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国内研究总结与展望

2022-03-10 03:23陈阁芝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维度责任旅游

陈阁芝

(广东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旅游业在促进消费、提升就业、加强文化交流、带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游客不当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处刻画、踩踏植被、过度聚集、大声喧闹等,会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使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1]。鼓励游客在旅游时注意环境责任行为,是应对旅游地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2]。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指作为游客身份的个体,针对特定旅游地有意识地实施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不干扰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促进当地环境保护的行为[3-4]。除环境责任行为提法外,还有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等多种表述,但其内涵具有一致性[5],研究中往往互换使用[6]。在旅游研究领域,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已有研究关注的主要因素,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系统把握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实践层面,旨在为政府、旅游地管理机构、旅游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游客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旅游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塑造我国游客的文明旅游形象提供决策思路。

1 文献收集与研究概况

本研究主要依托中国知网(www.cnki.net)数据库的检索文献。在数据库中分别以“游客”“旅游者”结合“环境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生态行为”“生态友好行为”“低碳行为”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1日。为确保文献质量及文献主题相关性,检索的文献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第一,论文为被CSSCI或CSCD收录的期刊论文;第二,文献研究主题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最终获得7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从2008年11月15日至2021年4月20日。如图1所示,总结了2008年至2020年发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是,文献数量随时间推移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开始关注消费者环境责任行为,2005年该领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7]。在旅游研究领域,虽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概念中蕴含着游客环境责任的思想,但我国发表专门研究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文献相对较晚,文献数量从2014年开始快速增长,在2020年发文数量达14篇,在2021年截至检索日期已发表5篇文献,反映了近些年来国内旅游学术界对研究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视。

如表1所示,总结了发文数量最多的前8种期刊。从期刊分布看,《旅游学刊》是发表文献最多的期刊,数量达10篇,其次是《经济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旅游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旅游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体现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特点。

表1 期刊发文数量统计 /篇

在已有文献中,祁秋寅等[8]发表的《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其次是周玲强等[9]的《行为效能、人地情感与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改进模型》。这两篇文献分别探讨了环境态度、人地情感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具有较强代表性,且文献的被引频次均在100次以上,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参考价值。

2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维度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具有多维结构的概念[4,10-11]。且不同维度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其驱动因素并不相同[12]。对一般性的环境责任行为而言,国外学者建议细分为公民行为、教育行为、财务行为、法律行为、体力行为、劝说行为6个维度[13],或者是消费行为、奉献行为和环境公民行为的3个维度[14]。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既包括一般性的环境责任行为,也包括特定旅游目的地实施的环境责任行为,具体表现为公民行为、财务行为、体力行为、劝说行为、可持续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7个方面[2]。但可持续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的内涵高度重合,在研究中常被视为等同概念,那么以此界定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细分维度并不全面。于是,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不同观点。有的研究根据实施行为所需的个人努力和资源消耗,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区分为遵守型行为与主动型行为[15]。其中,遵守型行为是被动性行为,指游客按照要求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主动型行为则是游客自觉自发采取的环保行动。根据行为目的,李秋成等[4]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分为环境维护行为和环境促进行为2个维度。环境维护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行为,如不乱丢垃圾、不破坏草木;环境促进行为是指游客积极主动地促进旅游地环境保护的行为,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捐款。邱宏亮等[10]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包括遵守型行为、消费型行为、节约型行为及促进型行为在内的多维构念。遵守型行为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遵守游览规定;消费型行为是游客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或服务;节约型行为是游客节约使用旅游地资源,如节约用电用水、减少食物浪费等;促进型行为包括鼓励同行游客实施环境友好行为、劝导或制止同行游客的环境破坏行为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没有关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维度的一致性结论。现有的研究常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视为单一维度,或是用部分行为指代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全部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的深入研究。

