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倩
“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创设于2017年,是中国曲协为推动东部地区曲艺事业繁荣发展而举办的重要区域性品牌活动。旨在以曲艺之力服务国家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优化发展战略,推动东部地区曲艺艺术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该主题活动已先后在山东菏泽、浙江台州成功举办了两届,在东部地区曲艺艺术互通互鉴、新人新作交流展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由中国曲协、江苏省曲协等多部门主办的“牡丹花开心向党——第三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而转至云端举办。
参加本次展演的34个节目从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等10家团体会员和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报送的114个节目里优中选优而产生。节目包括相声、评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绍兴莲花落、漳州锦歌等20余个曲种。
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各节目的创演特点、思想内涵、演员风采等得到了全面展示,各曲种的艺术特色也得到了广泛认知与深度传播。
每一次曲艺展演,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对不同曲种艺术家底和创演近况的展示。而创作题材和演员表演则是观众建立对曲种艺术风貌初步印象的主要渠道。
创作题材的多元格局,是本届网络展演的首要看点。创作者们立足曲种特色,选择了多元化主题进行创作及舞台演绎:苏州评弹《忠魂》、评书《大山里的信仰》,分别讲述了跳水救人刘磊中和优秀人民教师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高尚人格。徐州琴书《杨开慧·诀别》、苏州弹词《刘胡兰·望青松》及扬州评话《永恒的信仰》等,分别讲述了中杨开慧、刘胡兰、许晓轩等革命英雄的伟大献身精神。快板小品《不想让你走》、群口相声《邻里之间》等作品,则讴歌了脱贫攻坚及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正能量。这些节目体现了创作者们对革命历史、时代精神、人民需求等方面的密切关注与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些作品也发挥了激发观众爱国主义精神、传扬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作用。
演员表演可圈可点。虽然有说、有唱,形式不同,但是演员的艺术风格、基本功等,则通过屏幕直观地传递到了观众的耳目当中。唱曲类曲种的绝大部分演员:唱腔圆润动听、情腔融合统一、弹唱俱佳。非唱曲类演员:口齿伶俐、感情充沛、说表成熟稳重。如对于快板书《畲嫂蓝金妹》的演员许志成的表演,王敏点评到:“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情节跳进跳出合理自然,演唱板槽准确节奏鲜明,台风大方疾徐有致,很好地完成了二度创作的表演任务。”对于绍兴莲花落《崇高》的演员施金裕的表演,李小英点评到:“演员表演台风沉稳、声情并茂、说表分明、表演细腻、轻松自然、音乐唱腔朴实流畅,节奏也把握很好,疏密有致,给人以视、听觉享受,是一个有灵魂的表演。”可以说,演员们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传达了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将不同曲种艺术的种子再一次播撒在了观众心田。
同一主题的曲艺节目展演,除了应有的看点外,还需要亮点,以示活动本身及节目较之往届展演所具有的新变化。本届展演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专家点评和舞台呈现两个方面。
在本届网络展播的页面上,主办方在每一个节目下方开辟了专家点评栏,这是历次网络曲艺展播的新气象,首开网络曲艺评论与曲艺展演、传播相结合之先河。
