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还是“基于儿童”

2022-03-11 11:24徐晓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车意愿矛盾

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开展活动,尽责地请孩子们表达意愿,在征求孩子们意见后严格遵照集体表决的结果执行,可是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整个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不难发现,是教师的认识与孩子的认识之间的三个矛盾导致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消极情绪。

矛盾一:教师的“想当然”与孩子的“不以为然”

案例中的教师有两个“想当然”,而孩子却“不以为然”。

第一个“想当然”是,教师认为孩子玩小车时玩不到几分钟就换品种是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教师不能放任孩子的兴趣这样变来变去,所以教师觉得四种小车里开放两种给孩子选择就够了,个别孩子的意愿被教师忽略了。

第二个“想当然”是,当小洲提出自己力气小,骑不动小车,想玩独轮小推车时,教师认为,与小洲个头差不多的女孩骑小车没有问题,那么小洲骑小车也一定是没有问题的。教师仅仅从能力的角度来裁定要不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内心体验。孩子内心的真实意愿不被教师重视,所以孩子觉得委屈,哪怕教师尝试了各种办法鼓励和引导他,他还是不愿意去骑小车,一直抗拒参加这个由教师和大部分同伴一起决定的骑小车活动。

教师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一厢情愿地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实施某种教育行为,孩子恐怕不会领情。

矛盾二:教师眼中的“自主”与孩子眼中的“自主”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与教师对自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孩子对自主的理解是,“我”要自己决定该做些什么,而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教师则认为,孩子们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形成“统一意见”,就体现了自主,其他小部分孩子尽管可能有不同想法,但仍需要服从集体的决定。

矛盾三:教师心中的原则与孩子的个体需求

案例中,教师有很多的原则。比如,教師认为,面对那么多种车必须有个选择;又如,教师认为,规则制定了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要乱。在这两个严格执行的“原则”下,孩子真实的意愿被压制了,孩子肯定不开心。

如果教师选择忽视甚至压制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和意愿,那么这样的教育实践就不是真正的“为了儿童”。我们只有从“为了儿童”转变为“基于儿童”,多倾听儿童的观点或意见,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读懂儿童,想儿童之所想,才能真正支持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福建三明市妇联幼儿园 徐晓梅)

3727500338248

猜你喜欢
小车意愿矛盾
追车
矛盾的我
积木小车
“矛盾多发”可怕吗?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去修理厂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