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修复中原真性的探讨
——以长春敷岛寮旧址为例

2022-03-12 07:02李之吉张植萌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真性旧址真实性

李之吉,张植萌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0 引言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历经时代洗礼,岁月变迁.我们在向前走的同时应不忘回顾历史.历史建筑一方面反映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是历史文化的瑰宝;而另一方面对于探索历史和研究史料又具有着重要作用.《威尼斯宪章》中曾说:“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饱含着过去年月的信息而遗存至今,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因此,历史建筑其修复工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对于历史建筑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不仅存在部分历史建筑饱受自然侵害,还存在对历史建筑过渡开发和修复,从而对历史建筑造成损害.根据文物建筑保护法的规定,在有充分依据和把握的前提下,对仍在使用中的文物建筑进行原样整修,修复其局部缺损,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建筑的外观原貌,是合理可行的[1].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再现其史学和美学价值,需要进一步认真探索和研究.

1 历史建筑修复中存在的原真性问题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且能充分反映地域风貌及地段特色,或者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革命运动有关,且具有一定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原真性,广义上指以自然空间界面为基底,依托文脉演变,使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给予世人真情实感.狭义上则指,原真性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孤立出来,其信息具有多重面向性且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时空二维共同作用的结果.长久以来,人们在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强调的保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存在较大误区,认为保存和修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只要遵循“四原”原则,即原结构、原形制、原材料和原工艺;甚至有人认为“一模一样”、“原模原样”的修建就等于真实性,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推敲.同时,有人认为,要把历史建筑修复到某种让人赏心悦目的原有形式,这种想法无疑会引发争议.一方面,这种做法有可能损害历史建筑本体;另一方面,这与我们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的初衷也大相径庭.

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形式和设计、材料和实质、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位置和环境、语言精神和感觉以及其他内外因素.人们以往在进行历史建筑的修复过程中,运用各种加法和减法,企图用现在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建筑伪装成原来的样子,一味追求重现往昔风采,将真迹和虚假的手法进行融合和混淆.无意中“删减”第二历史留下的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本体,甚至毁坏第一历史遗存的真迹.这样修复过的建筑,无疑已经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 历史建筑修复中如何体现原真性原则

在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我们必须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整合.首先,要充分考查验证查阅的建筑文本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保持建筑修复原真性的基础和评价依据.另外,所查阅的建筑文本信息对应性研究,仅仅反映的是历史建筑某一时刻或某一方面的历史信息,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形态和价值.我们要学会分阶段,分时期的进行历史建筑的修复,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和意识,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真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探究建筑本体的作者.作者的真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建筑的特性和历史背景.历史建筑的作者具有独一无二性、无可复制性,作者的真实性为历史建筑赋予独特的光环和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最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保留修复的历史建筑,即使是断壁残垣,但仍保留了原有的以本体性历史价值为核心的物质遗产,其实质是指建筑外观以内的所有物质实体.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不进行实质性改动是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基本要求之一,历史建筑的用途和功能是其价值感受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所以,应该尽可能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用途和功能以及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总之,历史建筑的修复以保持其真实性是历史建筑修复的基础.历史建筑真实性总体上可归为三类:一是历史真迹意义上的真实性,即作者真实性,要求绝对保护真迹的身份、地位和显现;二是文本信息真实性,在修复时要求忠实复原;三是传统做法与现代技艺的碰撞.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我们有以下几种修复策略:一是释放性修复;二是对历史建筑本体加改建的清理;三是关注建筑本体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周边的建筑环境及其他的修复方法.

