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音一隅绽放华彩
——评王小玲《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

2022-03-10 01:37张淑贞
戏剧之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调汉族民歌

黄 阳,张淑贞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王小玲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和声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学。王小玲曾发表论文《浅谈中国民族特点和声》,又于2006 年出版专著《汉族调式和声技法》,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汇集了中国汉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常用和声语汇的理论与写作知识,是全面研究民族音乐技法的著作。书中第四章阐述“旋律中五声性调式的偏音与应用”。其中,关于偏音的色彩与应用特征的阐述,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民族特点和声的重要文献。王小玲凭借多年的教学与民族音乐创作经验,深刻体会到民族风格和声中,偏音应用独特而出彩的特征,认为偏音是丰富调式语言色彩,增加力度变化对比的重要材料。她持续、深入研究偏音技法,最终于2018 年出版专著《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文章后面简称为“偏音技法”)。这本专著以大量中国民歌为例,从偏音的形态、技法、应用三方面进行深入、透彻研究,为民族音乐理论和创作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从“中国民族特点和声”到“汉族调式和声技法”再到“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可以发现,王小玲老师观照民族和声从宏大的视野逐步聚焦到最具色彩意义的偏音一隅,并尝试建构了从理念到方法论再到创作实践的“偏音形态”完整体系。

一、从汉族风格性创作到偏音地域风格化创作的理论构建

关于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和声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已经发表了很丰富的著述,尤其在五声化汉族风格写作领域的探讨中,形成了诸多共识。王小玲老师的著作《汉族调式和声技法》是一部以欧洲古典大小调和声理论主体思路为框架,汇集中国汉民族调式音调,并以此作为多声部音乐的依据而写成的和声学教程。在这部教程中,主要讨论了应用及影响最广泛的,以汉族音乐为代表的五声性调式及其多声织体的写作手法。其中,关于五声性结构和弦、民族调式风格的和声配置、离调、民族调式风格的交替调式、调式重叠技法等知识,详细介绍了汉民族调式风格创作的思路与技法。在这本教程中,对于偏音在写作中的技术运用,一方面是根据偏音的“异宫色彩效果”,讨论了高音旋律声部华彩形态偏音的写作;另一方面,介绍了偏音在转调时的中介性技法。总体来说,《汉族调式和声技法》一书中,偏音主要作为色彩的辅助以及调性变化的媒介,在音乐中的地位次于五声正音及相关和声技法。

到了“偏音技法”一书,“偏音”成为王小玲观察民歌的深度聚焦对象,从而具有了创作材料与技法的主角地位。“偏音技法”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整理了偏音的应用形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补充了装饰、跳进两种形态,并对各种形态在民歌中的功用与表现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从“守宫”“移宫”两方面介绍了偏音的旋法技术;第三章总结了偏音在民歌中的应用以及结构功能。章节中每一个相关技法,都通过多首民歌、古曲或创作歌曲进行说明,涉及民歌题材丰富,地域广泛,语言精准。另外,各章之后还有大量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进行巩固。

观察王小玲的《汉族调式和声技法》与“偏音技法”两本专著,从“典型汉族风格作品的写作技术”到“中国各地域特色偏音音调及其旋法语言”,王小玲的视阈从汉族投射到偏于中华各隅其他非汉族民间语言,并构建了从汉族风格性创作到偏音地域风格化创作的一套涉及理论、方法论、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这对于中国风格作品创作思维的扩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从基本形态到更多装饰形态的界定

在本书出版之前,相关研究认为,基本形态偏音主要在弱的节奏位置,以较短的时值装饰五声正音。另外,讨论的对象主要为四种常用自然偏音。而《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一书,首先对学界已认可的“基本形态”进行补充,在原有的弱偏音形态基础上,增加了强偏音形态——倚音与留音形态。另外,还增加了两种重要的形态类别——跳进和装饰的形态。在原有自然偏音材料基础上,加入不同地域民歌中出现的各类不同偏音的探讨。这类对形态极为具体的分类和讨论,为创作民族音乐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偏音形态素材。

三、从偏音“守宫”到偏音“移宫”的应用技法探究

民族五声音阶中,若缺少偏音构成的半音和新的大三度音程关系,难免千篇一律,不足以彰显各民歌的风格和色彩,但偏音可能会带来新的宫角大三度,这个新的“大三度”音程被应用在强拍或给予长时值时,给旋律带来对比的色彩,产生动力性音响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调性倾向,使人的听觉受到不同宫系的冲击,使旋律移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基于上述情况,本书介绍了偏音守宫的三种基本技法,主要以相应的旋法避免新的宫角音响的混淆。

三种偏音守宫技法分别为:一、对同级音调中偏音与自然音并置运用的技法;二、特性音调中显现的地域特色和特性的技法;三、同中心音不同调式音调交替产生色彩对比。从理论意义上看,三种守宫技法,在旋法方面有详细介绍,既涵盖了自然偏音,也涵盖了变偏音,并且还有变偏音与同级自然偏音综合运用的相应旋律写作技法。除了旋法,还对不同地域的特性音调进行了旋法上的归纳总结,对同中心音不同调式音调交替调式色彩进行了对比说明。从创作实践来讲,偏音守宫技法的运用,可以保证音乐的写作不偏离原地域民歌的风格,旋法不走样。以广府地区的乙凡调式风格写作为例,乙凡调式分为正线与反线两种性格,正线音乐以五声正音为基础,明亮潇洒,反线则以徵调式为基础,以微降的变宫代替羽,微升的变徵代替角,形成一个“sol—si—do—re—fa—sol”的音阶,在反线音乐中,运用什么旋法,既能避免“re—微升fa”或“微降si—re”的大三度带来的新宫角印象,守住原来的徵调式的地位,又体现出广府地区乙凡调式特有的韵味,就需要运用相应的偏音守宫技法了。

