板式,即一眼板、三眼板散板、干板、赠板,以及散板。昆曲演唱中,伴奏乐器类型多种多样,除了有箫、笛、琵琶外,还有大锣和小锣,若这五种乐器放在一起使用,无疑会成为一道风格、亮丽的“交响乐风景”。
前文提到,昆曲分南昆和北昆,各自具有鲜明独特性。具体而言,南昆调式以五声音调式为主,北昆调式则以七声音调式为主;在音程表达方面,南昆曲调以平缓见长,北昆曲调则带有明显的大跳音程。除此上述之外,南昆能够换韵和换调,北昆则不行。从词曲结合角度看,南昆在表演中用字较少,多用腔调,北昆则恰恰相反。对比之后发现,南昆戏曲具有鲜明的缠绵特点,北昆则显得刚劲有力。在演唱形式上,南昆戏曲演唱方式较多,有独唱、接唱等,北昆戏曲则比较单一,多由一人演唱。
声音和节奏掌握是昆曲演唱的两种主要技巧,对发音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常听昆曲的朋友都知道,昆曲的演奏技巧极有讲究,也非常细腻。“豁”、“擞”、“叠”、“嚯”是昆曲的四种主要腔法,每一种腔法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表演者会根据自身性格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腔法,而对于行业佼佼者来说,他们有时也会根据曲的内容和表演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进行表演[1]。事实上,任何一名专业表演者都会在历练成长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唱方式,腔法运用也相对固定。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昆曲演唱中,角色扮演者会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和“人物”情绪变化来切换唱腔。
经过几百年的反复锤炼,以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传统戏剧家们的精雕细琢,昆曲的经典形态已经非常成熟,美学体系也已十分完善,形式格范具有很强稳定性,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戏曲美学的最高典范。关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当前有两种观点备受推崇。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创新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生存,是传承和保护昆曲的最佳方式。其理由是,我国传统艺术发展与历史发展都具有很强文化性和连续性,它们从很远的地方流淌过来,又向遥远的未来流去,只有不断添加创新元素,不断生成新的形式,按照不同时间段特征来丰富内容和扩展价值维度,才能保存住昆曲的生命力,而不是在时间进程中逐渐消亡。过程中,充分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是关键,甚至要围绕他们的欣赏要求进行表演,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人认识昆曲,了解昆曲,从而使昆曲得到广泛传播。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传媒发展迅猛,若要创新昆曲并使其传承下去,就必须把握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由表及里地传播昆曲审美价值和艺术气息。但事实上,随着昆曲外在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它的兴趣始终滞留在表象层,昆曲身后的文化底蕴并未得到挖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昆曲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若要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就必须坚持住原汁原味的“经典形态”和“美学格范”,过分追求创新并不利于昆曲传承保护,也不应在昆曲表演中占主流[2]。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经过几百年的雕琢和锤炼,已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且自成体系,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正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也凝聚了一脉相承的儒雅文化和东方美学特征。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昆曲的乐律之优雅、曲文之精美皆为后人所不及。必须要承认的是,现代社会里,传统艺术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但这不等于否定了昆曲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只有那些具备很好文学和艺术修养的人,才懂得欣赏昆曲[3]。如果一味地主张对昆曲进行改革、创新,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客观上都会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破坏作用。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在电影文学中,“剧本”被认为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是基础性工程。没有好剧本来做支撑,即使拿出金牌导演,华丽的演出阵容,现代高科技的使用,也难逃“烂片”的结局。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一剧之本”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本文所提到的“一剧之本”,与电影文学创作中的“一剧之本”不完全相同。所谓“本”,即“本来”,“剧”的“本来”便是内容内涵,包括内容、意义、价值、文化等多项元素。在昆曲传承和保护中强调“一剧之本”,就是要把昆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彰显,而非区关注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尽管在有些时候,内容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呈现,需要通过形式来引入,但这不代表可以“喧宾夺主”。结合现实来看,人们更愿包装昆曲,而作为的创新发展,也仅仅是对昆曲外在表现的一种丰富。
