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不如看书有收获吗

2022-03-11 07:45唐义诚陈祉妍
发明与创新 2022年7期
关键词:右脑声像大脑

◆唐义诚 池 文 陈祉妍

流言: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是被动接收信息,所以听书不如看书有收获。

真相:听书可以解放疲劳的双眼,很适合碎片化的阅读环境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听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我们主动参与。

大脑无论是对文字还是对语言的信息处理,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进行分析和理解。声音信号从采集到大脑形成编码,与视觉信号处理的过程类似,大脑都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

贮存——视像和声像的短暂储存

人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24小时工作的监控摄像头,记录所有它看到、听到的影像。大脑会对其进行短暂的存储,以便后续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

这种短暂的存储过程被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命名为视像存储和声像存储。以声像存储为例,不妨回忆—下我们平时理解日常会话时的复杂过程,声像存储的作用就变得清楚明了——它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聆听声音里包含的信息,故而我们常常在声音消失后仍能 听到”它们。

识别——过滤

在短暂的存储过后,大脑开始不断对看到、听到的信息进行过滤,排除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用的信息上。这时,由于成年人平时接触到的大量视觉信息都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大脑就认为文字对你至关重要,于是优先检索出这部分的内容,再交由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去分析和理解。

声音也是如此,大脑会自动过滤一些不重要的虫鸣鸟叫、机械轰响,专注于言语会话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的语言环境影响下,人体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可以只对声音刺激中某些特定的特征做出反应。

记忆——遗觉象

儿童对文字和语言的需求和依赖远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大脑在刺激信号传入后仍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如实地记录所听、所见,这种现象被称为遗觉象。有意思的是,许多人以为只有视觉信息才会像照片一样印在儿童的脑海中,但实际上,除视觉遗觉象外,还有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触觉遗觉象等,只不过这种记忆形式很少能保留到成年期。

理解——声音的符号化

在阅读时,左右大脑的分工是不同的: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记。

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在阅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从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联系。右脑分析一句话如“猫在睡觉”时,影像库中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

听书比看书还多了一道声音的符号化工序。汉字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右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如果需要记住这个词,大脑努力去记忆的是这些字,而不是声音本身。因此,听书对大脑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

综上可知,以电信号的形式编码,同样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大脑并不会去区分文字和语言谁主动、谁被动,相比“百闻不如一见”,大脑或许更认同“所听即所见”。

辟谣专家:唐义诚 池 文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复核专家: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品方:科学辟谣平台(微信公众号:Science_Facts)

猜你喜欢
右脑声像大脑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右脑开发是谎言
我有爱迪生的右脑
基于声像档案管理强化谈企业科技发展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