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摘要:四川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应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目前四川的物流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程度不高,在迎来国际门户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在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实现错位竞争的情况下,完善交通网络、培育城乡物流一体化载体,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四川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渐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推进物流企业的相互协作,完善城乡物流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乡物流;一体化
“一带一路”布局覆盖人口数量大约有44亿,沿线GDP约有23万亿美元,大约占全球GDP的31.1%,预计未来十年内该比重还将大幅度上升[1]。在“一带一路”框架中,物流作为该框架发展的主要支撑,联系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产业。城乡物流一体化旨在联系“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好促进“一带一路”机制高效、长远发展。四川作为全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和西部经济大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作用,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实施城乡物流一体化,有利于四川经济健康、快速、持续、长远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中,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概况
(一)基本情况
自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全省主动出击,精准切入,既加快提升硬件“联通”,也创新软件“契合”,既积极“引进来”,又勇敢“走出去”,既建设载体的“吸纳”,又发展产业的“推动”。近年来,四川就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产业园、中国遂宁、东盟国际产业园等项目与相关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国家产业园区和创新示范区,也正在成为四川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不仅拉近了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心理距离,也加强了双方现实合作。2020年,四川全省社会物流总额71218.9亿元,增长2.7%,社会物流总费用7273.8亿元,增长2.5%。2020年,四川全省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60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8万吨,同比增速36%。近三年,四川社会物流总额和社会物流总费用之间的比值分别为15.8%、15.2%和14.9%,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迅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也在逐年下降,说明物流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深圳的13%以下,发达国家美国的11%、日本的12%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特点
(一)优越的西部国际门户地位
四川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地理位置上虽然不能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提并论,但在西部地区还是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作为第一批通过的国家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形成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主枢纽,大湾镇站、淮州新城站、空港南货站、德阳黄许站等场站为辅港的“一主多辅”发展格局,是“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经济发展高地、“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和金青新“一带一路”大港区的核心支撑。成都陆港枢纽区采用“轴辐式”布局理念,通过与国际国内重要物流节点的合作,实现国家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班列组织、干支运输的“7+11+5”国家物流骨干体系。
(二)四川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四川自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政策以来,成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19年成都市GDP达17012.65亿元,2020年GDP达到17716.70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019年的5822.7亿元到2020年的7154.2亿元,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总额3384.3億元。“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保税贸易增势良好,成都高新整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5491.7亿元,增长26.8%,贸易总额稳居全国同类保税区首位。自贸试验区改革纵深推进,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资本数,均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3]。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四川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五大现代产业增长可喜,物流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逆势上扬,保税物流发展迅速等特点,但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物流效率低下,城乡物流一体化亟待优化
自2015年以来,四川的社会物流总额逐年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率最低也在14.9%,远远高于上海、北京、深圳、苏州等地的14%以下,更不能与发达的英国10.1%、美国10.5%、日本11.4%等相比,说明四川物流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究其原因还是四川尚未形成城乡物流一体化完善的信息和交通运输体系,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无缝对接”;不同地区之间,物流协作和融合程度不够,中心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而涉及“最后一公里”的广大乡村物流体系还未构建好,降低了物流效率,城乡物流一体化提升空间很大。
(二)物流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逐渐完善
物流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信息的规范和完善,物流基础装备的改进。虽然四川建立了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社会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推进物流市场资源整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全省物流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社会物流信息不对称、不准确、不及时及信息孤岛问题依然突出。物流企业自身发展参差不齐,利用物流信息配置资源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信息化的道路还很长。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智慧物流的数字化平台的不断搭建和完善、自动化仓储的改善、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应用、无人配送、智能快件箱以及“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系统的完善等,都将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也必然给物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物流城乡一体化策略
(一)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综合运输体系
1.科学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实现错位竞争
四川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资源和特色,物流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成都作为全省物流主枢纽的核心城市,在全省物流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依托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和国际物流,成为西部物流企业聚集度最高的物流发展区。泸州宜宾乐山是难得的港口城市,有着建设出海通道和集装箱码头的天然优势;同时,这里也是“川滇渝黔”的交界,有着成渝、内昆、成贵铁路和成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以及泸州、宜宾机场等,便利的交通是构建“水公铁空”联运物流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也是建设临港物流园区,促进化工、大件、机械、特色农产品、酒业物流的重要基地。川东北的南充达州广安,处于“川陕鄂渝”结合部,陆路交通发达,有成达、襄渝、兰渝、广巴铁路,也有包茂、兰海、沪蓉、巴陕、南大梁高速公路,还有南充机场、达州机场以及南充港、广元港等交通优势,利用该地区油气化工、新能源建材生产基地,促进油气化工、建材、机械、商贸、丝绸纺织和农产品物流发展,建立川东北物流增长基地。攀枝花和西昌地处“川滇”结合部和雅安地处“川藏”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成昆铁路和京昆高速公路、西昌机场、攀枝花机场以及金沙江的交通优势,结合当地特色的水果、花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及攀钢、攀矿等钢铁、矿产资源,建立特色矿产、农产品物流园,促进当地特色钢铁、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商贸和应急物流中心。川北的绵阳广元,地处四川北上的黄金通道,是“川陕甘”的结合部,有着成绵乐城际通道、宝成、兰渝、成兰铁路以及京昆、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绵阳机场、广元机场的交通优势,绵阳科技城较为成熟的电子科技产业,建设电子产品、商贸、煤炭、特色农产品和绿色物流发展。川中的遂宁、内江、自贡、资阳是成渝经济中心地带,有着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成本优势,交通体系中包含成渝、内昆、沪蓉铁路以及成渝、遂渝、成安渝、遂资眉、隆纳高速公路以及成都天府机场的交通优势,建立成渝配套的产业中转物流,建设川中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促进商贸、农产品和绿色物流发展的川中物流重要基地。