众所周知,昆曲既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场上表演”艺术主体的剧团和艺人便在这一文化形态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4]。之所以要在现阶段昆曲传承保护中强调“一剧之本”,就是要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端正好昆曲的发展态度,帮助越来越多人从“表象”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前提是他们要愿意)。就目前来看,昆曲所展现出的文化形态,更多带有“场上艺术”特征,某种意义上,其兴衰成败更多取决于昆曲院团和从业者的状态好坏。显然,这并不利于昆曲健康发展。众所周知,昆曲近些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两个论调,一是保护传承,二是创新发展,受此影响,昆曲剧团的发展建设维度很长时间未能得到拓展,在自问和反问中徘徊。保护传承论调认为,昆曲从古至今都肩负着发扬传统的重任,所以当代昆曲发展必须视保护传承为己任;而创新发展论调则认为,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在创新基础上来完成,过于保守和守旧的发展观念会让昆曲很难在现代社会里流行起来,因此为了缩小传统与现实的差距,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必须让昆曲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至少在表象看来,或就目前情况看,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是相互矛盾的,而随着冲突内容不断增多,冲突范围不断扩大,冲突性质逐渐加深,冲突时间逐渐拉长,不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创新发展,这两个目的都将无法被达成。更为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会耗费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很多宝贵的表演艺术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消失,这不得不让人怜悯和惋惜[5]。显然,出现这样的局面,恰恰说明人们并没有把握住发展昆曲的关键,更加没能悟透“一剧之本”中“本”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认识“一剧之本”在昆曲传承保护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昆曲若要获得健康发展,就必须同时实现“传承保护”与“改革创新”。古典艺术之所以被奉为“古典”或“经典”,必然有它的原因和道理,一般认为,对于任何一项艺术而言,当其发展达到高峰后,与之相关的一切元素,或全部组成成分,都被视为一种指导性的规范,体系也更加成熟和完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成熟的事物,其改革空间和创新维度就会越来越小[6]。事实上,当昆曲发展达到巅峰后,其改革空间就已经变得极为有限。而对于后人来说,若要让昆曲获得更好发展,就要尽可能延长它的巅峰时间,并在掌握全部规范基础上,通过融合个人(团体)生命感受来进行灵活运用,这也是扩展昆曲发展维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当代艺术表演中,通俗与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加之受市场经济与普世价值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在曲艺演出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昆曲在艺术舞台上所呈现出的状态,与其过去的巅峰状态已有非常大的差距[7]。当前许多从业者在表演昆曲时显得非常不专业,演员唱念不懂四声、分韵、气口、腔格,表演规范性不足,戏的内容、情理,以及意境表达不到位;笛师唱曲能力偏弱,“拍曲”能力自不必多说;鼓师对起板收煞所蕴含的曲理并不十分了解,金锣敲打时机掌握不好,常存在胡乱击打金锣的现象,这些都是通病。很明显,这些都是未能真正领悟昆曲“本来”的表现。
对于任何一名昆曲从业者而言,无论学习经历多与寡,无论表演经验丰富与否,无论资历背景如何,只要能在坚持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去尝试改革创新,使昆曲发展迎合当下环境,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并通过吸引和取悦更多当代年轻人来扩大昆曲市场,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最佳的保护和振兴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昆曲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正在被边缘化,并逐渐形成一种弱势文化形态。在这一大背景下,上述构想更像是一种幻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情势下的昆曲艺术,最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的并不是巅峰时的内容和元素,而是它规范性的、经典性的、传统性的编演方式[8]。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决定昆曲未来能都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深度挖掘昆曲的“本来”内涵,对于正确认识昆曲,提高演出价值,以及传承和保护昆曲,都将是十分有益的。若昆曲的这种具有“传统性、规范性、经典性的核心价值”不存在了,昆曲之本体也一定就不复存在了,昆曲的“本”也就随着时间流失和消亡了,经典将永远存在人们的记忆中[9-10]。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昆曲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已获得巨大反响,随着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在我国文化史和戏曲史上所具有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其古典美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后人,不能悠然自得地躺在历史功劳簿上,正确认识和理解昆曲,是传承和保护昆曲,并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前提。要揭开昆曲“本来”的面纱,真正实现与昆曲的零距离接受,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从历史变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多个角度出发学习昆曲,领悟昆曲精髓。可以肯定地说,正确认识“一剧之本”在当代昆曲传承保护中的价值,明晰“一剧之本”在当代昆曲传承保护中的地位,将有助于使昆曲文化被进一步弘扬,使其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得到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