3 长春市历史建筑敷岛寮旧址修复

3.1 敷岛寮旧址概况

图1 敷岛寮旧址Fig.1 Old site of Fudaoliao

长春敷岛寮旧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松江路398号,保护等级为历史建筑,建筑规模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长春敷岛寮旧址位于西广场西侧,当时西三条通和蓬莱町(今浙江路)三丁目、平安町(今松江路)三丁目之间的长方形地块内,因为靠近敷岛通(今汉口大街),故命名为“敷岛寮”[2].“寮”本意是指宿舍,当时在这个地块里建了两栋完全相同的建筑,一南一北,每栋建筑都成U字形形态排布,中间是公共的庭院空间.一方面,满足日照采光要求;另一方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平台.后来,在两栋建筑之间又建了一栋两层带有拱形外廊的建筑,作为为两栋宿舍提供餐饮等服务的食堂使用,三栋建筑之间用连廊相连.后来北侧的建筑被拆除,建设了浙江路小学,南侧建筑虽然后期改造过,但是保存基本完好.长春敷岛寮旧址为三层砖混结构, 建有一层地下室.其砖混结构建成于1910年代.外墙采用红砖砌筑,窗下墙为剁斧石,红砖墙采用不同的组砌方式,形成复杂的图案变化.长春敷岛寮旧址是这类建筑中规模最大、建造质量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实例(如图1所示).

3.2 敷岛寮旧址修复

3.2.1 敷岛寮旧址现状及破损情况

长春市敷岛寮旧址经历了时代变迁,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其原有建筑面临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面貌已无从考究,只能从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曾经的身影.面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有针对性的、较为完善的修复方法,重现历史真实状态.

从整体上看,长春市敷岛寮旧址主体结构部分已经出现裂缝,外表皮出现大面积砂浆脱落、红砖裸露的情况.居民根据功能和使用需求,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加以改建.电线管网大多裸露在建筑外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加以梳理整合.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优化和提升也是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3.2.2 加建部分的修复

敷岛寮旧址加改建部分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不仅破坏了历史建筑原有的格局,也对其整体外观和视觉效果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加建部分现状Fig.2 Status quo of the addition

首先应对院内的新加建建筑进行拆除处理,对敷岛寮旧址的原始布局进行复原.另外,建筑主体的加建部分主要集中在尽端.为了增加家庭使用面积,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需求,部分住户增设了厨房和储物空间,甚至其他功能房间,这不仅破坏了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和比例,也损害了建筑原本工整对称的外立面.由于加改建时未充分考虑原有结构,造成房屋荷载增加,建筑原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引发主楼基础沉降、墙体局部开裂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众多住户带来了安全隐患, 也对历史建筑造成了损害.同时加改建部分的主体结构不符合相关的构造做法,应予以拆除.

3.2.3 主体结构的加固

长春市敷岛寮旧址是典型的地上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出现结构松散不牢固的情况.砖混结构的墙体发生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因承载力不能满足需求产生的开裂、受剪力作用产生的倾斜和开裂、墙体交界处易形成缝隙.同时砖混结构的整体性较差,容易产生倒塌的现象.关于敷岛寮砖混结构墙体的加固,一方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更换和拆除;另一方面,在加固设计中使用的新材料必须与原有结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外墙的内面以及部分内墙双面将采用“砖缝加固技术”来提高砌体的承载力.首先要小心清除墙面的饰面层,使砖面结构层完全裸露在外,再以扁凿、刮刀等工具对灰缝做抠缝处理,深度不应小于50 mm,同时抠缝过程中应注意对原砖块的保护,抠缝后要及时清洁工作面,再利用压缩机喷枪把配比完成的砂浆喷进砖缝,最后重新粉刷饰面层.另外还可以采用“内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方法,首先铲除墙面原抹灰层,水平砖缝剔深30 cm,铲除已松动的红砖,重新砌筑.砖墙表面清理干净后,绑扎钢筋网,挂置牢固后清理基层.钢筋网与墙面的固定有双面加固与单面加固两种方式.双面加固时,采用S形的φ6钢筋以钻孔对拉,孔间距为800 mm,孔内缝隙以植筋胶填实,并呈梅花状布置.单面加固时,则采用L形φ6的钢筋钻孔后填植筋,孔深180 mm,构造锚固钢筋间距为600 mm,呈梅花状交错排列.再重新补抹20厚混合砂浆,并与原抹灰层做好搭接处理.砖墙加固的措施符合原真性原则,加固技术保护了墙体的原真性与安全性[3].最后,也可采用增设圈梁、构造柱等方法以增加整体性,提高整体抗震和抗弯功能.在不破坏历史建筑本体前提下,逐步修缮破损及病害部位,结构加固采用的技术完整保留了敷岛寮旧址原结构框架,使建筑能健康完整的长久留存下去(如图3所示).