可以说,偏音守宫的核心技术就是在创作语言中,通过对各类偏音形态(尤其是变偏音、跳进形态偏音)的强调,极力放大偏音的色彩,折射出地方音乐语言的独特风貌,但同时又不能让强烈的偏音走出原来宫系。这与作者王小玲早期著作《汉族调式和声技法》的偏音“用于移宫转调”的这一功能,形成鲜明对比,是偏音应用技法上极具独创意义的理论结晶。对于作曲家来说,偏音守宫技法是一种既出彩又能守住地域特色风格的技术,尤其在写作包含特殊变偏音的民族音乐作品时,偏音守宫技法成为一种非常有效、实用的和声技法。

民歌中,偏音进行依附于旋律。旋律发生移宫,离不开偏音的作用。张肖虎的《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一书,基于音列的比较,说明了正音与偏音在原调与新调间转换时给予强调或削弱的观点。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一书介绍,偏音不同宫音系统调中的转换技法主要有两种:“以变宫为角,将宫音移高五度;以变为宫,将宫音移高四度的转换……”这两部著作只解释了两种自然偏音在转调环节的中介作用,对于偏音以何种技法得以强调或达到削弱的效果,两本著作并未深入阐述。

“偏音技法”认为,偏音能否移宫在于是否具备一个允许其发挥作用的音乐语境。所以,《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首先从稳定的结构位置、跳进或被突出进行的独立形态、含偏音的新宫角大三度等方面,提出偏音移宫的前提条件。接下来,本书依据对原宫系影响力的大小,介绍了对原宫系影响短暂的、临时的“移宫音调旋法”以及对原宫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动摇或破坏而形成的“稳定移宫旋法”。在“移宫音调旋法”技术中,为了不破坏原有宫系的印象,主要用稳定结构部位、节奏重音、长音、跳进等方式,突出偏音,实现临时离宫的作用。而在“稳定移宫旋法”技术中,除了突出偏音,王小玲还举例说明了根据移宫的调性方向,削弱原宫系某些正音,进行明确移宫的旋法。这种技法在本书中主要用来实现近关系调的转移。针对远关系调的移宫旋法,本书参考了西方的调式交替及多声支持的思维,举例说明了以清乐音阶调式为基础,引入燕乐调式的“清羽”音和雅乐调式的“变徵”音,分别到达重下属、重属方向的远关系宫系统的偏音旋法。在此基础上,本书还为民歌配和声,介绍了利用多声部条件来明确调式调性,使远关系调的移宫成立的调式和声技法。以同宫系不同七声音阶调式交替带来的变偏音为中介,移宫转调,可以到达远关系调的范畴。

在本书中,移宫的调性范围,除了前人文献主要涉及的上属、下属的近关系调,还讨论了重属调、重下属调的旋律移宫技法,将移宫范围扩展到了远关系调。转调的技法除了讨论常见的以自然偏音导向新宫系以外,还借鉴西方调式交替的思维,将变徵、清羽等变偏音变为正音,成为新宫角音的技法,更可贵的是,王小玲还为民歌配置多声部,从调式和声的思维角度,探讨了转调交接后利用多声部条件明确调式调性,促进远关系调移宫成立的可行性,增加了不同宫系对比的技法。

四、从偏音的材料功能到偏音的结构功能

各种材料在不同结构中的有机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影响极大,偏音可以作为不同结构中运用的重要材料。就正音与偏音两种材料而言,二者在不同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形成正偏音响、偏偏音响的对比,以多样的形态变化,更好地刻画音乐形象。

王小玲发现,偏音对于音乐的有序发展以及实现歌曲的结构功能的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歌曲结构“起承转合”的逻辑顺序中,偏音多体现在“转”的结构位置,对歌词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此,王小玲分别以一句体、两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以及多句体的民歌实例为观察对象,在每一种结构“转”的位置中寻找偏音,观察“转”的结构与偏音相关的歌词表达、音乐情绪以及音调技法,从而总结出偏音在实现结构功能时的音乐创作手法。

五、结语

本书依据偏音素材选取的民歌涉及地域广、体裁多样,涵盖了我国不同地区风格各异的民歌材料,书中每一首民歌都有详细的文字分析,此外,本书作者王小玲还为不少民歌配和声,无论是民歌谱例还是文字说明,都体现了她严谨的学术态度。

《汉族调式和声技法》与《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这两本著作,从多声思维的调式和声形态到偏音技法研究,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丰富的民族和声技法与地域风格性音调的理论体系。“偏音技法”对不同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在面对民歌文本、整理民歌资料时,如果参考该著作,对特色音调尤其是涉及偏音的音调进行归类和整理,使研究更深入民歌的本质,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亦可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以及作曲家创作的一手民歌资料。作曲家精读该书,了解偏音作为音乐材料的音调旋法特性,作为音乐曲体的结构功能作用,在创作中,就能够表达出更精准、地道的民族语言。

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既能协助音乐学家拓宽学术视野,也能协助作曲家拓展创作思维的深度,提高原创能力,帮助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寻找艺术世界与人生中的真善美。该书作者王小玲教授为了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关注中华民族民歌的魅力与价值,牺牲了创作时间,全身心投入民族特色和声语言的发掘与整理工作中,她凭借作曲家和作曲理论工作者敏锐的直觉,在民歌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展开了对更“偏”的偏音音调的发掘工作。她坚信,偏音不偏,偏音的魅力在于它们能使民间音乐绽放华彩。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和探索,希望本书的成果能够引起更多学者、作曲家的关注,促成更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的产生。

注释:

①相关讨论见: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32+71;张肖虎.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9-35.

②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音调汉族民歌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藤县水上民歌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穿花衣 唱民歌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