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心难测,世情如霜。
普通人的想法尚且难以揣测,帝王的心思更是难以琢磨,不可预料。
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汉景帝精于谋略,城府深沉,他的一生不像父亲汉文帝那样顺遂,一代仁君,千古流芳;也不像儿子汉武帝那样霸气,征伐匈奴,开疆拓土。
在父亲和儿子光环的照耀下,汉景帝似乎寻常了很多,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赞他的说他是仁君,骂他的说他刻薄寡恩、冷酷残忍。
历史风流云散,是是非非难以定论,汉景帝有功也有过,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才使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沾上人间烟火气,真实且复杂。
汉景帝一朝,最大的政治危机是吴楚七国之乱,其实,此次叛乱在景帝还是太子时就埋下了祸根。
景帝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进京来,和景帝一起吃饭下棋,刚开始气氛挺融洽,后来俩人发生了矛盾,吴太子骄纵跋扈,出言不逊,景帝拿棋盘向吴太子头上砸去,吴太子当场被砸死了,汉文帝听闻后大为震惊。
这件事直接引发了吴国的怨恨,导致吴国和朝廷的关系十分紧张。
汉文帝派人把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但吴王刘濞拒不接收,他气呼呼地说:
“天下刘姓一家人,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给我送回来?”
文帝只好将吴太子的遗体又送回长安下葬,吴王刘濞从此不再遵从藩王之礼,自称有病,再也不到长安朝见天子。
吴国富甲一方,势可敌国,国内有铜山可以铸钱,还能煮盐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当时就有传言说,吴王装病是要谋反。但汉文帝听了吴国使者的谏言,顺势而为,赐给吴王坐几和手杖,允许他作为老者可以不进京。
吴王刘濞得到赦免后,紧张的局势逐渐缓解,叛乱一事就此作罢。
景帝即位后,为了防止诸侯势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藩。
景帝连续削藩,天下诸侯惊恐不安。
削到吴地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发动了叛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削藩激烈强硬,七国叛乱势在必然,矛盾冲突到最大时,双方的战火一触即发,非一人之过。
然而景帝不考虑后果,暴怒杀人,给人留下暴躁易怒,气量狭小的坏印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平定七国之乱,是景帝一生最大的功绩,但景帝在平叛过程中的表现,却留下了一生洗不去的污点。
七国一反,景帝方寸大乱,平叛的大军还没有出发,朝廷内突然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建议削藩的晁错身穿朝服被腰斩于市。
晁错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还是太子时就充当他的智囊,陪伴教导他二十多年,俩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景帝即位后,晁错位列三公,深受重用,和景帝谈论国事,晁错的建议每次都会被采纳,甚至法令都因为晁错的进言而多次更改。以致于朝堂之上只要是晁错提出的建议,基本没一个人反对。
晁错对景帝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削藩引起群情激奋,晁错的父亲赶到京城,劝晁错放弃削藩,晁错不听,说,不削藩,天子地位不稳,宗庙不安。
他的父亲说,刘氏安定了,晁氏就危险了。回家后服毒自杀,以此死谏,晁错还是不听。
死之前,晁错的父亲说,我不忍心看着大祸殃及我身。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
叛乱发生后,景帝竟第一时间听信谗言,想通过杀晁错平息诸侯的怒火,景帝说:“我不会为了天下怜惜一个人。”
景帝御笔亲批杀晁错时,晁错毫不知情,还以为景帝宣召是进宫商议大事,却被骗至东市,身穿朝服被腰斩。与此同时,被诛族。
杀了晁错,事情并没有向景帝期待的方向发展,反而证明景帝此举是大错特错。晁错死后,景帝问从前线回来的邓公,你刚从前线回来,晁错死了,吴楚军退了吗?
邓公说,吴王为今日的造反,苦心准备了数十年,因为削地才发怒叛乱,杀晁错只是个口号,他的用心全不在晁错身上。我担心杀了晁错,天下有识之士从此噤声了。
景帝问,为什么呢?
