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松 薛武更
100075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饮食习惯的调整,均具有血脂、血压升高表现,影响心脏、脑供血,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中患者因心脏动脉及其相关微血管,在循环中出现的障碍病变称为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依照疾病机制,划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类型,二者均会对患者心脏供血、供氧能力产生明显影响[1]。当患者脑供血不足时导致异常,称为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有脑梗死、脑出血等,在发作后会因脑部供血不足,形成半暗区域,进而影响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疾病康复与预后质量[2]。现阶段,受国内居民生活方式、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为慢性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因此临床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善、物理疗法、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控制疾病风险,提高防治效果。社区防治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案,其主要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延续性康复管理内容,帮助其提高疾病认知能力,保证疾病治疗效果。本文重点评估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危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9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88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0例;年龄62~78岁,平均(70.01±1.59)岁;文化程度:大专7 例,高中和中专14 例,初中和小学17例,文盲6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64~75 岁,平均(69.55±1.81)岁;文化程度:大专6 例,高中和中专13 例,初中和小学16 例,文盲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共同商讨后通过,并对书面文件进行了颁布。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专科检查后,均可归为心脑血管病范畴,且有不同程度疾病症状伴随发生;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病历资料无缺失;④肝、肾器官无异常,无严重障碍性疾病;⑤临床配合度较高。
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②伴有恶性肿瘤疾病;③正常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基本丧失;④精神状态较差者;⑤身体素质及耐受性差者;⑥研究期间,受个体和其他因素影响,中途退出研究者。
方法:⑴对照组开展常规管理,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负责,对就诊患者进行基础的口头宣教,内容以心脑血管病相关知识为主,对其临床症状进行简单询问。⑵观察组开展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基础评估:开展社区问卷调查,针对群体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了解其各项基础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手术史,家族遗传史、药物治疗周期等,然后统计资料,制作电子病历档案[3]。②疾病知识教育:社区公示栏中张贴常见疾病的宣传海报,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对应讲座活动,重点讲解内容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诱因、具体临床表现、危害性、防治措施等,鼓励全部患者参与,耐心答疑解惑。③定期检查:临床工作人员还应监督患者定期检查,测量血压、血糖水平,了解老年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并对具体指标进行记录;对于效果欠佳患者,还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询问其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情况,为患者提供对应建议[4]。④跟踪随访: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常见疾病防治策略,并组建微信群,对老年患者进行指导,针对部分年龄较大、操作能力较弱患者,还可采取电话、上门探视等措施,为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治疗配合度[5]。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包括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防治依从性评分、满意度评分。②比较两组风险因素异常率,包括心电图异常、体重指数异常、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防治依从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 防治依从性评分 满意度评分对照组 44 75.64±6.92 76.38±7.05 76.55±7.28观察组 44 89.13±2.56 90.15±2.07 89.98±2.74 t 12.13 12.43 11.45 P 0.00 0.00 0.00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异常率比较:观察组心电图、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异常率比较[n(%)]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在诱发病因方面,高危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炎、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代谢异常、吸烟酗酒、脑缺血病史、家族史等,均可对老年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6]。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因此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治疗,同时保证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较好控制效果。大部分患者受个人认知因素影响,会出现不按时服药、换药等现象,随意更改治疗方案,导致疾病相关指标控制不佳,影响整体疗效,增加疾病恶化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外,还应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水平,使其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对提高机体康复能力、控制疾病提供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防治依从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心电图、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开展康复一体化管理,可从社区内老年患者病历档案制作着手,通过调查分析,统计记录,完善其个人信息;同时进行海报张贴、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不仅能够帮助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对自身疾病观念进行纠正,还能对焦虑、恐惧、无助感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缓解,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更好提高老年患者治疗自信心与治疗配合度[7]。而且在给予康复指导前,充分对患者健康程度、行为习惯进行评估,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的个性化水平,减少患者康复配合难度,提高坚持效率,养成更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另外,血压、血脂、血糖指标的定期检测,生活习惯指导,还能够对老年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在为患者提供答疑服务的同时,较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稳定病情,提高预后效果[8]。患者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有助于提升其信任感,形成良性循环,积极遵医用药,减少擅自减药、停药等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健康知识掌握度、防治依从性、满意度,降低心电图、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