3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

探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清晰呈现已有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图2为关键词共现图谱,说明了已有的研究中关注较多的驱动因素包括:地方依恋、环境态度、感知价值、满意度、环境知识、环境情感、主观规范、旅游体验、游客个体特征、环境道德等。本文将这些因素归纳为5类,分别为游客人口统计特征、游客价值观及道德规范、游客环境认知和情感、游客感知的旅游体验、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人地关系。

图2 关键词共现

3.1 人口统计特征

一些研究从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开展分析,发现环境责任行为与游客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变量存在关联[16]。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游客持有不同的环境态度,进而实施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发现,年龄增长对主流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有正向影响[17]。游客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与其环境责任行为呈现正向影响关系[18]。在性别方面,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着照顾和养育者的角色,更具合作性和同情心,相关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环境责任行为倾向。以九寨沟游客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女性游客表现出更高的环境友好行为水平[19]。但该研究同时发现,游客环境友好行为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未显示出特别显著的差异,研究也表明性别、学历、收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较小[19]。探讨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有助于旅游地管理机构基于人口统计变量对旅游市场进行甄别,通过选择性营销来吸引那些愿意保护旅游地环境、在旅游中产生较小生态消耗足迹的游客。但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尚没有获得稳定一致的结论。

3.2 游客价值观及道德规范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利他行为,可以运用规范激活理论以及“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来解释。规范激活理论指出,利他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的内在道德规范[20],即个体实施某项利他行为的“义务感”和自我期望。道德义务由后果认知和责任归属两个因素激发。其中,后果认知指个体对(不实施该行为)产生负面后果的认知程度;责任归属指个体认为自己对负面后果负有多大责任的感知[1]。若通过认知因素的干预,激活个体道德规范,就能够引导人们主动地实施利他行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则是规范激活理论的延伸和拓展,认为道德规范由个体利他价值观、生态世界观、利己价值观、后果认知、责任归属一系列因素按顺序激活。当这些因素相继发生时,个体便能建立起实施利他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而产生实际行为。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研究,且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1]。对个体生态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利己价值观的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观[21]、利他价值观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责任行为[22]。更有研究指出,利他价值观、环境世界观与环境道德规范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促进作用具有稳定性,不受空间距离与区域经济水平影响[23],是激励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更加合适的策略。但是,个体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对不同维度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细分为一般行为和积极行为,环境价值观只对一般行为有显著影响,积极行为需要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能力,受个体环境知识和旅游地情境的影响较大。

3.3 游客的环境认知和情感

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是研究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所关注的主要认知因素[24]。环境知识体现个体对环境的认识程度,显著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8]。游客掌握的环境知识越多,越倾向于实施环境责任行为[25]。环境知识对游客环境情感、自然归属有积极影响,还通过改变感知价值、环境态度而间接影响行为[26-27]。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以及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对问题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向的集合[25],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28]。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了环境情感影响,甚至认为情感能产生比认知更重要的驱动作用[29]。研究发现,在“价值-信念-规范”或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加情感变量均能更好地解释游客环境责任行为[30]。比如,作为典型的积极情感,游客对环境的敬畏情绪能够促进其与周围世界强有力的联系,导致恋地情结或地方感的产生,从而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1]。环境敏感性强调个体对环境的欣赏、同情和关注[32],也是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研究环境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环境知识、环境敏感性、环境态度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表明,环境敏感性是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游客环境知识通过环境敏感性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3]。此外,研究指出游客幸福感不仅关乎自我旅游体验,而且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积极意义[34]。从现有研究来看,增进游客对环境的正确认知、强化旅游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均有助于提升游客环境责任行为。

