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瑛
(台州学院 党委组织部,浙江 台州 318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4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性时刻,党中央赋予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2021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发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之后,中共台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方案(2021—2025)》(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九富”特色路径(见图1),吹响了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进军号。
图1 台州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九富”特色路径
推动民营经济创富、做强现代产业造富、畅通内外循环聚富、协调收入分配增富、优化公共服务享富、促进城乡统筹奔富、构建文化高地润富、打造美丽台州育富、完善市域治理助富,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推动民营经济创富”和“做强现代产业造富”,主要通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畅通民营经济金融“活水”、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展现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的政治自觉和行为自觉。“民营经济本质上就是‘富民’经济,哪里民营经济发达,哪里的民富程度就高。究其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激发了全社会的创富热情和创新活力。”[2]民营经济是台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制造之都是台州经济的“脊梁”和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创业创新的主阵地。中共台州市委五届五次党代会(2020年1月)提出台州市“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其中就包括“民营经济立市”和“制造之都立业”。台州要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发挥民营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为民营经济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让台州的民营经济继续领跑全国、走向全球;也就是要全力提升台州制造的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工业4.0标杆城市”,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跃升。
“协调收入分配增富”“促进城乡统筹奔富”“构建文化高地润富”这三点体现了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区域平衡、物质与文化一体的协调发展理念。其中,通过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充分就业、完善要素分配机制、统筹财政资源、打造“善行台州”“慈善之都”,着力缩小收入差距这一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通过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建设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深入推动新型城市化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推进未来社区和乡村新社区建设、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制度性通道、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加快推进强村富民、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山区县跨越式发展等举措,提出了缩减城乡、地区和人群差距的路线图,高度契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新高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举措,用城市文明沁润人心,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打造美丽台州育富”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全力打赢生态环境攻坚战、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高标准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争创国家“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台州愿景,为“美丽中国”建设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展现了争先进位的政治担当。
“畅通内外循环聚富”体现了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发展理念。通过聚集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推进融长(长江经济带)接沪(上海)连甬(宁波)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等举措,促进国际国内循环,打造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力场,实现要素畅通、高效配置,支撑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
“优化公共服务享富”“完善市域治理助富”这两点贯彻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公平教育、建设全民共享的健康台州、构建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全面建立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突出民本善治,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整体智治、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台州样本、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城等举措,建设舒心安心放心的低风险社会,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可以说,台州共同富裕“九富”路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共同富裕内涵特征和台州实际,谋划了路径清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既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也体现了先行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①详参央广网《习近平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31日,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031/t20151031_520341735.shtml。“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②详参环球网《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月11日,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1TbhyYP0k2。“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3]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价值所归。
(一)共同富裕是人民共盼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将所有人的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的生产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至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4]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5]。习近平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4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共同富裕是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当前共同富裕的首要目标是消除“三大差异”。没有经济上的高质量发展,消除“三大差异”就是一句空话。以台州市为例,一是以设区市为共富单元,逐步缩小区域差异,以新时代“山海协作”为载体,将推动山区县发展作为突破口,发挥三门、天台、仙居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优质农业、现代旅游业、生态制造业等,在推进山区县跨越式发展上率先突破,努力让山区三县成为生态文明高地、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向往之地。二是加大城乡融合力度和城市反哺农村强度,努力消除城乡差异。人口是未来城市竞争和消除城乡差异的基本盘,城市是辐射乡村的动力源。针对台州“一次城市化”不够彻底、“半城市化”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台州的城市发展要向“二次城市化”迈进,打破“县域经济”路径依赖,突出台州特色,向心发展,在核心区建设中提升城市,在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中建构城市,在融合区块有序开发中丰满城市,打造组团特色鲜明、疏朗有致、开合有度的高能级都市区。