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宁 孙 珺 李启立 于亚男 陈丹丹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2.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烟台 265200)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人体解剖学课程特点为内容繁多,医学名词甚多,抽象难懂,使得学生记忆难度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1]。心是解剖学课程的重点章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大水漫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自主性较差,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果较差[2-3]。因此,如何使学生变成课堂主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解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以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心”的解剖结构为例,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采用多种线上信息化手段,探究混合式教学设计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情况,为解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能识别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会运用解剖知识分析、解释临床问题。人体解剖学课程特点为内容繁多,医学名词甚多,抽象难懂。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单招生占比正逐年增加,还有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文科,生物基础薄弱,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接受性强,对众多抽象的、难懂的名词和结构难以立体建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学生已经对运动系统和内脏进行了系统学习,基本建立起了形态学认知框架,掌握了学习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动手能力强;对解剖学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热衷电子产品,喜欢视频,对3D图像有极大的好奇心,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强,易于接受信息化手段;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弱于反思总结,团队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心的解剖这部分知识相对复杂、立体和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难以理解。本教学设计以“基本、必须、够用和实用”的职教理念为指导,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职教云、微课、微信等线上教学平台,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医学知识的兴趣,为其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节课的内容为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中心的位置、外形和结构,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章节,共2学时。心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通过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血液从静脉吸入,推送到动脉,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定向流动。心脏疾病较常见,本次课的内容将为心脏疾病临床常见症状的分析奠定结构基础。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标准、岗位需求出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掌握心腔内的主要结构及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的位置、体表投影。熟悉心的外形。了解心的血管,心包和心包腔。
2.2 能力目标。能准确找到胸外按压的按压部位。能解剖猪心并找到相关结构。会运用解剖知识分析、解释临床问题。提高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具备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初步急救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具备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脏健康宣教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敬畏和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1 重点:心的位置和心腔的结构。
3.2 难点:心腔内的主要结构及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瓣膜。
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配合适任务;合理定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使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其特点是名词概念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利用生活中事件或者临床中的案例设置有效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减少“教师教,满堂灌”的传统形式,改用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实现有效、高效合作。
我们采用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前,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通过观看微视频等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有停、回放、寻求教师帮助及与同伴在线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课上,教师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提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协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之间则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展示交流、协助讨论,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对知识的意义主动建构。本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教学资源库为依托,课堂教学基于职教云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游戏、维萨里3D解剖APP、微课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结构直观呈现,达到“读中学、问中学、动中学、练中学”。
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不再需要单纯的“严师”,更注重的是教与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注重情感的有效沟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主动性。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涵盖态度、作业、测验、实训等各种项目,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现代化护理人才。
在职教云平台上发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的解剖”微视频,并发布任务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中针对性讲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心心相印”T恤,在相应位置画出心。
导入新课:播放《急诊科医生》心跳骤停急救的影视视频,提出问题:“如果在生活中或者在医院中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时,我们该如何处理?视频中医生正在进行胸外按压,按压的部位在哪里?如何定位?”带着相关问题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环节一:心的位置和外形,教师在半身模型上指出心的位置,在心的模型上指认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分小组辨认模型,之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拿模型讲解,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小组学生互相在同伴身体上找到心尖搏动的位置。
通过在同伴身体上找到心尖搏动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心的位置相关知识的内化。
环节二:心脏的体表投影。根据课前任务,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心心相印”T恤,说明心脏的位置容点评给分。播放胸外按压的教学视频,学生在同伴身体上准确找到胸外按压的部位,并请2位同学上台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心心相印”T恤的绘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作品的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胸外按压知识的延伸,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间的衔接,为学生之后学习《护理学基础》和《急救护理》奠定基础。
环节三:心腔的结构,心脏瓣膜及血流方向。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模型观察心腔结构,使其理解“四腔心”的结构。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心脏4个腔结构的简易图,抽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心腔名称、出入口和重要结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利用维萨里3D解剖APP自主观察心腔的结构。小组讨论: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展示图片,指出该患者的特殊面容为二尖瓣面容,是由二尖瓣狭窄或者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提出问题:二尖瓣的位置?心腔内除了二尖瓣还有哪些瓣膜?学生分组观察模型,观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结构。小组讨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作用。利用动画和大、小循环电动模型,演示房室的舒缩、瓣膜的开闭及心腔内血液的流动方向。小组讨论房室的舒缩、瓣膜的开闭及心腔内血液的流动方向。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房室的舒缩、瓣膜的开闭时的血流方向。请一组学生在心脏结构图上用箭头标出血液流动的方向,讲解房室的舒缩、瓣膜的开闭。
利用模型,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建立直观印象,加深记忆。利用维萨里3D解剖APP自主观察心腔的结构,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比较左右心室壁的厚度,思考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尖瓣面容是护士资格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对接职业资格考试。瓣膜的开闭和房室的舒缩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后续课程《生理学》中要用到的知识。通过课前自学,动画演示,大、小循环电动模型多层次、多方位的观察和教学,学生上台演示,逐一突破难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牢固、长久的记忆。
环节四:联系现实。教师展示四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图片(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提出问题:这几种心是否正常?设置“大家来找茬”小游戏,组织学生发现心的异常,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心腔结构的重要性。将所学解剖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态学改变。
通过联系临床,可以强化解剖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加强锻炼、爱惜身体、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环节五:猪心解剖操作与总结。学生在猪心上指出心腔的出入口,进行心内血流方向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教师示教并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解剖一只猪心,暴露心腔的各个出入口及其瓣膜,找到重要结构并指出。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组内评价。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剖,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实物验证理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记忆。通过心内血流方向实验,使本次课重点、难点内容全面突破,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牢固记忆所学知识。
课后,一方面通过职教云发布检测题检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查阅了解心脏病及其护理保健的相关资料,对家人进行心脏的健康宣教。收集健康宣讲资料并制作海报,将学习成果上传至云平台,同学互评后教师进行点评。对本次课知识的适当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提高沟通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健康宣教打下基础。
心的结构复杂,瓣膜和血流方向抽象晦涩,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职教云平台、维萨里3D解剖APP、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实训操作(猪心解剖)、学生展示(T恤的手工绘制、思维导图、解剖简图),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做、说”为一体,在改善了人体解剖学线下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增加心肺复苏和心脏瓣膜病的相关临床知识,注重多学科之间的理论联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利用图片、视频、小组讨论、汇报、实物操作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解剖学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但是在本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 :部分学生不能够按要求预习,造成课堂效率偏低。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时,部分同学不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