3.4 游客感知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旅游体验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35-36]。旅游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而产生的综合性感受和反应,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知觉体验,也包括情感体验和意义体验[37]。一项黄山游客的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旅游体验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影响[36]。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改变主要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环境解说等因素[36]。游客感知的旅游体验不仅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而且通过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38]。此外,旅游体验中的涉入要素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9-40]。研究表明,生态旅游涉入对游客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和特定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均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41]。旅游地提供的生态教育或解说等旅游体验活动,是帮助游客增长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态度、产生环境责任行为的有效途径[42]。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或提供良好构思解说,能够增强游客关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知识[43],提高自然共情[44],形成保护旅游地环境的支持态度,进而增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此外,从认知角度而言,旅游地的环境质量能够促使游客产生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是影响游客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45]。旅游地震撼的风景、环境教育活动、荒野体验等会提高个体环境意识,引发敬畏情绪,促使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作为游客对旅游地整体性的感知和情感评价,旅游地的真实性、保存性、设施和服务性、消费性以及环境和安全性也有助于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46]。总体而言,目前较多研究关注的是旅游体验中的认知要素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有关情感体验、意义体验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

3.5 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人地关系

人与地方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关联[18],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态度与行为。环境心理学用地方依恋这一概念表征人地关系纽带。地方依恋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其中,地方依赖指个体对地方的功能性依赖,地方认同则是个体对地方的精神性依赖[18]。当个体在人地互动中赋予地方特定价值,并形成正面情感连带时,便产生了对该地方的心理依附,即地方依恋。地方依恋能够显著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31]。研究认为,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对环境责任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都具有积极影响[9]。地方依恋直接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还通过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47]。但不同的地方依恋维度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仍存在较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地方认同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最大。地方依赖通过影响地方认同来促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但也有研究发现,在地方依恋维度中,仅有地方依赖在旅游声景认知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表明我国游客对旅游地环境的情感态度,更多地停留在“自然连接”层面[48]。还有研究表明,地方依恋能够提升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但地方依恋的2个维度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路径并不相同,地方依赖显著增强环境教育感知,地方认同显著促进自然共情,进而提升游客环境责任行为[49]。此外,将环境责任行为细分为不同维度之后进行研究,发现地方依恋对不同类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主要受地方认同的影响,而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主要受地方依赖的影响[15]。地方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互动状况,但地方依恋的角色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厘清。

图3为国内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体现已有研究关注点的时间发展趋势。从聚类时间线图来看,早期研究阶段,国内学者主要关注游客人口统计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游客环境态度、道德规范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分别从游客环境认知、情感、旅游体验、人地关系等多个角度分析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潜在因素。

4 已有研究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明确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第一,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内涵与构成维度仍不明确。与环境责任行为类似的概念较多,如“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生态行为”“环保行为”等。不同概念之间边界模糊,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为混乱,缺乏持续积累和拓展的理论基础。并且,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视为单一维度的概念,或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结构,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细分为遵守型行为/环境维护行为、主动型行为/环境促进行为2个维度,这容易掩盖不同类型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异质性特征。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环境责任行为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只有明确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多维结构,并探索与不同维度环境责任行为相匹配的驱动因素及动力机制,才能在理论层面深化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并在实践层面为游客行为管理工作提供更有意义的启示。

第二,现有研究主要从游客个体视角审视环境责任行为,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归结为游客个体特质或个体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的外在表现。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关注人地关系以及社会情境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但认知视角仍较为单一,无法全面理解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未来有必要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游客行为的影响,在游客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旅游地管理机构、当地居民,以及其他游客的互动过程中建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模型,为旅游地提升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提供更开阔的研究思路。

第三,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有待进一步发展。整合模型能够为理解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视角。目前已有学者尝试在环境责任行为研究中整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期望理论等不同理论模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进行综合考虑。有研究发现,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整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与期望理论,以及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整合模型,可以提高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力度。但相关研究仍存在拓展提升空间。未来可尝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

第四,时空维度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动态机制尚待研究。目前,只有极少数研究考虑了时间变量,做了有时间跨度的纵向分析。而绝大多数研究只分析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静态影响因素。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启动、形成、发展和维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其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忽视了具体分析动态过程,研究结论就会不够完整全面,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会被削弱。因此,探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动态变化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主题,能够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的形成提供更加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维度责任旅游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旅游
期望嘱托责任
人生三维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