专家们充分利用文艺评论这把“利器”,对每一部作品均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指出作品在创演上的艺术特色及成功经验,更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点明了作品构思、演员表演和舞台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如对于苏州弹词《手机又响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盛小云点评道:“作品描述了感动中国人物、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定宇的感人事迹。通过讲述和妻子双双躺在病床上的隔空对话,表现出了夫妻同心、情深义重以及与病魔作斗争的决心和斗志。两位演员用蒋俞调对唱表现,非常合适贴切,人物定位也相当准确。姜啸博的蒋调唱来韵味醇厚,刘菁的演唱中规中矩。”而对其存在的问题,她也直言不讳,但又不失爱护之心:“目前看有些尚欠熟练,希望通过进一步打磨,增添更多亮点。”再如王汝刚对曲艺小品《特区小站》进行点评时谈道:“作品舞台呈现良好,真实反映了社会一些生活场景。建议增加更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舞台调度没有必要这么复杂,要突出曲艺作品的特色。”对于漳州锦歌的表演,曲艺评论家杨文昭指出其乐器伴奏需要加强:“表演唱音乐伴奏略显单薄,如若加点厚度,可能更能激发演员的表演热情。”
可以说,这些点评更加直接地作用于曲艺创演、网络传播等,不仅有利于节目艺术水准的提升,更有利于引导观众建立对传统曲艺的正确认知与审美判断,对于曲艺艺术的整体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希望专家点评栏成为今后网络展演中的常态化设置。
观看完34个节目的网络展演后,可以发现大部分节目在题材、演员组合、乐器配置、舞美设计及音乐创作等方面均体现出不同程度的侧重,也看到了曲艺工作者近年来在创演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如在表演方面,苏州评弹《忠魂》的主要表演者不持乐器,而是站姿演唱,还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角色表演,其身后是8位年轻女性怀抱琵琶,一字排开,坐弹且伴唱。专家认为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舞台的美感。西河大鼓《团结就是力量》,则又增加了一位表演者,两位演员各具特点的唱腔音色与三弦的配合下,使得节目的声音表现更为丰富、生动。苏州弹词《张桂梅看病》在演出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在原有三弦与琵琶弹唱的双档基础上,增加了琵琶、中阮和三弦演奏员各一名,且伴奏演员兼伴唱。
曲艺伴奏音乐上的探索革新,同样是近些年不同曲种艺术创作上积极努力的方向。如山西长子鼓书、长子钢板书等多个曲种在伴奏乐器的配置和伴奏音乐的创作上,体现出了小型乐队器乐化和音乐创编戏剧化的艺术特征,与演员的唱腔和表演形成了高度的融合,节目效果可圈可点。本次展演中,不少节目在伴奏音乐上同样让人感受到了专业作曲思维的参与。这主要体现在场景音乐的写作和伴奏音乐的配器上,不仅各乐器的特色得到了很好发挥、音乐层次得到了丰富,而且与唱腔的配合也更为融洽,有的还对经典歌曲进行了巧妙的借鉴。如山东琴书《心里的歌》的乐队除了坠琴、扬琴两个核心乐器外,还使用了琵琶、中阮、三弦和二胡(2把),在配器上音乐层次也更加丰富,有厚度。南平南词说唱《陈牯佬奇遇小村长》在伴奏乐器上,则增加了大提琴,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些探索,均让曲种音乐从听觉上呈现出新的审美表征。
基于传承、传播曲艺艺术及网络媒介自身的特征,针对本次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演的组织、节目的创演以及未来曲艺的网络传播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呼吁各方能够对此予以关注。
多样性是我国曲艺艺术的特征之一,曲艺形态多样,且曲种众多、各具特色。本次网络展演的34个节目中,有多个曲种不止一个节目:苏州弹词5个、扬州弹词2个、扬州评话2个、西河大鼓2个、相声4个、评书2个、快板2个等。虽然它们演出形式不尽相同,如“群口快板”与“快板小品”,“相声”与“群口相声”等,但是从艺术本体看,同属一个曲种。相较提交申请的41个曲种数量看,有一半曲种提交的节目并未得到展示。
具有传播迅捷、传播范围广之优势的网络展演,对于地域文化特征较强、较少在全国范围展演舞台上露过面的曲种而言,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曲艺传播重要平台,在曲种及其节目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兼顾曲艺的多样性特征,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让更多曲种及其节目得到广泛传播的机会,这对于该曲种从业者文化自信的提升和身份认同的强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诚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获得网络展演的机会,一方面在于评选标准高、专家评判严,体现了主办方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需要、提升和引领人民审美判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另一方面则在于落选节目本身存在作品思想内涵不高、演员唱奏能力有限或舞台呈现效果偏弱等问题。那么,通过此次活动,对于落选的曲种而言,不仅需要创演者努力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节目艺术水准、思想内涵等,更需要认真观看入选的所有节目,尤其是专家点评,从中找差距、找方法,进而纠正创演理念、提升节目质量。这是成功获得网络曲艺展演入场券的必由之路。
