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2022-10-21 19:06:06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歌诗文艺上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者歌其情”,《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中国历代进步文人在文艺创作中主动自觉地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强调文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上“以诗补察时政”,下“以歌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和政治相联系,并积极干预生活。艺术创作不是于事无补的雕虫小技,而是可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雄才大略,并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世之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广大艺术工作者应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中西文化在此相遇、碰撞,新思想、新文化在此孕育,再向全国传播。上海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并在多元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丰硕的城市文明成果。我们有必要用好用足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资源,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2022年《上海艺术评论》将连续推出“海派文化”专题,结合新时代上海文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从吸收、融合和发展的角度,深化对文化现象的研判,为上海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提供鲜活的思想养分和坚实的理念支撑。

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必须把“两有”“两相”“两创”方针结合起来。“两有”即对古代文化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两相”即中华优秀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创”即对中华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与经典的对话”专题,就是从时代的高度,重温经典,深挖其内涵,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凸显其现代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处处老建筑、老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无数个城市空间被赋予浓浓的烟火气。“打造新时代城市发展新空间”专题带领我们一起阅读上海的建筑、街区和城市,并探讨如何把更多的闲置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变成可供利用的公共空间或绿色空间,并进一步变成人民喜欢和满意的共享空间。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只有沉下心“触摸”“把脉”“体悟”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才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歌诗文艺上海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岭南文史(2023年2期)2023-09-15 09:55:18
上海电力大学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文艺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