图3 砖混结构现状Fig.3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rick-concrete structure

3.2.4 外围护结构的修复

首先采用释放性修复方法,清除修复对象中没有价值的东西,使其显现原本更有价值的东西.对敷岛寮旧址进行清理,去除各种长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建筑本体和形象的改变.例如砖墙上的涂鸦、泛碱痕迹,厚厚的灰垢、烟熏火燎的痕迹等.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识能力,区分污垢斑渍和材料自身老化所形成的古锈,前者没有美学价值,后者是时光和岁月的沉淀,是一种美的体现,也是历史建筑原真性的体现.如果处理得当,则是其古老性和真实性的珍贵证明.期望通过修复和整理,去除糟粕,将历史建筑原本面貌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图4为门窗结构现状.

图4 门窗结构现状Fig.4 Current situation of door and window structure

敷岛寮旧址主体外围护结构也存在大面积砂浆脱落、内部红砖裸露、局部出现裂缝等现象,需要对表面损坏严重、存在空鼓、裂缝的部分进行修复,分析外墙饰面材料并制作小样;窗下墙的剁斧石部分面层和基层产生空鼓裂缝.在重新更换和修缮的过程中,要重视基层处理和养护工作.屋面修缮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工艺,将屋面恢复为最初模样,使其建筑形象更加真实完整.在保护砖体的情况下,小心剔除残损风化的部分砖体及疏松碎粉、碎块,然后对清水红砖墙面进行清洗.在破损位置处均匀涂抹砖粉同环氧树脂类材料的混合物(同色质),再以平刀修整;而对于存在裂缝现象的砖体可在其裂缝内注入原色质环氧树脂类材料(如高轻度环氧砂浆等),应避免使用膨胀系数过大的水泥材料填充,以防造成不良影响.另外,部分门窗因年久失修,窗框已经完全消失,只留下窗洞,最初的门窗形式已不可考,因此,参考历史照片和现存的部分门窗做法,定制门窗样式进行更换.建筑外立面空调机较多且管线外敷,影响建筑整体外观,须统一进行调整处理.

3.2.5 外部空间环境的梳理

建筑与环境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建筑必须依赖于环境而存在,而环境通过自身的形式和引导,又反作用于建筑.对于重要的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释放性修复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将建筑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也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考虑适量性.在进行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 对建筑本体真实性内涵的理解,不仅要肯定“现状建筑形态特征”的真,还要肯定“现状中所表达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历史的氛围”的真[4].研究的视角也不应局限于单栋建筑,要同其所在地段、所在城市的大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审视,才能作出准确的历史文化定位.敷岛寮位于西三条街与松江路交汇转角处,紧邻道路边缘,缺乏道路绿化与硬质铺装的过渡空间,整个历史建筑主体一览无余,缺乏神秘感.在保证建筑本体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首先清除建筑周边的草本植被,使其以更加清晰明朗的建筑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运用一定的空间组织技巧,通过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使得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图底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历史建筑的地位更加突出,强化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经过反复的对比分析,对周边环境提出以下设计方法:

(1) 环路为岛. 环路为岛是指在历史建筑周围开辟尺度适宜的道路,使环路成为敷岛寮旧址的保护界限.在空间上与其他建筑适当隔离,在视觉上使其更加突出.但这种环路尺度必须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同时要防止交通污染腐蚀历史建筑.

(2) 绿化隔离带. 绿化隔离带是保护历史建筑的一种有效办法.在绿色的衬托下,能够突出敷岛寮旧址的主体地位,植物也能从视觉上调和或消除与邻近建筑的矛盾.因此,以绿化带环绕,不仅可以突出历史建筑,而且还能净化生活环境.

(3) 视觉引入. 视觉引入就是在视觉空间上通过布局设计,达到突出引导的作用.主要通过道路规划设计,采用硬质铺地的处理手法,对地面空间进行划分,起到烘托与强调主体的作用.

4 结论

众所周知,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其概念及原则对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原真性修复是一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现代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原真性展开讨论诠释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应该秉持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态度,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弘扬中华文化瑰宝,珍惜历史财富.

猜你喜欢
真性旧址真实性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油画
建筑原真性探微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