创新要明确曲种特色及曲艺本质。表演形式和伴奏音乐之于曲艺舞台呈现的功能及重要性不必多言,在这些方面的所有探索性尝试都值得鼓励。因为只有不断出“新”才能让曲种的生命处于“活”起来、“动”起来,表演者才能从观众的反应中进行反思与调适,找到曲种发展的合理化道路。但应该注意的是,探索与创新行为需要以各曲种的典型艺术本质及曲艺艺术的特征为根基,以传播曲种艺术特色、传承曲种艺术血脉为目的,明确曲种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不能因“量”变而导致“质”变,导致曲种在跨界中迷失自我,而变身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员。
以笔者体验来看,本次展演中《忠魂》的创演在戏剧化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主演不持乐器,在舞台上自由穿行,其表演空间和身体语言颇具话剧特征。助演过多,且均持琵琶坐弹,虽然舞台视觉效果不错,但其伴唱的功能明显被舞台表演功能所遮蔽。此外,专门制作的伴奏录音作为伴奏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曲种的艺术特征。翁仁康点评说唱《上海谣》时也指出其曲艺味少了,需要引起创演者注意。盛小云也指出扬州评话《永恒的信仰》的“读信”一段如果能够由说书人表演,则更能体现曲艺特色,且情绪也可连贯。这些点评都涉及曲种及曲艺边界的“度”的问题,这一现象需要曲艺工作者们重视。
网络对于曲艺的传播,并非只有利而无弊。优秀节目经由网络的传播,能够提升曲种的影响力,反之毅然。
首先,提交针对特定主题展演而专门录制的节目。我们强调对节目的即时性与现场感的呈现,也就是说提供给主办方在网络上播放的节目,从表演到录制都应是专门为本次展演而悉心准备的、新鲜出炉的。即便是老节目也应该重新录制提交,而不能是旧有老视频的原样提交。尽管是网络展播,但同样是一次展示曲种新节目创演、经典节目传承和人才培养现状及成果的舞台,应该像对待现场演出一样。不管是老节目还是新节目,都能够从准备、表演和录制等方面认真对待。本年度的网络展演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有的节目视频,是其在其他主题曲艺展播中已经出现过的,而这次又原样上传。有的节目视频中还十分明显地保留着本地电视台的频道标识……这些现象让观众不禁产生这样的猜测:是否该曲种本年度没有新节目的创作,或者其他节目质量欠佳而拿不出手,抑或是各曲艺团体都没有时间和人力来重新录制参演的节目。
其次,注重节目从听觉到视觉相对完善的观演效果。或许提交老视频,是有诸多现实原因限制而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老视频的舞台呈现,受到当时所参与的活动主旨(或综艺性、或民俗性)及其演出环境(或剧场、或室外)的影响而并不能完全与本次展演活动主题相契合,从而达到好的观演效果。此外,演员的表演心态、演出现场效果需要等,均千差万别。因此在整体节目的呈现上,一方面服装、舞美等视觉层面和说、唱及伴奏音乐等听觉层面过于个性,甚至老视频中演出背景上的文字信息太抢眼而使观众分散注意力;一方面观众也不能较好地感受到近乎于剧场演出的观演体验。如本届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的独角戏《温暖》,视频中的节目表演于某次文化进社区的室外舞台,在观演效果上音响混沌不清,现场环境嘈杂,且没有字幕提示,上传本届网络展示时也并未添加字幕,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节目内容的传播,更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不管参与何种级别的网络展演,参演者都需要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充分重视网络之于曲艺传播的利与弊,以最饱满的热情、真实的状态和接近现场演出的鲜活表演奉献给屏幕前的观众。
虽然新冠疫情“剥夺”了观众走进书场近距离、面对面感受东部各曲种艺术之美的权力,但是云端展演却让优秀节目通过网络媒体及其终端在更多观众眼前得到了展示。通过本届展演活动,曲艺工作者也将会在曲艺本质、传统曲艺及网络曲艺创演与传播、网络曲艺评论、曲艺史论研究及曲艺传承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也将以更优秀的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从而使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繁荣发展,向着高峰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