2.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物流通道的建设,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四川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四川的航空运输以“一核两翼、多点N网”为总体布局,打造成都“一市两场”的航空物流核心,双流机场开通多达84条国际航线,新建的天府国际机场以“国际多直达、国内全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打开了四川的国际国内通道。省内支线除了成德绵的北翼、泸州自贡宜宾的南翼以外,也有九寨沟、绵阳、广元等通用机场,连通与陕西、青海、甘肃的短途运输,依托遂宁、广安、达州等地的机场,构建了连接湖北、湖南、贵州、重庆的短途运输,依托凉山、攀枝花、泸州、宜宾的南线通用机场,建立了与云南、贵州、重庆、广西等地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航线共享,串联发展。
铁路方面,四川已形成“二环十射”的铁路网,多达15条出川通道,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要经济区实现8小时铁路圈;出川后衔接“一带一路”干线铁路、衔接欧亚大陆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公交化运营的市域环线,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既有铁路的改造,与成灌铁路、彭州支线、成蒲铁路共同形成市域快速铁路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成都铁路港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的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南向连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助推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格局。
公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为打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四川的公路建设发展也不断优化,公路网逐渐形成。全省农村公路里程29.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11.6万公里,新增181个乡镇、新增通客车乡镇186个,6844个建制村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客车实现四个100%。运输服务能力大幅增強,全省新增县级以上客运中心55个,乡镇客运站629个、村级招呼站16926个,实现所有县二级、三州三级以上等级客运站全覆盖,全省县、乡、村三级农村客运站点网络基本形成。建成197个乡镇汽车综合运输服务站,县乡两级邮政快递覆盖率达100%,村级农村电商物流网点覆盖率超过94.7%。
3.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工程,逐步实现无缝衔接
随着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和无缝衔接,更有利于货物的顺畅流通,也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成都大力发展与航班直接接驳的联程公路班车、铁路班列,实现航空货流的无缝衔接。在“蓉欧快铁”持续稳定后,成都推进了与蓉(渝)穗、蓉沪“铁水”联运班列,支持“蓉亚班列”开行,打通了成都与中亚各国的国际铁路新通道,为了提高效率,成都铁路集装箱港更是通过区块链、大数据、OCR、数字认证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加持,成功实现了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的“中欧e单通”。成都至泸州、泸州至昆明、攀枝花等“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开通成都至广西北部湾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做好成都经昆明至仰光“海铁”联运前期工作。开通成都至泸州、宜宾港、重庆港集装箱城际货运班列,形成成都至长三角“公铁水”联运通道。
(二)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发展,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缩小“数字鸿沟”是四川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到2020年底,四川全省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通达率达100%,信息高速公路通达了甘孜、阿坝、凉山等地部分基本通信难保障的贫困地区。在基建的保障下,为更好实现城乡一体化,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协调对接优质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拼多多、抖音等,共同打造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建设,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菜篮子”仓储冷链物流标准推进示范县,以乡村田间地头为主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鼓励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推广运用,鼓励企业运用包括RFID、ASW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实施WMS和TMS、EOS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三)打破體制机制障碍,实现跨行业的深度合作
四川抓住“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机遇,直面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制障碍,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物流业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合力。一方面要打破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不同的部门要进行协同管理,相关的外经贸、工商、海关、商检、空管、交通运输、公安、税务、港行等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以形成高效运作的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科学引导物流企业运行,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交通运输部门加强港口、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有效监管和服务,促进交通物流业良性发展。海关、商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对保税物流、国际货运、国际货代等物流业的有效监管,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检查。信息统计部门及时公布相关行业信息,加强物流业基础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和报送,完善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开发机制,加快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全省各类物流行业协会、商会等在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包括政策执行的效果。
(四)完善政策法规支持,构建有效的协作机制
为尽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四川政府加快了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各层级物流协调机制,推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制度,取消了不必要的前置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管理。清理、归类和简化了各项物流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引导企业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鼓励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和加快第三方物流等措施。加强政策协调,搭建国际物流合作平台,推动省内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企业合作交流。研究完善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的大型物流企业。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政策。研究配送车辆进入城区相关政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谢泗薪,朱浩.“一带一路”战略构架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发展模式与策略[J].现代物流.2015 (10): 16-17.
[2]郑丽娟.“一带一路”战略下苏州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J].2016 (12): 106-107.
[3]李立民.广西“双核”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思考.广西大学学报[J].2014 (06): 96-97.
32595003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