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 姜昆 孙怡鑫 赵福昌
摘要本文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将科研育人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科研育人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建设”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及对策,希望对高校探索新时代科研育人道路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科研育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16
1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
近代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望前辈们的人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靠的不仅仅是先天的智力,还有后天的科研素养、科研品质、科研作风等塑造与培养,科研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不同,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注重理论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位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体现。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求实探索精神,独立科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宽广国际视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尤其注重发挥导师对学生在科研资源的运用、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引导作用。
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深化改革驱动科研育人,构建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研育人评价机制,强化“科研的核心是育人”的共同认知,将“育人”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科研育人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将科研育人贯通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
2.1明确科学研究的目的,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科技兴则民族興,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频繁受到打压,科学家在海外常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只有祖国科技实力强大了,科学家在国际上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杂交水稻到青蒿素,从“神舟”到“天问”,这些成就背后是科学家对科技报国初心和使命的自觉践行。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意味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更需要践行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研究生培养,应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科学报国、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发扬并传承下去。
2.2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研究生培养是科研育人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世界观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而科学的人生观则有利于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因此,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意识到若想做学问,需先学会做人,树立远大理想,胸怀报国之志。
所谓科学的世界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是支撑我们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科学的人生观,即共产主义人生观,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高尚的人生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生问题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其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等观念,进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是科研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世界观人生观课程;在学术指导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会科学的三观对科研的导向作用;组织师生交流会,利用影像实例等资料教导研究生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3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成为创新人才的第一步,是具备科学精神,而若想追寻科学精神,必须要有求真求实的作风。换句话说,所谓“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对“求真”与“求实”的概括总结。
“求真”意味着敢于批判质疑。科学的进步来源于质疑,没有质疑就无法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导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养成敢于批判质疑的习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求实”意味着追求真理,诚实守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发展迅速,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正在悄然滋长,对我国科研环境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为了使这种浮躁的学风不再蔓延,我们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术诚信的观念,具体来说,必须从研究生教育上入手,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促进学术自律,切实提升科学道德水平。
“求真求实”的科学道路是孤独且漫长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甚至坎坷,但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唯一道路,也是每一位研究生必备的能力。
2.4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科学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发表更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完成的,前者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后者则需要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的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团队合作可以获得更大的科研产出。不同的科学家有各自钻研的方向与擅长的领域,其涉及的范围不会太广,但很多研究需要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大,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其复杂程度高,涉及的科研领域多,研究难度大,这种情况下由一个人从头做到尾是不现实的,团队合作就成了必由之路。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集体突破,许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团队合作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简单加和。团队之间、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直接关系到团队运行的效率,进而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读研过程中,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团队合作形式为课题组(实验室)内不同导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后者尤为重要。每个实验室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科研特色与优势,实验室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不同研究思路的碰撞,它能够推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升华,也有助于研究生真正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
2.5形成严谨的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科学研究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科学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的繁荣程度,因此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的科学道德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
作为研究生科研生涯的领路人,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教育学生把严格自律作为终身要求,同时要采取必要举措监督日常的科研活动,防范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3科研育人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建设
3.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进一步探索党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模式,例如进行师生党支部共建,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全员育人作用,利用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强化研究生党员教育成效,增强科研品德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党员获得政治觉悟和学术业务双进步,获得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双丰收。多渠道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旨在通过交流,进一步发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促进和谐导学关系的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2将创新能力训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搭建良好育人平台
完善以研究中心为基础的PI制,建立科学的育人体系、搭建优良的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打造一支高水平导师组育人队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氛围及学术引领,探索创新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增强交叉创新环节,开设一批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满足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形成新型教学体系。将高端学术论坛、讲座以及会议承办等学术活动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与动态、开阔科研思路。
3.3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从事前沿性、创新性研究中的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要“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要“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导师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做创新性工作,构建“导师制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科研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和启发,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科研团队优势,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和优良的人才交流机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氛围及学术引领,探索创新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相关活动,例如研究生创新论坛、研究生奖学金答辩会,锻炼研究生科研学术报告能力,考察研究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态度、科研工作量,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责任,密切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引领作用,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教育学生把严格自律作为终身要求,同时要采取必要举措监督日常的科研活动,防范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做好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3.4树立积极的科研导向,改革评审方式
淡化“SCI至上”“影响因子至上”的各类评价标准,例如在各类奖学金评审、各类优秀评审过程中重点考察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创新性思维,强化质量,淡化数量,不设置论文数等指标,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把参与科研学术活动、主讲前沿讲座、课题研究进展报告等科研能力培养与锻炼环节列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利用中期考核实现分流筛选,促进研究生在考核中总结经验补足短板自我提升。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提升研究生論文质量的规定,在严格把关论文质量的同时加强原始数据审核,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
3.5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科研育人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和关键,要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严格把控教师准入和资格审核,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不断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导师从“用研究生”到“育研究生”理念的转变,将导师的科研能力转化为“培育研究生”的能力。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认定、招生资格审核、职责与权利、考核与奖惩以及日常组织管理等与师德师风考查结合起来。
*通讯作者:赵福昌
参考文献
[1]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00(003):115-117.
[2]刘兆波.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9(29).
[3]樊鹏.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突破[J].领导科学论坛,2017,000(007):57-59.
[4]李怡霏,居占杰.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89-95.
[5]何文,张旭东,毕志英.做好硕士研究生的引路人[J].教育教学论坛, 2014(09):85-87.
[6]王利群,赵晓杰,甄明.遵严谨,杜浮躁——基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3.
[7]陈颖欣.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互动对团队合作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