以“两市三区大中心”(临海市、温岭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为基本框架,构建台州大中心为城市框架,淡化边界,规划“一张图”,布局“一张网”,建设“一盘棋”,实质性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主导农业,构筑效益农业新优势,以无公害农业为主旋律,大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以全面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建设现代农村经济体系,努力提升乡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缩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既是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框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共同富裕是人民共谋的历史伟业。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逻辑起点,是坚持人民至上,把“人的现代化”贯彻始终,把提升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案》全方位聚集了以人为核心的共同富裕,瞄准群众期盼、所忧所想、最为关心的问题发力,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制定定量发展指标,迭代升级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事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毋庸置疑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共同富裕既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美好社会,也是全体劳动者共建的美丽图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人人享有。没有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6]。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和功能[7]。走深走实“九富”路径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力,持续深挖共富文化基因,夯实共富文化根基。
(一)文化先行培育共同富裕文化。文化是制度产生的土壤,也是制度发挥能效的环境。共同富裕文化先行,就是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上率先突破,培育具有新时代特征、台州印记的共同富裕精神文化,是推动“九富”路径的基础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就蕴含了共同富裕的内核,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容易达成社会共识。所谓共富文化,就是“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就是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助人为乐、行善积德,扶贫济困、悬壶济世”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加快形成“互帮互助、共创共富,富而思进、共创共享”的社会氛围,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创富光荣、共富光荣”的社会价值取向[8]。
(二)发挥造富优势打造创富新格局。创新创造是台州文化的硬核特质。“九富”路径渗透着台州丰富的文化基因,民营经济的优势、创业创新的活力、实体经济的根基、民富民资的底蕴、山海水城的特色、南北协作的成效、和合文化的基因,尤其是善于创造、肯干苦干的精神,是台州现代人文精神的“标签”。“九富”路径凝聚着台州人极富创造力的实践智慧。新的共富目标下,要在形成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和发展权利,人人拥有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构建民营经济创富体系架构上率先突破[9]。台州人凭借敢闯敢冒的勇气、不服输不躺平的志气、先富带后富的豪气,基本实现了全域富裕、全民富裕。但是,口袋富不算富,脑袋富了才是富。有钱不等于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真谛。从中央和省委共同富裕区建设的要求看,台州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差距,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多。尤其是要在长期存在的、影响未来发展的“亚文化”上发力,改变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10],坚持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力,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引领力。
(三)开放“破圈”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台州的海洋文化,本应是开放的、包容的,却在过去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约束下演变为“码头文化”“圈子文化”。改革开放前期,外来人才短期内难于融入当地“圈子”,较难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本地人才回乡创业、外来人才来台州就业,都需要广泛的人脉。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必然会加大吸引人才的难度。一些外来投资商深受台州商人的“抱团”“排外”影响,拿不到项目,入不了市场。尤其是建筑业等服务业,没有强大的人际关系就较难立足。这也导致台州的发展多依靠本地企业。因此,需要用“开放”打破“封闭”的营商文化,通过数字化改革推进社会的变革,通过聚集外来人才改变“熟人社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政府机构依法办事,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大力引进外来资本,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四)慈善为基积极培育社会关爱文化。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之间并非自动链接。财富分配,既要考虑资本收益最大化,又要照顾利益相关者,还要关照非利益相关者,关注员工就业、困难群体、社会事业、工会、社区和国家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凭借艰苦奋斗精神先富了起来。我们发现,台州虽“藏富于民”,但本地企业家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企业家担心当“出头的椽子”,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二是与大海搏斗,向海洋讨生活,金钱本应该成为身外之物,但一些人养成了“过于看重钱”的价值观。为此,全社会要大力推广慈善事业,积极宣传对慈善贡献大的企业家,给荣誉、给地位,让台州商人的“精明”转变为推动共富的文化基因。也要完善地区之间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通过“大手拉小手”,让“先富”走得更稳健、更有底气,让“后富”走得更快速、更有信心[11]。
(五)观念“破局”营造最佳人才生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改变对人才“有用”的认识偏差,“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要素驱动’阶段而不是转到了‘创新驱动’阶段;不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在人才支持上追求确定性,缺乏风险容忍度,以短期效益论英雄,用抓项目的周期来抓人才,用管权力的思维来管人才。”①详参浙江新闻《浙江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2021年12月8日,https://zjnews.zjol.com.cn/gaoceng_developments/yjj/zxbd/202112/t20211208_23467196.shtml。要克服人才“重引进、轻培养”现象,眼睛既要向外也要向内;既要盯住外地资源,也要利用好本地资源。要全方位、全领域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容人才,提升社会对人才的包容度,营造本地人才与外来人才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社会风尚。坚决克服“立马用得上”的狭隘思想,对那些身上带有“酸气”、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人文类、艺术类等学者高看一眼,改善台州的人文环境,摒弃对“文人”的偏见。要当好人才的“保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子女就学、办事、创业环境,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加大文化和教育投入,提升文化素质,办好基础教育,提升台州人民和引进人才的幸福指数。
(六)文化“破题”营造良好的文明环境。逐利性、江湖义气等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每一个城市都需要建构一种具有新时代气质的城市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台州城市精神的内核,连同和合文化等,为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了精神动力。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地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传统民俗民风。要用垦荒精神铸魂,让和合文化融入道德实践,涵养乡风文明,走进市民心中,成为奋发图强、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