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
抗美援朝不仅是一个战争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李际均将军曾经说过,“战争充满人类的历史,但影响深远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战争却屈指可数。西方军事史学家称公元前5世纪的马拉松之战是‘欧洲出生时的啼声。那次战争古希腊人第一次战胜波斯人,不仅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信心,而且西方文化也由此产生。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它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动力。”所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文化的催化剂,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抗美援朝战争就开启了新中国的新文化。
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连续爆火,继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之后,《长津湖》创票房新高,最近上映的电影《跨过鸭绿江》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主题,迎合了人民大众的需要。这几部影视作品凝聚成一个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化。
既然是文化,它必然有文化的特质:
一是沉淀性。它有历史的厚重感。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只有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但它是中华民族几百年屈辱的总爆发、总清算。新中国成立之前,特别是晚清以后,中国凡是与外敌作战,不管是强敌、弱敌,一概割地赔款,唯有抗美援朝战争,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把17国联军打到了谈判桌上,让他们老老实实地把已经吞噬的朝鲜领土给吐了出来。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难道不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吗?
二是穿透性。好的文艺作品可以穿越时空,日久弥新。就像一坛美酒,醞酿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曾经由于种种原因,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次集中爆发,震撼人心。看《长津湖》《跨过鸭绿江》几次动容、几次落泪。能感动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的东西,只有动人的人和事,以及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
三是扩散性。文化是跨越国界的。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说,朝鲜战争后,作为亚洲人的我,在英国时腰杆才直了些,朝鲜战争前我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中国出兵朝鲜而且接连获胜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从此,我也开始认真地学习汉语。
感谢志愿军的将士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让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