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正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坚持创新赋能,激发数字经济新活力,数字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和融合贯通,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并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整体部署,要求更好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以及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升等目标。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民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政府今天所面对的治理对象不再是高度同质的结构化整体,而是显著异质的原子化个体。这种情况下,若依赖传统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的线下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才能做到精准治理,而这样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是大多数位于治理“一线”的基层政府所不具备的。因此,走向信息化、电子化和数字化是我国治理改革的必由之路。这一方向既是政府的主动作为,也是政府的被动选择。一方面,政府将数字化技术手段纳入治理工具栏可以大幅提高其治理效率,降低其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正日益融入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民众生产、生活底层架构的一部分。
政府的治理变革主要从两个维度开展,即观念转型与工具革新,其中工具革新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就是技术升级。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出现了诸多变化。空间上,数字通信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得以往由户籍制度围筑的高墙逐渐瓦解,各地政府在治理领域开始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时间上,加持人工智能技术的治理活动对人力的要求降低,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逐步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权力上,政府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权责划分与流程再造使得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权力得以整合,民众在获取公共服务时能够享受到“最多跑一次”的便捷体验。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使政府的治理活动更加智慧化。政策决策上,海量数据与超强算力的结合使政府能够更加系统、清晰地了解各种事务背后的运行逻辑,从而做出更加智慧、合理的决策。在治理活动中,数字化技术也能够帮助政府更加迅速、精准地识别治理问题、选择治理工具并寻求治理方案。
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全面推进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协同治理、支撑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有力引擎。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得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使得政府在日常的治理活动中有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治理工具;另一方面,数字化监管和服务也同样大大方便了政府的各个部门。正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监管部门足不出户便可洞悉监管对象的种种违法违规的迹象;也使得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供选择的更多、效率更高、获得反馈更及时,进而满意度也更高、效果也更好。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市场监管与服务模式。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9%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年均增长12.5%,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4.1%,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15%。
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管与服务在推动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行业监管与服务的数字化又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打造数字政府、数字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治理转型、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要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建筑法修订加快推进,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担保和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工程造价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广泛推行。符合建筑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 万人以上。
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许多行业监管内容逐步转变为服务内容,形成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的新型政企关系。“宽进严管”“容错受理”成为行政监管活动中的新原则,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度减少,建筑市场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便了企业群众,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行业监管重点由监督实体转向以企业市场行为为主,由监管企业向为企业提供服务转变。在监督检查活动中,全部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大幅度提高了政府监管效能。同时,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压缩招标投标工程范围、放宽投标单位资格,建立统一开放市场、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和智能新型建造方式、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建筑业的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建筑业行业监管与服务部门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构建监管服务平台,促进行业监管与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升审批便利化程度,助推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施工许可、合同履约跟踪监管中的应用,也为全面实现信息在建筑市场监管职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供了可能,为未来行业监管与服务的智能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建筑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及治理能力变革提供了契机,为建筑业政府监管与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治理理念的转变。作为行业主体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发展将从监管源头打破原有监管壁垒,推动政企互动方式创新,推动行业监管与服务实现从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安全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全参与方的数字化监管覆盖,推动实现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违法线索互联、部门区域及中央地方多方网络协同,促进行业共生合作,推动行业治理理念从“单向监管”向“共生治理”转变。二是监管机制更完善。随着建筑业市场主体数据信息的丰富以及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为监管流程再造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扎实基础,也为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行业监管体系提供有效支撑,建筑产业将形成政府权力运行与行业自治相结合的全新治理机制,开放、扁平化的治理结构。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行业监管体系的建立也将推动工程企业准入、工程信息服务、工程政务审核、企业违规惩戒等政务服务实现从“封闭循环”向“开放进化”发展,促进监管机制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升级,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发展。
随着建筑业政府监管与服务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断提升着监管和服务能力,并在推进着监管模式的创新。通过应用可视设备、物联网设备和互联网交易平台采集施工现场及市场交易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形成监管依据,将现场执法检查的结果实时反馈给市场监管和交易监管,完善市场管理,构建“市场+现场”两场闭合联动机制。以数据驱动来提升工程争议追溯、工程调解论证、工程事故调查、工程资源撮合等行业协调能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科学决策,提升决策能力。
在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下,行业监管与服务的数字化在推动政府监管与服务水平升级的同时,必将为整个建筑业的变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助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