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课堂中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运算速度慢、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较为常见。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运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在应用不同策略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优化,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生动、活跃的课堂,进而让学生在兴趣高涨的学习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
1.缺乏耐心
在小学数学运算过程中,缺乏耐心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多与学生对数学运算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有关。由于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面对大量枯燥的数字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学生对数学运算不感兴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计算题时往往会粗心对待,从而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同时,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运算题时,学生要反复进行计算,导致其不耐烦情绪明显,甚至出现排斥心理,自然数学题运算的质量就不会高。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运算缺乏耐心是影响其运算能力提升的一大问题。
2.缺乏良好的习惯
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学生正处于学习认知构成阶段,并未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运算上也是如此。当学生进行数学题运算时,运算过程混乱是其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体现。例如,有学生用已经使用过的稿纸进行运算,使得运算结果混乱。部分学生甚至在课本、书桌上进行运算。可见,这些不良的运算习惯都是影响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遇到运算错误的数学题时,粗心、没看清等成了学生的主要借口,大部分学生并未认识到这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仅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之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使其在学习中并未获得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影响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必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确保其运算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了。
二、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是较为常见的。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十分乏味。然而,运算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解决他们在数学运算上缺乏耐心的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其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例如,在“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周末,我想去超市买苹果、香蕉和橙子。如果1斤苹果5元,1斤香蕉3元,一斤橙子4.5元,那么我各买一斤需要花多少钱?要是我先付苹果钱,再付香蕉和橙子錢,这个支付方式是怎么样的?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能让他们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同时,在交易情境下,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当学生在交易情境中进行思考时,教师引入“加法法则”的相关知识点,指导他们运用加法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减少陌生感,这样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长期以往,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目的。
2.引入课堂游戏,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同时,针对小学数学运算内容,大部分教师多选择长期、反复的题海战术,这不仅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和疲劳感,还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数学运算的趣味性,通过有趣、丰富的运算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运算的兴趣,从而培养其运算能力。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寻找小伙伴”的课堂游戏。首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数字卡片,如2、4、8、16、3、6、9、18等。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在喊到3或3的倍数时,相应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拍手示意。”其次,由教师喊口令,学生在听到口令后根据自己的数字卡片进行计算,并找到自己的队伍。在一次一次的口令中,学生的运算速度不断加快,如此他们就有效掌握了倍数的概念。最后,在游戏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100以内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探索倍数的规律。课堂游戏教学的应用,十分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身的数学运算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巧用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高,且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数学运算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对数学运算进行深入探究,导致运算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探究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探究任务:请你们在放学回家后,统计小区跳广场舞的人数、男女、年龄等,并计算出性别、年龄的比例。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以及相关运算过程。在分享过程中,教师问学生:“这样的统计运算,还能运用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回答多彩多样,如“在对学校人数的统计上、工作中统计各类数据等”。通过探究任务的设置,能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并在探究中感悟数学运算的意义。同时,通过不断探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在探究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运算思维。
4.丰富运算教学方法,提高运算的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运算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运算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从而提升数学运算教学质量。例如,简便计算是一种灵活且快速的运算方法,它能加快学生的运算速度。因此,教师可采用简便计算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这一运算方法。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例题:小红的妈妈给她54元,奶奶给她30元,小红花了23元买练习册和笔,那么小红还剩下多少元呢?通常情况下,学生根据题目会列出54+30-23=( )的式子,这种列出式子再进行计算的方法,会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运算负担。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简便运算,即54-23=31,31+30=61,这样的方法口算就能得出答案。通过如上操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还能确保运算的准确性。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运算难度,如设置包含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数学题。通过指导学生采用简便计算,能让学生在后续数学题的运算中灵活应用该方法,如此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算习惯了。此外,针对学生的数学运算习惯,教师还要从认真读题、验算过程等方面着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运算习惯。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培养他们对数学运算的耐心,同时运用丰富的运算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其在学习中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教师必须持之以恒,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而获得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
3393501908238