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云 陈虹 毕清泉 孙党红 孙四平 孙秀云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一种基于关系框架理论与功能情景主义的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行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浪潮”[1-2]。ACT 的核心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更充分地利用当下的资源,从而可以改变行为或为实现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懈努力[3]。2009 年刘兴华等[4]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接纳和觉知疗法述评中首次提出ACT,并指出其是有效治疗PTSD 的方法之一。近年来,ACT 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肿瘤、心理疾病等多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5]。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ACT 在我国护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0 年7 月,检索国内所有期刊中发表的关于ACT 的护理文献,检索词为“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和“护理”,逻辑为“和”。文献纳入标准:文献内容必须与ACT相关;内容重复的文章仅算1篇。排除标准:征稿启事或者会议通告;仅有ACT 等字眼但未深入分析的文献;未找到全文的文献。
初步检索出340 篇相关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初筛文献后,删除重复题录207 篇,仔细阅读每篇文献,删除与护理不相关文献28 篇,最终获取105篇文献。
通过NoteExpress 3.2.0 进行文献题录导入,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包括文献发表年度及期刊分布、作者(以文章第一作者为准)所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等,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ACT 最早在2009 年引入我国,2014 年以前论文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 篇,2014 年后发文量快速增长,尤其在2017 年以后,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均在10 篇以上,见图1。
图1 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接纳与承诺疗法研究发文量变化情况
105 篇文献刊载在63 种期刊上,其中《护理研究》刊载文献数量排名第一,占文献总数的5.71%。排名前5 的期刊共发表文章24 篇(22.86%),表明发表此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载文量排名前5位期刊,见表1。
表1 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接纳与承诺疗法载文量前5 位期刊(n=24)
通过统计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和单位发文量,结果显示:105 篇文献来源于26 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发文量排名前10 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 篇(78.10%),见图2。105 篇文献中来源于医学院校(39 篇)、学校附属医院(37篇)、省市级医院(20 篇),其他(9 篇);排名前5 位的机构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 篇)、中国科学院(5 篇)、山西医科大学(3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3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 篇)。
图2 我国护理研究领域发表接纳与承诺疗法文献前10 位地区分布情况
对纳入的105 篇文献作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5 篇文献共324 名作者,文献署名作者1~8 名,19 篇文献作者仅1 人,文献独著率为18.10%,86篇文献涉及2 名作者及以上,根据公式计算[6]:合作度是作者与文献总数的比值,合著率是合著文献与文献总数的比值,本研究文献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
105 篇文献中,无基金支持64 篇(60.95%),基金资助论文41 篇(39.05%),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16 篇,省级基金资助13 篇,市级基金资助9 篇,其他类型基金资助3 篇。
根据研究类型对105 篇文献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①实验性研究51 篇,占文献总量的48.57%,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9 篇,自身前后对照2 篇,18 篇文献提到盲法;②类实验性研究10 篇占文献总量的(9.52%);③综述36 篇,占文献总量的34.29%,其中Meta 分析5 篇;④其他(包括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8 篇(7.62%)。
在105 篇研究文献中,57 篇文献明确了观察对象、干预形式及干预周期,共涉及研究对象8035 例,年龄18~81 岁,以癌症患者(14 篇)、抑郁焦虑患者(13篇)、慢性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12篇)为主。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46 篇,占69.23%),ACT 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 周(8 篇),2 周(7 篇)、4 周(6 篇)。ACT 的评价指标以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等居多,见表2。
表2 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接纳与承诺疗法评价指标(n=61)
学科文献量是反映该区域的发展速度、状况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了社会重要性程度[7]。2009 年,ACT 被正式引入我国,但在2009—2013 年我国护理研究领域ACT 论文发表数量维持在每年1 篇的速度,直到2014 年才打破这种局面,2017 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迅猛增长之势,尤其是近两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30 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该疗法刚引入我国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随着行为疗法在护理领域的不断应用,ACT 已成为我国护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此外,105 篇文献刊载于63 种期刊上,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护理研究》,排名前5 位期刊共刊载文献24 篇(22.86%),可见发表该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由表1 可以看出载文量排名前5 位的期刊有3 种均为护理核心期刊,2 种为为医学相关期刊,表明ACT 相关文献发表质量相对较高。
本研究中105 篇文献来源于26 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其次是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发文量排名前10 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 篇(78.10%),表明文献来源的地域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未涉足本研究领域。ACT 发文量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原因可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医疗水平发展较快、医疗资源较为丰富,ACT 研究开展较早。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来源主要是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其他省市医院。原因可能是该类医院对护理科研较为重视,科研氛围较强,护士科研能力较强。ACT 作为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与使用力度,同时需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素养,以进一步促进ACT 疗法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ACT 研究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明显高于我国核心期刊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水平[8],表明ACT 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度较高,但发表2 篇论文仅占总数的11.43,提示我国ACT 研究作者合作度虽高,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或者近阶段工作重点可通过基金资助体现,接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更能反映研究的重点[9]。本研究结果显示,105 篇文献中受基金资助的41 篇(39.05%),基金研究支持力度尚可。国家级项目基金对象可以代表行业或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状态[10],本研究中仅16 篇论文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说明ACT 在我国护理学科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未来建议研究者在ACT 领域进行持续性的、多层次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方案,提高基金项目申请命中率,以形成核心著作群。
本研究结果显示,ACT 在我国护理领域的研究以癌症、抑郁焦虑、慢性病患者为主,年龄范围在18~81 岁,跨度较大,表明ACT 适用人群较为广泛。从文献类型看,58.10%为临床试验研究,46.67%为随机对照试验,49 篇文献交待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8 篇文献提到盲法。随机和盲法是确保临床试验质量并减少或避免偏倚的有效方法[11],表明本研究中ACT 干预研究严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ACT 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 周,2 周、4 周,仅2 篇论文提到了随访,表明ACT 干预时间不统一,且较少关注研究长期干预和随访,与梅兴燕等[12]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患者心理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给予持续性的关注[13],因此,建议未来开展相关纵向的研究,延长干预、随访时间,探讨长期干预效果。此外,由表2 可知ACT 的评价指标集中在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创伤后成长等心理指标。ACT 主张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中痛苦与不美好的经历,重新建立价值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因此结果指标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相关指标[14]。
ACT 作为行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浪潮”,已成为我国护理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但ACT 研究地区分布不平衡,尚未形成核心著作群,且ACT 干预研究长期干预和随访的文献较少,基金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建议提高设计严谨性,加强区域合作,增加干预周期与进一步的随访,增加对该领域的基金投入,进一步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质量,促进我国ACT 护理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