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宁平
(海原县甘城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宁夏 中卫 755200)
写作教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着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实现创新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与知识阅历都比较少,且逻辑思维还未成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会面临着无从下笔的窘境。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帮助学生从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行创作,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再结合基础的写作锻炼,提升写作能力。
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这种品格和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终身发展,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核心素养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具有新的教育价值,也是教育工作者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就文化基础而言,其最重要的表现是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精神,强调即能坚守传统优秀文化,又能实现创新,勇于探究、开拓进取。自主发展主要强调自主学习和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为更好的实现自我管理奠定思想基础[1]。社会参与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主要有责任担当,尊重一切劳动,积极投入实践中,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与发展。
写作是考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新时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是对语言、思维、情感、文化、科学、理性等资源进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整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写作为基础和切入点,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富有乐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从写作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到语文整科的学习中,实现知识的互相融通,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正因此,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学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并及时捕捉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在进行基本写作训练的同时,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意识,既要强调学生的个人感受,又要将个人感受与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相联结,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写作习惯。这一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项挑战[2]。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强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融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得作文教学模式不但得到优化,这是教师的一种成长与发展。
小学作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与核心素养相联结,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应试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新时期,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是必然趋势,与以往相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在教学与实际训练中强调写作与生活、自然、人文、科学多维度的知识向融合,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科学意识。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进行升级,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发展,力求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形成更加完善的作文教学模式,保证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实现提升。
阅读和积累一直以来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巧妙安排,阅读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学生会将这些技能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在以往教师会根据大纲要求,在学生理解能力范围之内增加课外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要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阅读与积累量,这种增加并非盲目的增加数量,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书籍作为阅读对象,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理解能力、总结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鼓励学生及时将读后感写下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在课堂上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分组交流彼此的阅读经验,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技巧、素材的积累和有效应用。
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思维意识和想象力较为活跃,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向的积极引导,在拥有一定感知能力的前提下,学生在审美鉴赏方面也会有所成长。以阅读和收集素材为前提,学生在阅读中不但学会了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别人生动有趣的笔触下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对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可以零距离感知的世界,运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的起伏跌宕中感受不一样的情感波动,让他们在这种波动中强化共情,进而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如何编写一则童话故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讲故事的乐趣,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现成的故事,分组让学生用采用不同的方式或风格进行演绎,让他们在自己的讲述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走向以及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感受故事的趣味性,进而理解童话故事所必须蕴含的深刻道理。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源不断的优秀素材库,它们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时代的精神,很多优秀的作品也脱胎于传统文化。学生有了基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也就意味着其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够对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咏或其他代表性事物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小学生更为感兴趣的部分,鼓励学生在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事物中寻找写作灵感,收集素材,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写出优秀的作文。比如在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训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妙之处,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规律,教师可以运用精妙绝伦、言简意赅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诗词中学习细腻独到的词语,学习诗人词人在自然景观下对自我感情的抒发、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成长与进步,但这种进步与发展,是以完善且积极的作文教学理念和高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为前提的。学校要根据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的三项内容和具体表现,针对教师对核心素养概念认识不全、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彻底等问题,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助力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写作教学水平[4]。另外,学校定期开展与写作相关的主题研读活动,帮助教师完善与更新教学理念,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更为活泼、有趣、个性化的写作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写作教学离不开阅读,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是共生体,是互相完善与成就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阅读元素,在阅读文本中选择优美的词句、语段进行素材积累,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分析优秀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这种分析要视学生所处年纪的高低进行难易上的划分,比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不应讲解的太过细致和复杂,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对基本的结构和大致轮廓进行简要讲解即可。阅读不仅要讲求数量,还应追求质量。阅读不应该浅尝辄止,而是要适当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这一哲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来增强理解。比如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选择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教师可以设置阅读时间,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固定的阅读时间内锻炼思维,学会在阅读中正确的思考。如在三年级上册的写作练习“猜猜他是谁?”中,教师可以先预先留二十分钟,给学生两到三篇人物描写的文章进行阅读,第一遍阅读时,可以是自由式的,教师不用设置问题和时间,但要在阅读后写下文中主人公外貌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阅读第二篇与第三篇时,教师设置阅读时长,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么训练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转换阅读思维,拓展阅读深度,提升阅读效果,实现以读促写,对后续的写作起到积极的思维引导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化的独立个体,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注重互动的重要性,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稳步且高效的提升作文教学效果。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写作练习中,教师根据写作要求,确定学生要描写的事物,然后根据事物特征进行具体讲解。比如有的学生会选择动物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动物的外貌进行二维或者三维的展现,利用学生喜欢的动漫形式吸引注意力,进而深入描写动物的或淘气或温顺的性格特点,从而达到对动物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有的同学选择植物,花草树木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利用色彩丰富的画面将植物所具有的普遍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味道以及用途方面进行讲解。在进行写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将心中所想全部写出来,这样做是为后续的更难的写作训练夯实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在选择作文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案列,让他们正确理解写作技巧和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创作,感受从易到难的写作过程的乐趣[5]。比如在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写日记”的练习中,教师先从简单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先从时间维度上建立一种秩序化写作,比如上午做了什么、中午做了什么、下午和晚上做了什么,同时有什么感受;学生掌握了时间顺序后,教师可以加大难度,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加入其它人物做了某种事情的经过,这个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事件的描述,最后写出原因。所有的学习都是经过由易到难的过程,作文的创作也是如此,写日记是跨入写作文的第一步,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日复一日的写日记中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
进行写作练习不能忽视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生活的联动,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作文教学资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灵活地开展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将生活中产生的个人感受与写作进行融合,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融通性。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一项写作练习中,要求是续写故事,具体是根据图画推向人物关系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画中找出关键人物,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出情绪与其他人明显不一样的人,这一过程在学生对于人物面部神情的精准判断,这种判断能力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在看出人物不高兴的表情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生活连想起来,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会让自己不开心甚至难过,这种时候也是学生表达欲望最为强烈的时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心中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是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在经验与写作主题的引导下,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开拓写作思路,使得学生有话可说,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在实践中首先要强化阅读广度深度,实现以读促写目标;其次,要积极设置有趣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案例,强调从易到难的写作过程;最后,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