邓公回答,晁错担心诸侯坐大,难以控制,因此要削地来提高中央的地位,這是有利万代的大事。
计划刚实施,晁错被杀,这是内封忠臣之口,外为叛乱者报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实在不应该。
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回答,您说得对,我也非常遗憾。
“诛晁错,清君侧”只是个幌子,晁错杀或不杀,七国还是要反。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景帝还是把晁错当作一枚棋子牺牲掉。
晁错被杀有他自身的原因,后世对于晁错之死也是众说纷纭,但这明显是个冤案。
景帝明君的光环之下,沾满了一代忠臣的鲜血和眼泪,潜藏着怯懦伪善,凉薄无情的阴影。
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起用周亚夫仅仅三个月就平定了,但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最后也不得善终,他被冤枉谋反,关进了大牢,周亚夫愤而绝食,吐血而亡。
苏辙评价汉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冤杀恩师,苛待功臣,使汉景帝备受世人诟病,虽然和父亲汉文帝一起并称为盛世明君,但很多人认为汉景帝担不起一代仁君的美誉。这是景帝的不足,也是他人生的缺憾。
汉景帝时,前朝不太平,后宫也不消停,一群女人个个不是盏省油的灯。
先是薄太后干涉景帝的婚姻,景帝刚被立为太子时,薄太后就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从娘家后辈中选了一位薄姓女子指定为太子妃。
汉景帝并不喜欢这位薄姓女子,但碍于薄太后,登基后还是封了薄氏为皇后,薄皇后和景帝做了二十几年夫妻,既无宠也无子,薄太后去世后,景帝就废了薄皇后,薄皇后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熬走了薄太后,又迎来了窦太后,这位老太太是个更厉害的主,薄太后僅仅是干婚,而窦太后干政。
窦太后宠爱小儿子梁王刘武,一直想让刘武接景帝的班当皇帝。
一次家宴,酒酣耳热之际,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千秋之后传位梁王。窦太后一听,喜上眉梢。
但这话并不是景帝的真心话,他只是为了讨好窦太后。景帝随口乱说,可害苦了大臣。
窦婴作为窦太后的侄子,参加了这次家宴,他听到景帝的话,立马站起来反对,因此惹恼了窦太后,逐渐被疏远。
太子刘荣被废后,窦太后又跳出来,再一次要求景帝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景帝跪席,举身满口答应,一转身立即召大臣商议。
此事不合祖制,大臣当然不同意,以袁盎为首的大臣进谏窦太后,给窦太后讲了春秋时宋宣公传位给他弟弟,结果导致后世子孙兄弟相残,为了帝位杀来杀去,以致宋国大乱,整整折腾了五代才平息。
窦太后听后,幡然醒悟,立即打发一直待在京城的梁王回封国去。梁王却因此恨上了袁盎,并胆大包天派刺客杀了袁盎等参与此事的十几位大臣。
汉景帝不想得罪母亲,躲在幕后,把大臣推出去当挡箭牌,结果,一群忠心的大臣死于非命。
他有无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帝王的权谋。
祖母和母亲都是狠角色,汉景帝自己的后宫更是暗流涌动,嫔妃为给儿子谋求太子之位,斗得你死我活。
汉景帝宠爱栗姬,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心胸狭窄,头脑简单,得罪了长公主,又失宠于汉景帝,王美人趁机联合长公主斗败了栗姬,导致太子刘荣被废,栗姬被诛族。刘荣被废后,又被酷吏郅都逼死,汉景帝不仅不追究郅都的罪责,还在窦太后面前为郅都开脱,重用郅都,以致史学界普遍认为汉景帝才是逼死刘荣的主谋。诛族栗姬,逼死亲子,大大抹黑了景帝的光辉形象,揭开了盛世温情脉脉的面纱,裸露出封建帝王的专制残酷,凉薄无情。
汉景帝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有残忍冷酷的一面,也有仁政爱民的一面。
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把老百姓的赋税降到最低,景帝在位期间,是中国古代田税最低的时代;
他反对豪强的奢侈之风,极力打击权贵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
他大力改革刑制,废除肉刑这一彪炳史册的壮举,却在民间留下“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的差评,汉景帝清除了其中的弊病,真正将减轻刑罚这一仁政措施落到实处。
景帝的一些做法确实显得残忍无情,但从治国理政上看,他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人性是复杂的,看待一个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性的高处有慈悲和关爱,而在人性的阴暗处也有妄心和邪念,没有谁是完美的。
《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话: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意思是说:人有大的美德,就不去过问他的小节;人有大的荣誉,就不要挑剔小的毛病。
面对复杂的人性,不要用纯粹的眼光去要求它,学会包容,容纳他人的不足,才能成就自己待人的圆满。(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